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的历史

2001第5期合计第71期艺术世界

中国诗歌对话

王鹏

□:请老师谈谈对中国现代诗歌的看法。

■:中国的诗歌已死!他被那些新式诗人、垄断者、官僚抛弃、折腾、囚禁,死了。

□:啊,中国的诗歌死了!这是什么意思?

■:作为曾经最能代表中国文化、中国文坛最有生命力、作者和读者最多、艺术形式最重要的中国诗歌,它还有作者吗?有读者吗?人们早就拒绝了这些肤浅、空洞、矫饰、虚假、粗糙和平庸的“但它们是粗糙和刺耳的,刺耳的”所谓中国诗歌。人家宁愿搓麻将牌闭眼,也没有兴趣打开诗词杂志。至于那些传颂于世的名句,影响一个时代的史诗,就更不用说了。至此,中国的诗歌彻底失去了革命的力量,被淘汰了,就像一具僵尸。所以,“中国的诗歌已死!”或许这话有点刺耳,那么就说中国的诗歌衰落了吧。

□:为什么说自己在诗歌领域被新派诗人、垄断者、官僚抛弃、折腾、囚禁?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开始追溯到现代新文化运动。

□:这是为什么?

■:1915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一场伟大的思想革命运动。它主张民主,反对专制;崇尚科学,反对愚昧;倡导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俄国十月革命后,加大了对马克思主义新思想的宣传。

□:这和诗歌有什么关系?

■: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打着“文学革命”的旗号,提出来表达新鲜感。

以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而不是陈复思的说教。

想,文言文晦涩难懂的口号。

□:这难道不是一种进步吗?

■:是的,很有进步意义。但在这样的文学潮流下,大浪淘沙,泥沙俱下,同时文言文被废除,经过几千年艺术锤炼而日臻完善的中国民族诗歌形式,被一种完全欧化的自由诗新诗所取代。

□:中国的民族诗歌不应该创新吗?

■:中国的民族诗歌需要创新,历史上一直在不断创新。从《诗经》到《楚辞》,再到汉乐府,再到魏晋六朝古诗词,再到唐代格律诗,再到宋元之歌,中国的民族诗歌总是在不断的自我充实和完善。

□:那么,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的诗歌成为自由式新诗有什么不好?

■:中国民族诗歌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形式,是一门非常完善、发达、精湛的艺术,它强调严格的节奏、音韵、格律和修辞,强调形式美和音乐美,是一种先进的艺术,这种艺术形式是中国五千年诗歌艺术的结晶,具有深刻的历史性。它还与中国的汉语言文学和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密切相关,这是由汉语的特点决定的。它是从中华民族相同的语言文学和审美观念中诞生的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因此,民族诗歌的艺术形式是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的产物,是历史和民族的凝固。新文化运动中的新诗运动,割断了历史传承,割断了民族本源,抛弃了民族诗歌的艺术形式,一下子变成了与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无关的欧陆式新诗,使中国诗歌失去了独特的、完善的、发达的、精致的艺术形式,变成了一个既不本土也不外来、不中西也不不伦不类的怪物。这真的是民族诗歌发展的反应。

□:为什么总是强调诗歌的艺术形式?形式重要吗?

■:诗歌是一门艺术..艺术要有形式,讲究形式美;没有形式和形式美就不是艺术,正是因为民族诗歌具有适应中华民族审美趣味的完美、发达、精致的美的形式,才成为最受人民欢迎和欣赏的艺术。正是因为缺乏形式美,与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相矛盾,自由诗才不得人心,被人们所排斥。

□:但是,民族诗歌的艺术形式很难创造,会影响它的普及。

■:很难,这是艺术形式发达先进的表现。只有发达的、先进的艺术才有魅力,才能引起人们的追求和欣赏,产生出流传千古的优秀艺术作品。就像杂技一样,那些惊心动魄、高难度的动作才是观众欣赏和推崇的。从民族诗歌创作的历史实践来看,并不影响普及。中国诗歌发展到唐代,艺术形式高度发展,形成了近乎完美的格律诗。但在唐代,从皇帝、将军到文人、商人,再到樵夫、乞丐、歌手、僧人,人人都会写诗。名句琳琅满目,不胜枚举。不是很流行吗?重要的是唐诗真正流行是因为它永恒的艺术魅力。

另一方面,现代自由诗新诗没有艺术难度。我们只知道大量现代诗人的名字和他们的桂冠,却记不住任何名句。至于像白居易的《长恨歌》这样可以整体背诵的长诗,就不要勉强去做了,更不要期待什么千古不朽、影响一个时代的史诗作品。

□:有人说,旧体诗形式复杂,容易束缚年轻人的思想,不宜提倡。

■:是的,很典型的是毛泽东同志在给1964《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中提出的。

一种观点。然而,毛泽东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写了这封信。当时的左倾路线采取历史文化虚无主义,把一切历史文化包括旧体诗都当作封建糟粕。此外,毛泽东给臧克家的亲笔信只是个人意见。应该指出的是,毛泽东作为一个革命家,也是中国现代的一个诗人。回顾他一生的诗歌,从青年到老年,都是老调重弹的诗。这种实践与理论的分离,只能说明毛泽东在本质上是主张民族诗歌形式的,他用实践为中国的诗歌创作树立了榜样。

□:有人说中国落后,需要与世界文化接轨,于是出现了欧式新诗。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民族性是它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艺术从来都是多姿多彩的,没有先进与落后,也不存在谁遇见谁的问题。对于民族诗歌来说,应该是如何发展和发扬它的民族性。这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技文化并不十分矛盾。同时,外国诗歌讲究的不是艺术形式,而是其艺术形式与其民族语言、文学和审美趣味相一致,这是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所以,新文化运动确实对中国民族诗歌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是的,新文化运动确实对中国诗歌的发展起到了负面作用。当然,应该肯定新文化运动整体上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具有革命性、进步性和积极意义。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其负面效应也同时存在。在当时的革命大潮下,很多问题一时难以看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理和谬误必然会逐渐浮出水面并日益清晰,这将使人们能够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和新文化运动的其他问题作出客观、冷静、理性的分析和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得出科学、正确的结论。

□:这些都是中国诗歌衰落的原因吗?

■:不是,以上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中国诗歌衰落的原因很复杂。我们刚才主要从艺术形式上讨论了其原因。是的,艺术形式很重要。没有形式就不能成为艺术,没有形式美的诗歌也不能成为诗歌。但是,诗歌绝不是单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文字游戏;是内心的歌唱,是思想的喷发,是感情的激荡,是生命的升华。肯定有富人,

深刻而活跃的思想内涵。意识形态是诗歌的灵魂。没有思想性的诗歌,再艺术化,也不过是形式上的美体。

□:你刚才强调了诗歌的形式,现在又这么强调诗歌的思想性。所以在你看来,谁更重要?

■:不存在谁比谁重要的问题。它们是同一事物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形式如肉体,思想如灵魂。没有肉体,灵魂无法承受;没有灵魂,肉体不可能活着;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完美的人生。只有精美的艺术形式与深刻活跃的思想内容有机结合,高度统一,才能创作出完美的诗歌。因此,像艺术形式一样,思想内容是诗歌中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缺乏丰富的思想内容是中国诗歌在新文化运动后衰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没有实质的思想内容,当时的中国社会就没有能激起诗歌创作激情的社会生活吗?

■:恰恰相反。当代中国是一个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的伟大时代。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进而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各种政治、经济和思想运动的高潮。辛亥大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工人阶级走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中国人民通过革命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完成了民主革命,建立了新中国。这是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新社会的建设。一百多年里发生了如此多的重大事件和如此丰富的历史内容。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的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民风民俗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应该说这样的历史条件为诗歌创作提供了非常充分的条件。杜甫经历了八年“安史之乱”,在开放时代创作了大量史诗。杜甫被称为“诗史”。所以,一百多年来,中国

近代的社会大变革,没有理由不产生很多史诗般的作品和伟大的诗人。

□:但是情况呢?

■:可惜的是,上述逻辑并没有在中国近代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之后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体现。既没有史诗作品,也没有大诗人出现。

□:是什么原因?

■: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实行文化专制主义,不允许人们自由、真实地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更不允许揭露社会黑暗,呼吁革命。他们大力推行文字狱,扼杀人民思想。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很难有真正有思想的作品。

□:文化专制主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固有现象吗?

■:文化专制主义是封建专制主义在文化政策上的具体体现,是封建政治的内在内涵之一。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在明清时期空前加强。所以明清以后,中国的文化专制主义也空前加强。这也是明清以后中国诗坛孤独的重要原因。

□:中国诗歌在新文化运动后逐渐衰落。除了文化绝对主义的一般原因,诗歌的思想性还有哪些特殊原因?

■:那就是诗歌创作机制上的问题。

□:新文化运动之前的诗歌创作机制是怎样的?

■:新文化运动之前,诗歌创作中没有诗人、作家等专门职业和职位。诗歌创作来自各行各业。当然主要是知识分子阶层。各行各业的人都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受、思考和看法。在如此大量的创作人员的基础上,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反映各种社会生活的诗歌。其中,作品数量多、思想深刻、艺术高超的作者影响广、声誉高,客观上成为诗人。这是新文化运动之前的诗。

歌曲创作机制。或者非专业的创作机制。

□:这种创作机制对诗歌创作有什么意义?

■:这种创作机制使诗歌创作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产生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作品,保证诗歌创作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为产生优秀作品和优秀诗人提供了巨大而坚实的基础。

□:新文化运动以来有什么变化?

■:新文化运动后,出现了专业的职业诗人和垄断者,这些人逐渐垄断和操纵了诗歌的社会创作,形成了少数人创作诗歌的机制,或者说是专业的诗歌创作机制。

□:这个机制是怎么形成的?

■:新文化运动中,在提倡白话文,废除文言文的旗帜下,出现了自由式新诗。因为大多数人不欣赏这种缺乏艺术形式的新诗,旧体诗作为封建旧物被抛弃,所以很少有人写诗。所以,极少数从事自由式新诗创作的人,当然主要是那些在新诗创作上有成就、有影响、有名气的人,成为诗歌社会创作的领导者、权威和操纵者。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体制原因,形成了一个职业作家阶层。那些诗人,凭借他们的名声,进入了重要的文艺部门,不仅成为了职业诗人,还牢牢地控制了中国诗坛。不允许别人挑战自己的荣誉、地位、作品、诗论。这样,从事专业诗歌创作的专业诗人只有几个,几十个,最多几百个,十几亿人,社会诗坛广阔。这是典型的专业诗歌创作机制,也是极少数人的诗歌创作机制。

□:这种专业的少数民族诗歌创作机制对诗歌创作有什么影响?

■:这种机制扼杀了诗歌的社会性、真实性和创作激情,是诗歌思想内容贫乏、肤浅、空虚、枯竭,中国诗歌衰落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为什么两种不同的创作机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如此不同?

■:思想性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思想内容包含三个要素。即社会性、真实性和创作激情。总之,诗歌是包括诗人本人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思想感情的反映,一个时代的诗歌作品必然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诗歌是内心的声音,是内心最真实的表达,是感情最真实的表达,是鹅黄社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只有真理是诚实、纯洁、高尚和善良的。只有真、善,才是美的。只有这样,诗歌才能成为真善美的艺术。然而,只有坦率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在心中积累了很长时间,形成了冲动的激情,并在灵感的触发下,才能产生产生诗歌的火花。

□:这和创作机制有什么关系?

■:诗歌的社会性要求社会全体成员都参与到诗歌创作中来,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中得到体现。在职业创作机制中,只有少数职业诗人从事诗歌创作,他们的生命非常有限。归根结底,它们只能反映象牙塔中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而只是社会生活的几个方面。

□:但是他们可以体验生活。

■:体验非常有限。体验各种社会生活其实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体验生活和现实生活是完全不同的。有天壤之别。体验生活只是一种与此生没有本质联系的表面观察和感受。这种观察和感受,有时是对本质生活的肤浅认识和理解,有时甚至是对本质生活的扭曲。想象一个体验生活的职业诗人。他是不是通过一段时间的人生经历,突然有了工人、农民、科技人员、军人、干部、学生、商人的人生内涵、思想感情?这显然是一个背离唯物主义的谎言。正是由于这种专业的诗歌创作机制,诗歌创作是通过所谓的体验生活来进行的,使得现代诗歌世界充斥着肤浅、空洞、平庸的作品,充斥着矫饰、矫情、虚假。

作品。它完全背离了诗歌真实性的原则精神,对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

□:但这些诗人对诗歌创作有着丰富的激情。

■:是的,这些人可能更有激情。因为激情是诗人的性格。但必须指出,诗歌创作的激情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不可能凭空产生。它与诗人的一切内外部条件有关,由多种因素决定,由漫长的生活积累而产生。那些职业诗人在成为生活的诗歌开端,描绘真实而熟悉的生活时,可能会有一些激情。但当他们长期被禁锢在宝塔里,生活空虚贫穷,被迫去写不属于他们的陌生生活,他们就很难有真正的激情。激情只能存在于广大社会成员真实的、丰富的、火热的生活中。因此,只有社会化的、非专业化的诗歌创作机制,才能保证充分的激情,从而产生充满激情的优秀诗歌。

□:每个社会成员都可以自由参与诗歌创作。没有社交障碍!

■:是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写诗,今天也没有障碍。但一个时代诗歌的繁荣绝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需要一定的社会宣传、组织动员、交流讨论、批评鼓励。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诗歌创作才能形成社会化的创作,产生许多优秀的作品,这早已是诗歌繁荣的时代。那些职业诗人在诗坛占据重要地位,垄断和操纵诗坛,形成诗坛官僚集团。这种官僚体制容易形成利己主义,拒绝批评,容忍新思想,压制新人。新作品的垄断,让本该百花齐放、马嘶遍地的盛世诗坛,看起来像是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这是专业创作机制给诗坛带来的必然结果。

总之,由于上述原因,中国诗坛失去了活力。里面全是少数职业诗人的诗,既没有艺术形式,也没有思想内容,平庸、粗糙、肤浅、空洞、矫情、虚假。人们讨厌它,远离它,最后抛弃它。曾经是中国文化中最骄傲、最流行、最辉煌的中国诗歌衰落了。

□:你的观点真让人耳目一新。

■:我只对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诗歌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个历史的、客观的评论。但是,我希望能引起更多的关注,并引起对这个问题更广泛和更深入的辩论。

□:那么,你认为怎样才能振兴中国的诗歌?

■:是的,这是我们对话的重要位置。我认为,要振兴中国诗歌,首先要恢复中国民族诗歌固有的艺术形式。

□:这不是复古吗?不就是封建复辟吗?难道不是历史的倒退吗?

■:是的,我们要发起一场全国性的诗歌复兴运动。这里没有封建复辟。我们要恢复、继承和发展中国民族诗歌这种符合中国语言文学和中华民族审美观念,经过几千年的锤炼、积累和完善,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的艺术形式。作为一种形式,它不具有阶级性,更不具有封建复辟性。其实复古不一定是倒退。唐宋古文运动是一场众所周知的进步文学运动。

第二,改变专业诗歌创作的机制。取消与此机制相关的机构,取消职业诗人,打破诗歌垄断。采取措施动员、鼓励和推动全社会的诗歌创作,形成社会化的诗歌创作机制,使诗歌创作植根于深厚沃土,汲取多元养分,创作出思想内容深刻丰富的作品和新时代的史诗。

当中国的诗歌恢复和发展出一种完美的艺术形式,当中国的诗歌充满活力,充满真实、充实、深刻和激情的思想内容,当中国的诗歌在最广泛的基础上拥有大量的作者和读者,中国诗歌的一个新的黄金时代就会到来。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优良传统和辉煌成就的民族,一定能够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