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的源头
黄浦江是历史上人工疏浚和疏浚最早的河流之一。发源于青浦区淀山湖,在吴淞口汇入长江,全长114公里,宽约400米。黄浦江贯穿上海百里港区。虽然没有名山可看,但有其独特的魅力。在明清时期,“黄浦陶丘”是上海的八大景点之一,农历八月十八,在陆家嘴可以看到“殷桃墙像山一样矗立”的景象。近年来,黄浦江下游有过江隧道桥,上游有松江区车墩至叶榭之间的松浦大桥。关于黄浦江的挖掘,有一个感人的传说:很久以前,上海曾经是一片荒凉的沼泽,一条浅浅的河流蜿蜒在它的中心。雨水多了,就会泛滥;雨水少,河底倒挂。人们深受其害,诅咒它为“破河”。战国时,楚命谢来到“断头河”岸边,不厌其烦地查明前因后果,并带领人民对其进行疏浚和治理,使其北上直入长江口,泻入东海。从此,大江两岸安居乐业,不畏旱涝。人们感激黄歇的仁慈,因此称这条大河为黄歇河,简称黄埔。后来,黄歇被封为淳沈骏,又名淳申江。春日沈骏黄歇,战国四君子之一,食客三千人。据清代同治《上海县治》记载,明代永乐中户大臣夏元吉疏浚黄浦江,汇入吴淞江,经范家浜至吴淞口入海;海瑞主持修建了古东江(当时称为横寮井)金辉港东侧的坝闸港,使上游来水大部分转向北,分流到黄埔,冲刷了吴淞江下游的河床,彻底解决了吴淞江的淤积问题,“三江”之一的吴淞江成为黄埔的支流。今天的黄浦江是横寮泾的水向北流后形成的。同时,仅有少量来水通过老航道直接入海,使得孤东河下游不断淤积。后来,这一段河道也被称为扎岗。黄浦江位于上海市中心,贯穿上海。下游把上海分为浦西和浦东,是上海仅次于长江的第一大河。它发源于西面淀山湖口的淀山峰,上游河段有堵港、巴河、斜塘、横寮泾、垂直廖婧,到达松江米市渡后才称黄浦江。南宋时有记载,曾称黄浦塘、黄浦港、黄埔、大黄浦,清代称黄浦江,又称黄龙浦、黄斜浦、春申浦。黄歇铺、春申铺等名称,皆因后世所附黄浦江是战国时春申军黄歇所掘而得名。黄浦江流经青浦、松江、奉贤、闵行、徐汇、卢湾、黄浦、虹口、杨浦、浦东新区、宝山区11,在吴淞口汇入长江。长113.4公里。黄浦江水系接受了太湖总排水量的78%,是太湖水系向长江倾泻的最重要通道。盆地面积约24000平方公里。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水势平缓,受潮汐影响较深。涨潮最大流速可达每秒2米,落潮最大流速为每秒1.8米。黄浦江是上海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主要来源,具有航运、泄洪、灌溉、渔业、旅游和气候调节等综合功能。河流上游可用于生活用水,龙华以下主要功能为航运。河道宽度约550米,最大水深17.4米,航道最浅处水深9.1米。吴淞口至松浦大桥黄浦江航道可通过万吨级船舶,松浦大桥可通过65438+万吨级船舶。龙华港以下两侧是装卸区,龙华港以上有一些浅滩。上海60%以上的进口货物和98%的外贸物资全部通过这条水路进出,客运线路年客运量在600万人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