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篷船》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鲁迅之弟。他比鲁迅小四岁,早年曾像鲁迅一样去日本留学。他天资聪颖,精通日语,精通英语和希腊语,读过很多中国的古籍,以至于被誉为“知识渊博”。1911年回国后,他也和很多人一样痛恨黑暗的社会现实。五四文学革命时期,他高举人道主义文学的旗帜,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贡献。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他甚至在挽联上写道:“所谓革命政府和帝国主义是一回事!”然而,就在这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背后,还隐藏着另一种情绪,那就是对社会进步的悲观看法。他曾说:“巴枯宁曾说,‘历史的唯一用途是警告人们不要再那样’,而我说,‘历史的唯一用途是告诉人们它还会这样!’在1933年写的《唐智集》的序言中,他甚至说他“经常害怕鬼魂回来”。这让人想起同样感受到封建历史厚重传统的鲁迅,也曾多次将宋末明初的黑暗世界与现实进行比较。但在鲁迅身上,失望越深,就越煽起“拼命挣扎”的冲动;在周作人身上,知识和敏感合二为一,却蒸发了一股侵蚀斗志的冷气。如果鲁迅知道他不能做什么,周作人可以说他知道他不能做什么。在一个愚人专制的国家,清醒当然是一件难得的好事,但如果热情被这种清醒熄灭了,那就成了坏事。周作人似乎就是这种情况。年龄越大,阅历越深,越不兴奋。既然他不相信有外在的目标可以追求,那就只能通过调整自己的主观态度来稳定自己;既然没必要冲到前面,那就慢下来,随便逛逛。1923年11月,他在《下雨天》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我最近在写作中一直向往质朴自然的风景”。虽然“我生在中国的时代,要心平气和地写出一篇平和冲淡的文章,真的很难”,但他还是希望自己的心情不要再波涛汹涌了,他非常怀念那种“田园境界”。在写这段话的时候,他似乎还在田园诗和道德文章之间犹豫。一边追求一种平和的味道,一边又忍不住像《关于三月十八的死者》一样尖叫。但在1935年春写的《关于写文章》中,他明确宣布了自己的选择:“我要先写好文章,我要被动。不管他们做什么,就是看看天,想一想人的命运,然后胡说八道,或者更好的是,写一两篇让人看得懂的文章。”按照这个标准,《乌篷船》大概属于这样一篇文章。
二、作品分析
有很多散文能一下子吸引住我们。因为他们深情的话语,激动人心的内容,本身就有很强的感染力,就像把你拉到一个壮丽的瀑布前,你会忍不住不为所动。但也有另一种散文,它不以鲜艳的色彩震撼我们,但在它看似普通的表达方式背后,往往流淌着一种特殊的趣味,就像树荫下的一股暗流,悄悄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周作人的《吴鹏船》似乎就属于这一类。如果你在嘈杂的车厢里大量阅读,你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但如果你在静谧的夜晚,在台灯下淡定地细细品味,隐藏之后或许会有会心的微笑。
(一)情感内涵
1.写出从容不迫、振振有词的平静心境,用轻描淡写掩盖乡愁。
《乌篷船》是周作人早期散文中备受推崇的一篇文章。初读有一种琐碎平和的感觉。是琐碎的,但《乌篷船》对乌篷船的用途、类型、结构、造型的描述,几乎是漫谈,怕对象细致,画得不透彻。那些匠人的介绍,尤其是那几句关于弓的话,说的是“弓长得像老虎,却还在笑,挺逗但不可怕。”明显流露出对家乡风光的亲近之情。虽然作者语气平静,但不难想象他津津乐道的表情。那些看似冷漠的描述,都是一个个令人动容:踏入一艘划艇,“仿佛坐在水面上,接近田野岸边,泥土会贴近你的眼睛和鼻子。”这种感觉是多么真实,我们仿佛坐在左右摇晃的划艇里,靠在岸边的泥草上。
《乌篷船》是用简体字写的,写的是向外地的朋友子荣军介绍家乡的风景。叙事中的细节略显温馨和人性化。
2.表达出作家无忧无虑,舒适自在,完全放松的心态。
作家正是用洒脱的笔调和平实的语言,呈现了一个物我相遇的情境。说是平淡,乌篷船在详细介绍完船本身后,向接收方暗示了一种骑乌篷船的态度。作者的看法是:认为船速慢,船上坐着乘客,“应该是山的态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期待着作家写出几段优美的文字,讲述他在水上的所见所闻,但读完之后,却显得十分平淡:周围的景色无非是“到处是山,岸边是乌桕,河边是虎杖和白苹果,渔家和各种各样的桥。”仅此而已。没有花言巧语的装饰,帆船的夜景只有一句话:“晚上睡在船舱里,听着水摇橹的声音,来来往往船只的招呼声,乡间的狗叫声和鸡鸣声,也是很有趣的。”一边靠泊一边看庙里玩,我只是说:“就像在船上演戏,想看就看,想睡就睡,想喝就喝。我觉得也可以算是一种理想的快感法则。”然后引申到“布衣会馆”对上海的猫戏的嘲讽。真的很平淡!但是,如果你再仔细琢磨一下,你会发现,这种平淡,是作家有意识的一种平淡。
3.明显表现出一种特别的生活态度。
仿佛他在述说着河边的风景,从岸边的乌桕、虎杖、白坪,到远处不时能看到的群山,各种迎面而来的小桥都记得那么清楚;似乎他在讲述夜航的趣味,从船下的水声,到岸上的狗叫声、鸡鸣声,如此生动;似乎他在感叹旧俗的没落,从庙会戏多么有趣,到那些新建的“海式”剧场多么庸俗,好恶多么分明!但其实这一切都不是他想说的主要内容。他不仅想告诉我们他的家乡有什么风景,而且想让我们知道如何欣赏它们。一开始,他就警告说:“如果你坐船出去,就不能像电车一样急躁...如果你出了城,走了三四十里(我们这里的里程很短,只有一里是一里的三分之一),你总要准备一天。”这不是太慢了吗?但是作者说,它太慢了:“当你坐在船上时,你应该在山里旅行...困了就睡在船舱里拿出杂文,或者泡一碗绿茶喝。”他写到雇船看庙会戏时,说得更明白:“我可以在船上自由活动,想看就看,想睡就睡,想喝就喝。我觉得也可以算是一种理想的快感法则。”原来作者所描写的山、水、树、桥,只有用这样悠闲的心态才能欣赏。重要的不是田园风光,而是带着悠闲的心情去亲近它们。不急不躁,更不用说跋涉;不伤心,不生气;淡定,无忧无虑,不惊,随遇而安——这似乎是作者对生活的偏态态度。
(二)美学特征
对于浮躁时代的一切芸芸众生来说,欣赏周闻能唤起一种乡土情结,升起一种淡淡的心境。
周作人选材极其琐碎。他的笔墨一旦接触,就流露出某种生活情趣,有一种特殊的趣味。虽然那种兴趣可能是孤独颓废的,但是适合所谓的“中年心态”。周作人的小品往往把口语、文言、欧化语言混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涩涩的淳朴味道,很有嚼劲。他的闲言碎语式的散文有些类似明代的杂文,但又有外国杂文的率真自然的风格,有时还带有日本俳句的笔墨味道。周作人显然借鉴并结合自己的气质进行了创作,形成了冷静轻松的叙事风格。人们常用“闲适”来概括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内容。一方面是淡淡的深深的孤独,一方面又有淡淡的欢喜,可以说是“苦中作乐”,苦中洒脱,也就是周作人所说的“凡人之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