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版紫同治剑641王夫之:刘备没那么信任诸葛亮。2019-11-04

4、

三月十九日,陈忠厚曹仁病逝。

5、

当初蜀国韩贾太守黄源听说刘备病重,是因为诸葛亮不喜欢他。他担心刘备死后诸葛亮会对他不利,就带郡造反,烧了邛城。当时诸葛亮正在东游探病,成都空无一人,黄远更是无所畏惧。益州知中在搞事,向陈报知,派大将、郑绰讨伐黄源。会议认为,如果黄远不能包围成都,就从涓南下,占领华南。杨红说:“黄源一向性情暴戾,对人毫无仁慈之心。他怎么会有这方面的知识!只是顺流而下,希望主平安,把自己绑起来交给主。如果有什么变化,赶紧逃命去吴栋。只需令胡琛、郑绰在南安峡口截住,便可擒之。黄见败走,被、郑绰活捉,斩之。

6、

汉主刘备病重,命丞相诸葛亮辅佐太子,丞相李严为副。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华是曹丕的十倍,你一定能为国家带来和平与稳定,最终成就大事。如果继承人能帮忙,就帮他;如果他不配,你可以代替他。”(胡三省注:自古以来,托付孤儿的主,从来没有像刘备这样明白道理。诸葛亮抽泣着说:“我敢用我的力量为忠义节服务,至死方休!”刘备也给太子写了一封信,说:“我五十岁还没死。我60多了,死而无怨。我只是想念你的哥哥。我们勇敢一点!”鼓励一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为之!唯有德与德,才能为人服务。你爸爸和我太瘦了,没法模仿。当你和首相一起工作时,你应该像侍奉你父亲一样侍奉他。"

夏,四月初四(四月无此日),刘备死于永安,谥号昭烈。(六十三岁的时候。)

诸葛亮出殡后回到成都,以李严为中护,留守永安镇。

华山说:

刘备死时留下一句名言:“勿以小恶而为之,勿以小善而为之!”这背后的原因是“放大”,邪恶会放大,所谓年轻时偷针,长大后偷金。善也会被放大,这就是孟子的“四终论”:“慈悲为仁之终;耻恶之心,义之端;心之辞,礼之终;是非之心,也是智慧之端。”把握自己好的一面,扩展滋润四体,可以由内而外充满世界,达到仁义礼智。

品德的培养是一样的,经营管理也是一样的。千万不能“抓大放小”。事情之所以大或小,只是因为你看的时间长。如果你看的时间长一点,可能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解渴可能还是坏事。小事坚持久了,却能成就人生。

王夫之说:

刘备和诸葛亮是最早谈君臣之谊的。但刘备攻吴,诸葛亮说:“法若对,必止主东进。”贝听诸葛亮的意见了吗?伤心!诸葛亮的苦心不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却带着他的野心死去。死了不也很难过吗?

诸葛亮的心里一定是想救韩灭曹。不联合东吴,内部被吴控制,北伐不振。这种心情只有鲁肃和孙权理解,但刘备的志向不同。刘备一开始就想自力更生,后来自己当了国王。他的野心就像关羽一样。所以他对诸葛亮的信任,不如对关羽的信任;还不如孙权对周瑜的信任。他怀疑诸葛亮和吴走得太近,与联合。如果诸葛亮与诸葛瑾结盟对汉朝国家有利,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而且,诸葛亮利用了吴智深的心来推测!

以刘备之死,吴之乱,岐山之军必不出。猇亭之败,刘备战死,全国精锐尽被夷陵所灭。像赵云等与诸葛亮志趣相投的老将也死了。诸葛亮收罗疲惫不堪的余兵,接纳无知的少主北上。所以他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有忘记自己的身体,坚持自己的志向,成败不再放在心上。

如果刘备能像信任关羽一样信任诸葛亮,听赵云的话,停止东征,乘曹丕篡位之机,在人心不固的时候联合吴,那么军事实力依然完整,士气依然凌厉。就算失败了,英雄的鲜血至少会洒在许昌和洛阳。怎么会在小亭流动?诸葛亮说:“汉贼不和。”太可惜了!而刘备,恐怕没有为宗社的生存而如此心痛吧!

陈寿(西晋大臣,历史学家)说:

先主刘备,为人豪爽,知人善任,对待士人,有汉高祖的风范,有英雄的兵器。而整个国家在诸葛亮身上是孤独的,但心灵是清白的,对大众是真诚的,古今轨道也是昌盛的。其机动力不如曹操,所以基地空间也狭窄。但他锲而不舍,从未在曹操手下生活过。他也猜到了曹操的宽宏大量,不会容忍自己,所以不只是争利,还要避害。

华山说:

王夫之和陈寿对刘备有不同的看法。我同意王夫之的评价。但陈寿把刘备想得太好,王夫之美化诸葛亮。诸葛亮到底是要帮助汉朝,还是要协助刘备实现“武功复兴”,建立“第三汉”,我觉得当然是后者。

刘备如果能把诸葛亮留在荆州,就不会犯关羽的错误。吴蜀联盟,曹丕未必敢称帝,历史将被改写。所以,改变历史的是一两个人的决定,不存在“历史必然性”。

刘备死后,诸葛亮确实如王夫之所说,忘我之身去追求野心,坚持北伐,不顾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是诸葛亮的错误。为什么?一个人和一件事千万不能“不离不弃”,该放弃的时候就应该放弃。“永不放弃”不是为下一代着想。诸葛亮要“修法”,全力培养下一代,培养新的领袖,把问题交给下一代去解决。

所以,诸葛亮的“死而后已”,只是袁的“马革裹尸”,要求有人殉道,丝毫不为后人考虑。领导者责任重大,不仅是当代,也是后代,不能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