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对后世的影响

1.《论语》是中国学者的基本语言,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思维结构。中国文化是儒、道、佛的总汇,但这三种宗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绝不是三足鼎立。儒家思想绝对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自汉代以来就是无可争议的主流意识形态。

第二,中和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论语》中强调的美德和礼仪是和谐社会的杠杆。在当今社会,保持和发扬这一优秀传统,协调道德、礼仪和法律,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三,《论语》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比如仁、中庸、随缘、生而有为等思想,对古今中外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钱穆说:“自西汉以来,《论语》就是中国有文化的人的必读之书。”

4.20世纪80年代末,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聚会,共同宣称:“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学习孔子的智慧。”

5.《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为“四书五经”。

扩展数据:

《论语》是儒家经典,是一部以背单词为主的记录散文集。早在春秋末期,孔子设坛讲学时,其主要内容就已初步创建;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和弟子把他的言论代代相传,逐渐把这些口头引用的言行记录下来,所以叫做《论》。

《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故称“语”。清代赵翼解释说:“言者,圣人之语,论者,儒之议也。”其实“上”就是编译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书。

《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444章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时间上谈了些什么,48章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彼此谈了些什么。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思想主要有三个独立而又紧密依存的范畴:伦理-仁、社会政治-礼、认知方法论-中庸。

仁,首先是人心中的真实状态。最终的妥协一定是善,这种真实善良的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了仁的范畴,进而阐述了礼是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对待人和事物的规范,进而阐明了“中庸”这一系统的方法论原则。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