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新时期,中国要丰富执政资源,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执政意识。具体来说,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树立意识。第一,执政的紧迫感。一个政党能够长期执政,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以强烈的治国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开拓进取,知难而进,奋发图强,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第二,无产阶级领导意识。* * *执政的权力本质上是人民的权力。这种力量,“对于胜利的人民来说,这是像布帛一样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东西。”(3)正如毛泽东多次说过的,* * *人民决不会为个人的权力而斗争,但是他们必须为人民的权力和无产阶级的权力而斗争。国外一些国家* * *失去执政地位的惨痛教训表明,放弃党的领导,就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就是放弃党的历史使命,就是背叛无产阶级和人民的利益,就是失去党的生存权。所以* * *人的执政意识首先要增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意识。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中国* *的性质决定了党没有私利。执政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人民谋利益,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因此,在党的执政过程中,必须自觉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真正实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只有这样,党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为中国的执政资源提供可靠的来源。第四,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要获得人民的支持和认同,党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迄今为止,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此外,当前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如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等;公共服务发展相对落后。因此,树立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努力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经济资源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且对党执政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全局性作用。第五,民主法治意识。人大法治意识是指党对民主与法制的态度、思想、意识和行为的积极、正确的反映。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党员和人民的民主法治意识不断提高。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目标。”同时指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执政实践中,党必须坚持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实现国家各项工作的法治化。作为一个系统,中国的执政资源必须与外部环境互动才能获得有效运行,并在互动中保持自身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平衡,才能始终有足够的资源维持其执政地位。从中国的历史来看,要保持中国执政资源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准确判断政党所处的外部环境,制定正确的资源开发战略。同自然资源的开发一样,自然资源的开发也需要准确了解自然条件,从而制定正确的自然资源开发规划。政党执政资源的开发也是如此。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6八大后,中国* * *由于对党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判断的双重失误,放弃了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和重大任务的判断。1957年9月,在中国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断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样就改变了党在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估计,即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了。由于对我国主要矛盾的误判,党的执政资源开发的重点逐渐偏向于意识形态资源的开发。党内外无休止的“政治斗争”使整个国家陷入巨大混乱。“文革”后,在邓小平对中国国情的判断中,邓小平恢复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的工作路线恢复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现了党执政发展战略布局的调整和资源开发重心的转移,促进了党组织资源、制度资源、社会资源等资源的开发。第二,增强执政资源要素的“柔性”。由于党面临的环境在不断变化,一些资源要素“过时”是必然的。因此,为了提高执政资源要素的适应性,增强执政资源要素的“弹性”至关重要。以党的思想资源为例。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是我国思想资源创新的伟大成果。这些成果并不是要割裂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本质上是增强党的思想资源“灵活性”的必要之举。这种“弹性”的增加不仅增强了思想资源本身的说服力,也有效地促进了其他资源要素的发展。第三,注重新资源的开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变迁必然导致党所拥有的一些资源要素的流失或“生不逢时”。要使党拥有充足的资源,就必须努力培育新的资源增长点。在经济学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指市场需要的潜力大、成长快、辐射带动能力强,并能通过努力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可以启动经济增长新的发展引擎,拓展新的增长空间。同样,在政党执政资源的开发中,也存在资源增长的问题。资源的生长点不仅体现在各种资源要素的开发上,比如在思想资源的开发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视为思想资源的生长点;在经济资源开发中,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可视为经济资源的增长点;在社会资源开发中,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也可视为社会资源的增长点等等。同时,在政党整体执政资源的开发中,执政党不仅要注意维护自己的传统资源,还要注意发现新的资源增长点。比如,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执政党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扩大执政资源。网络可以成为中国开发意识形态资源的新手段、新阵地和新渠道。中国* * *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电子党务,便于党员干部的后续教育和管理。同时,网络创造了一个新的平台,扩大了人民的利益渠道,密切了党和公众的关系。第四,注重制度资源的作用,确保政党执政资源系统的有效运行。我们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台了很多法规、要求和规定,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完全可以认为制度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遗憾的是,与这些规定、要求和条例数量增加的速度相比,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是不争的事实。“⑥就其主要原因而言,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相关制度规范没有完全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活动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而相关领域的制度建设却没有及时跟进,导致很多人在面对一些新问题时感到迷茫,老方法不管用,新方法还没有找到。这种尴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党的制度建设的滞后。二是重视制度要素建设,忽视制度体系建设。由于对制度的简单、片面的理解,人们往往误以为制度要素的建设就是制度的建设,把制度要素的建设视为制度建设的全部,满足于各种规定、要求、条例的出台,而缺乏系统的思考,以至于规定、要求、条例不仅不一致,而且往往相互矛盾、相互抵消。第三,制度空虚,制度无效。但从根本上说,制定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严格执行制度。但是,如果既定的制度不能被认真执行,或者在执行中有很大的弹性,那么,制度仍然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从现行制度的执行情况来看,一些单位把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讲一讲,不查,不落实,制度规定形同虚设,大大降低了制度资源的利用效率。来源:赤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