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可以娱乐吗?
高考作文中“曹操嫁赵文卓”的戏言,也让人不禁怀疑,历史与娱乐联姻后,“崇帝爱葛可能从一种好奇变成根深蒂固的历史观”的焦虑会不会成真?
教授:开历史玩笑是中国人的传统。
在中国,有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与历史有关的书永远不会被卖掉。即使是黄仁宇这样的准学院派作者也能成为畅销书作家,金庸小说如果不遵循历史也不会这么受欢迎。
中国人喜欢的历史从来都不是正经的,二十四史就算蒙上灰尘也卖不出去。所以中国人真的有很多“历史恋物癖”。所谓“开玩笑”,绝不是中国人这两年的爱好,也不像很多正义的电视评论家说的那样。这是电视剧《宰相刘罗国》、《康熙私访》带出来的陋习。如果说“玩笑”是“戏”的“戏”,那是自古就有的。从《赵氏孤儿》、《二进宫》到《三岔口》,哪一部京剧不是脱胎于历史?除了戏剧,有多少说书人和由说书人演变而来的小说不是历史题材?四大经典小说,三部都是演绎历史。普通人无法了解真实的历史,也没有条件去学校学习历史。都是靠笑话。这就是为什么《三国演义》开篇“白毛鱼柴上江”,“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
中国的历史笑话说了几千年,恐怕今天还会继续。开玩笑是中国人的一种爱好、习惯,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不能说开玩笑就一定不严肃。
专家观点:顾晓明:面对大众,历史不需要故作深沉,摆架子。历史的灵魂,仅靠死记硬背是触摸不到的。只是通过品味情境,咀嚼故事,人们才能领悟,才能有所收获。只要有理论依据,“有趣的理论”和“精彩的理论”都是很好的传播手段。毕竟,如果好看,有共鸣,就会有人愿意去读,去品味。
而且“今天讲过去”的模式也不是今天才有的。鲁迅的《故事新编》和莎士比亚的戏剧都属于这一类,中国的“讲故事”艺术和野史的“小说”历史悠久。司马迁的《史记》在很多地方运用了生动的文笔,刻画细节,想象场景,但在正统的“二十五史”中仍居首位,是文史结合的绝佳范例。所以没必要把重新解释当成洪水猛兽。无论是历史剧,还是学者的个人见解,如果能认真对待大众的阅读和欣赏,让严肃的历史雅俗共赏,一定会引起各类观众的兴趣,对历史原貌提出质疑,甚至追溯到史学理论和考古学领域,对推动史学发展大有裨益。
反对:“拿历史开玩笑”会误导观众。
历史和娱乐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面,那么娱乐为什么要背离历史真相呢?当然,史书不可能面面俱到,野史的遗产也不足以支撑历史的全貌。所以历史剧的虚构是必然的。但是,历史剧作为文学,不也应该遵循文学虚构的原则吗?这个虚构的原则前人总结的很好,就是虚构要合理。历史和文学都要根据现有的现实进行虚构。如果超越真相去虚构,打着历史剧的旗号,会让懂历史的人没胃口,不懂历史的人知道错误的历史。
所以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不能打着娱乐的旗号远离历史。恩格斯在给费迪南德·拉萨勒的信中提出了历史剧的批评标准——历史标准和审美标准。历史剧的目的不是为了娱乐,而是让观众在美的享受中了解历史,而了解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从中学习。远离了历史真相和高度娱乐化的历史剧,失去了借鉴的意义,最终使历史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学者观点:葛:“大众化不等于娱乐化,把历史文化娱乐化并不是一个好的文化大众化的想法。通俗不应低俗,大众化不应低俗。比如品三国,要讲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忠义观念,还有一点天地人神的正义感。应该有反思,有批评,有表扬。否则,产品只是阴谋诡计的智慧和人类摔跤的崇拜...这样的三国能给读者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
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中国拥有最悠久、最丰富、最连续、最完整的历史记录。
信仰历史是中国的人生哲学之一。司马迁受尽屈辱隐居,是因为他相信历史的拯救,他可以把名山藏起来传给后代。秦桧的设计对岳飞有害,他犹豫不决,怕死后遭人唾骂。文天祥死得从容,他的精神支柱是“守丹之心为史书”...
说白了,从中国人的理解来说,历史是人心,是人性。这种历史感是可圈可点的,因为它是人与生俱来的,它更朴实,更真实。
认真吸取历史教训,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避免重蹈覆辙。但是,这种说法的前提是我们在研究准确的历史,这是建立在正确的历史观基础上的。如果不是准确的历史,不是建立在正确历史观基础上的历史,那么学习这样的历史不仅不会使人聪明,相反,可能会使后人重蹈前人的覆辙,甚至犯更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