写《纨绔子弟》和《最后一课》的原文
那天早上我很晚才去上学,我害怕哈默尔先生会骂我。另外,他说要问我们分词的问题,我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我不想去上学。让我们去野外玩吧。
天气真暖和,阳光明媚!
画眉在森林的边缘歌唱;锯木厂后面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这些场景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但我还是控制住了自己,赶紧去了学校。
当我经过市政厅时,我看见许多人站在公告栏前。最近两年,我们所有的坏消息都是从那里来的:战败,征兵,还有总部的各种命令。我一直在想,“又发生了什么?”
铁匠瓦希特和他的学徒也挤在那里读通知。当他看到我在广场上跑步时,他对我喊道:“别那么快,孩子,反正你能及时赶到学校!”
我以为他在跟我开玩笑,于是上气不接下气地冲到哈默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时,当学校开始上课时,总是有噪音,甚至在街上也是如此。打开书桌,合上书桌,大家都捂着耳朵怕大声背书...而老师正用一把大铁尺敲打着桌子,“安静,安静……”
我打算在喧闹中溜进我的座位;但是那天,一切都很安静,就像周日的早晨。我透过开着的窗户看到我的同学坐在他们的座位上。哈默尔先生胳膊下夹着可怕的铁尺,踱来踱去。我不得不推开门,在所有人面前走进安静的教室。可想而知,当时我的脸是那么的红,我的心是那么的慌!
但是什么都没有。哈默尔先生看到我时,非常温柔地说:“快坐下,小法国人,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了,不等你了。”
我一跳过长凳就坐下了。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些,我没有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漂亮的绿色连衣裙,打着荷叶边的领结,戴着绣花的小黑丝帽。他只在检查员来检查或颁奖的日子才穿这件外套,戴顶帽子。而且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同寻常的严肃气氛。最让我惊讶的是,镇上有很多人坐在后排的长椅上,他们和我们一样安静。其中有郝嫂老人,戴着他的三角帽,前市长,前邮递员,还有附近的一些人。每个人看起来都很悲伤。郝搜还带了一本有撕边的底漆。他打开书,把它摊在膝盖上,他的大眼镜横放在上面。
看到这些情况,我很惊讶。哈默尔先生坐在椅子上,温柔而严肃地对我们说,就像他刚才对我说的一样,“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来自柏林的命令是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能教德语。新老师将于明天到达。今天是你最后一节法语课。我希望你努力学习。"
听了这些话,我难过极了。啊,那些坏人,把他们贴在镇公所的公告栏上,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我几乎写不出作文!我再也学不会法语了!够了吗?我以前不努力学习。我逃课去找鸟巢,去萨尔河上滑冰...想到这些我是多么后悔啊!我刚才觉得好讨厌好沉重的课本,语法,历史,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哈默尔先生也是。他要走了,我不能再见他了!想到这里,我忘记了他给我的惩罚和我得到的尺子。
可怜的人!
他穿上那件漂亮的衣服来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为什么镇上的那些老人会来教室坐了。这似乎告诉我,他们也后悔没有经常来学校。他们似乎在用这种方式感谢我们的老师在过去40年里的忠诚服务,并表达他们对即将失去的土地的尊重。
我正想着这件事,突然听到老师叫我的名字。轮到我背书了。天啊,如果我能把那句著名而又难懂的分词从头到尾说一遍,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不出错,那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但我被开头的几句话搞糊涂了,只好摇摇晃晃地站在那里,感觉很不舒服,不敢抬头。我听到哈默尔先生对我说:
“我不怪你,小法国人。你一定受够了。在这里。大家每天都是这样想的:‘算了,时间还多,明天再学习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唉,把学习推迟到明天才是阿尔萨斯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有理由对我们说:‘什么?你自称法国人,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但是,可怜的小法国人,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错。我们都有很多要责备自己的地方。
“你父母对你的学习不够关心。为了赚更多的钱,他们宁愿让你把书留在地里,去棉纺厂干活。至于我,难道我没有什么可自责的吗?我不是经常让你放下作业给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给你放了一天假吗?……"
然后,哈默尔先生从一件事谈到另一件事,谈到了法语。他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清晰准确;他说,我们必须牢记在心,永远不要忘记。死而为奴的人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像拿着钥匙打开了监狱的大门。此时,他打开书,说起了语法。很奇怪。今天听完讲座,我什么都明白了。他说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我想我从来没有听得这么认真过,他也从来没有这么耐心地解释过。这个可怜的人似乎急于在离开之前把他所知道的一切都教给我们,并立刻灌输到我们的头脑中。
语法课后,我们又有书法课。那天,哈默尔先生给我们寄来了新字帖,上面有漂亮的圆形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像教室里飘扬的许多小国旗。大家都那么专心,教室那么安静!只有笔在纸上沙沙作响。有时候一些圣甲虫飞进来,但是没有人注意,甚至最小的孩子也没有分心。他们全神贯注于画“杠子”,好像那是一个法语单词。鸽子在屋顶咕咕叫,我心想:“他们不会强迫这些鸽子用德语唱歌吧!”
每次抬头,我总是看到哈默尔先生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盯着周围的东西,仿佛要用眼神把这个小教室里的一切都带走。试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眼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很多年的桌椅被打磨得破旧不堪;院子里的核桃树长高了;他自己种的紫藤,现在已经绕着窗户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你为什么不让他现在就和这一切分手呢?另外,我听到他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将永远离开这个地方。
但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课坚持到底。书法课后,他又教了一堂历史课。然后我教初学者拼写他们的“巴”、“是”、“比”、“博”和“不”。教室的后座上,老郝叟已经戴上了眼镜,双手捧着他的入门书,用它们拼写着这些字母。他激动得声音发抖。听到他奇怪的声音,我们想笑又觉得难过。啊!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最后一课!
突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角声。他们已经结束了练习。哈默尔先生站起来,脸色变得苍白。我认为他从来没有这么高过。
“我的朋友们,”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咽了,说不下去。
他转向黑板,拿起一支粉笔,用尽全身力气,写下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里,头靠在墙上,什么也没说,只是对我们做了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最后一课(阿尔方斯·道特的短篇小说)
?阿尔方斯·道代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讲的是法国在普法战争后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阿尔萨斯-洛林在历史上多次易主,德法多次主权交替)。普鲁士占领后,禁止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1912由胡适翻译并首次介绍到中国。此后,它长期被选入中国的中学语文课本,超越了不同时期和意识形态的藩篱,成为中国最知名、最受欢迎的法国文学名著之一。甚至可以作为杜德的代名词和“爱国主义”的象征,融入现代中国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通过上一课,懂得了“法语{母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这句话的含义,懂得了“当一个民族成为奴隶时,只要把自己的语言保持好,就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
历史背景
历史上德国和法国曾多次交替对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拥有主权,因此该地区在语言和文化上具有法国和德国的特点,是这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汇地。[2]圣女贞德、古腾堡、加尔文、歌德、莫扎特、巴斯德等德法名人都曾在此居住。洛林属于法语的Provinse方言,阿尔萨斯的母语阿尔萨斯语是德语的一种。
公元800年,法兰克王国的查理曼大帝被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皇帝”。公元814年,查理大帝驾崩,随后他的法兰克帝国被《凡尔登条约》、《莫尔森条约》和《利贝曼条约》细分,最终形成法兰西王国、德意志第一帝国和意大利王国的雏形。洛特里一世的中法兰克王国包括法国的洛林(洛林一词源于洛泰尔)、低地国家、德国的亚琛、勃艮第-普罗旺斯和意大利北部。这个地方被法国和德国争夺,几经易手。直到9世纪末,由于西法兰克王国(后改名为法兰西王国)的王朝更迭,取代东法兰克王国的神圣罗马帝国稳定地控制了洛林和阿尔萨斯公国。
“三十年战争”爆发于1618。此时法国已经实现中央集权,神圣罗马帝国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这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在此期间,法军肆虐德国地区,靠近法国的候选国家普法尔茨80%的人口死亡。1648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法国人从哈布斯堡王朝手中夺取了除斯特拉斯堡和洛林公国一部分以外的阿尔萨斯大部分地区。1681 9月,斯特拉斯堡被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攻占,阿尔萨斯-洛林回归法国。
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受到了法国大革命的洗礼,《马赛曲》第一次演唱是在胡斯特的拉斯堡市。1814年前被拿破仑加封的24名法国元帅(法军最高军衔)中,两人是阿尔萨斯人,一人是洛林德语,占总数的八分之一。这种“民族是日耳曼民族,但其语言、生活方式、高雅艺术已经法国化”的局面,为以后的战争埋下了伏笔。
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法方一败涂地,法国第二任皇帝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镜厅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并签订了《法兰克福条约》,条约规定法国割让洛林省下的阿尔萨斯省和摩泽尔省大部分给德国。至此,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回归德国。
直到1918 11 10月1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65438+2009年6月28日,协约国和协约国在凡尔赛签订了和平条约。《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将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恢复普法战争前的边界。
1940,17年6月,由于法国战役的惨败,法国在六周内被纳粹德国征服。法国与纳粹德国缔结和约,和约将阿尔萨斯-洛林归还给德国,直到二战结束。
写作背景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9月,色当战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个时候,对于法国来说,已经变成了一场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抢掠,法国人民团结一致抗击敌人。这个短篇故事是基于被占领的阿尔萨斯的一所小学被迫学习德语的事实。它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塑造了小学生小法兰西和法语老师哈默尔先生的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情怀。这最后一课虽然很短,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阿尔萨斯人的悲凉心情。
作者的生活
阿方斯·道代(1840 ~ 1897)是19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小说家,出生于普罗旺斯尼姆。他的代表作《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都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重大事件
花花公子
1840年5月13日,杜德胜出生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省尼姆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父亲是商人,母亲对文学特别感兴趣,爱读书,不善于经营人生。这家伙从小就很聪明。他很小就练习写诗,注重观察生活。在里昂中学读书时,他经常去书店广泛阅读,涉猎广泛,扩大了知识面。1855年,父亲破产,家道中落,被迫辍学自谋出路。因为贫穷,在15岁的时候,他去了阿雷小学当督学(类似于自考辅导员),靠自己谋生。两年后,在哥哥的帮助下,我去了巴黎,在一贫如洗的情况下开始了我的文学创作生活。1860年,多德是莫尼公爵的秘书。这让他有机会观察巴黎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也让他多次游历富有诗意的普罗旺斯,从家乡流传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中汲取创作营养。25岁时,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磨坊随笔》,描写了法国南部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两年后,他出版了半自传体小说《小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冷漠的人际关系,一举成名。普法战争爆发时,多德应征入伍。他以这场战争为背景,写了一组爱国内容深刻、艺术技巧高超的短篇小说,取名《月与尧日的故事》。其中,《最后一课》和《柏林周边》因其艺术的典型性和构思的新颖性而成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都德一生写了13部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一些剧本和诗歌。他擅长用简洁的笔触描写复杂的政治事件,其柔和幽默的风格、嘲讽现实的手法和亲切感人的艺术力量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他的创作,真理和诗歌,欢笑和泪水,愤怒和辛酸。
翻译者
胡适胡适胡适
胡适(1891 65438+2月17-1962年2月24日),原名思毅,学名石,本名江,后改名胡适,笔名天风、臧晖。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研究。1939也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1910岁(19岁),通过庚子赔款的二期官费生赴美留学,在康奈尔大学学农业,后转文科。1914年,他们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师从哲学家杜威。1917 (26岁)夏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历任:1917北京大学教授(26岁)、1919北京大学代理院长(28岁)、1922北京大学院长(31岁)、1928 4北京大学院长。1932 (41岁)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兼主任、1938 (47岁)中华民国驻美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1946 (55岁)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古思。胡适也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主要工作
1857年,他17岁时,带着《女情人》(1858)这首诗到了巴黎,开始了文艺创作。1866出版的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信》给他带来了小说家的名声。这是一本优秀的散文集。作者以家乡普罗旺斯的人情、风俗、传说、轶事为题材,以诗意的笔调表达深厚的乡土情怀。有些是美丽的童话,比如《塞根先生的山羊》,讲的是塞根先生的一只温柔美丽的小山羊,热爱自由,不满足于后院的草地,逃到附近的山丘上游荡,勇敢地与狼搏斗,直到精疲力尽,被狼吞噬。《高尼耶大师的秘密》描述了塔拉斯孔市面粉厂开业后,当地磨坊的风车停止了运转,但高尼耶大师的磨坊的风车仍然保持运转。原来他用生石灰冒充小麦,磨成粉。他的艰苦努力赢得了居民的同情。《磨坊的信》出版两年后,杜德的第一部小说《小事》出版(1868)。《小事》半自传体地描述了作者在青春期因家庭衰败而不得不为生计奔波的经历,以戏谑幽默的笔调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淡关系。这部小说是《都德》的代表作,体现了作者没有恶意讽刺和含蓄悲凉,即所谓含泪微笑的艺术风格。因此,都德被誉为法国的狄更斯。1870普法战争爆发时,都德应征入伍。战争生活为他提供了新的创作主题。后来,他写了许多以战争生活为主题的爱国短篇小说。1873年,他出版了著名的短篇小说集《月瑶日故事集》,其中大部分故事都以这场战争为背景。其中《最后一课》和《柏林的包围》因其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盛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最后一课》描述的是阿尔萨斯省的一所乡村小学,在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告别祖国语言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天真无知小学生的自我叙述,生动地展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外来统治的痛苦和对祖国的热爱。作品主题虽小,但经过精心切割,叙述得当,主题挖掘深刻。小弗朗兹的心理活动描写得楚楚可怜。作为一个典型的爱国知识分子,教师哈默尔先生形象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