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风险投资逼死了太子奶?
缺货、欠薪、停产、逼债...最近太子奶站在资金链断裂的绳索上,深陷资金困局。这都是风险投资造成的,风险投资“逼”了太子奶。成功也是风险投资,失败也是风险投资。太子奶因其庞大的风险投资而成为同行羡慕的对象和媒体追逐的焦点:2007年6月5438+10月,太子奶、高盛、摩根士丹利、连赢共同注册了一家离岸合资公司——中国太子奶(开曼)控股有限公司,其中高盛、摩根士丹利、连赢出资7300万美元,占公司股权的30%;2007年9月,太子奶获得花旗银行、比利时联合银行、香港华商银行、马来西亚大众银行等6家国际财团3年期5亿元信用贷款。高收益的背后必然有高风险。风险投资的确是无数创业者的梦工厂,但风险投资人不是救世主,更不是活雷锋。他们斥巨资扶持太子奶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育一个重量级的大型企业,更是为了获得现金回报。投资越大,他们越渴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套现,而最好的现金回报方式就是上市。所以,上市不仅是太子奶的梦想,也是他们在风险投资的保驾护航下不得不走的路。如果把所有的宝贝都投放市场,难免急功近利。为了上市,太子奶不遗余力地烧钱,四处奔波。同时,为了获得巨额风险投资,还像蒙牛一样与风险投资签订了对赌协议,太子奶也被冠以“蒙牛第二”。正是资本的力量支撑着蒙牛超常规的快速发展。蒙牛跑出了火箭速度,但蒙牛太子奶的仿制却成了有效的例子,陷入了资本困境。原因如下:第一,在企业家境界上,李途纯(湖南太子奶集团董事长)仍需与牛根生(蒙牛集团董事长)平起平坐。在蒙牛,有一支以牛根生为首的优秀创业团队。牛根生多年来一直处于个人或企业危机的风口浪尖上,他在苦难中锻炼出来的大度、大胆和包容,最终让这块金子熠熠生辉。他有很强的大局观,也因为奉行“富则聚人,富则聚人”的原则,赢得了一大批人才。他的下属不仅商战经验丰富,而且对他忠心耿耿。相比之下,作为太子奶的掌门人,李途纯还需要修炼内功,这一点从他的“惊世骇俗之言”就可以看出来。他曾宣称“我只喝乳酸菌奶,不喝常温奶”,“我只和跨国公司竞争”。如此高调,必然会带来“大树招风”的隐患。第二,蒙牛和太子奶的成长机会不同。从65438到0999,蒙牛创业的时候,正是中国乳业的上升期,市场需求爆发。而且在这个市场井喷的有利时代,蒙牛一再放低姿态,获得伊利的“高抬贵手”,在伊利眼皮底下迅速壮大。创立于1996的太子奶,虽然资历不浅,却没有蒙牛那么幸运遇到了有利的行情期。常温奶在乳品市场上切掉了一大块蛋糕,留给乳酸菌乳饮料的空间很小。敬业的太子奶或许会引领牛奶酸奶饮品,但要笑傲整个乳品市场,并不容易。第三,太子奶学会了蒙牛的速度,却没有学会蒙牛的质量。蒙牛没有陷入“摊大饼”的魔咒,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蒙牛的再营销策略。无论是从产品销售模式还是广告宣传,蒙牛都是得心应手。2005年,是蒙牛跨越式发展的一年。蒙牛不仅搭上了湖南卫视热播的《超级女声》的顺风车,也从“回收奶”的光明危机中找到了“乘虚而入”的机会。所以,蒙牛的营销技巧绝对不可小觑。但是,太子奶有营销吗?有人不断暴露太子奶在营销上的软肋。太子奶的每一级经销商都有三个级别:尚超版、明星版和时尚版。但是产品都是乳酸菌饮料,只是包装不一样,同质化严重。没有有效的营销技巧,太子奶凭什么赢得市场?近年来,太子奶一直在各地疯狂扩张建厂,准备在全国建立八大基地。在太子奶的蓝图中,“一旦八大基地全部投产,太子奶集团总生产面积将达到654.38+0.8万平方米,乳酸菌乳饮料年生产能力将达到300亿。”但是,立志成为国内乳业巨头的太子奶是否考虑过产品的市场规模?乳酸饮料的市场还不够大,被各个乳业巨头觊觎。为了解决成本压力,蒙牛走了高价值新品路线,其中乳酸饮料是非常重要的领域;伊利也在调整战略,更加专注于酸奶等附加值产品,太子奶的市场被进一步吞噬。即使八大基地顺利建成,太子奶现有的市场也很难消化其庞大的产能。第四,太子奶上市不合时宜。2004年蒙牛上市时,乳业如日中天,国内宏观环境一路高歌。和谐的环境帮助蒙牛上市。太子奶选择2008年上市是不吉利的。乳业大地震,让整个乳业处处伤心。虽然高中没有“黑榜”,但太子奶也不能独善其身。此外,2008年宏观经济形势不佳,原材料成本上升,货币政策紧缩,股市低迷和金融海啸等。,也让投资者的钱袋子紧了很多,这必然会影响太子奶的融资能力。天气,地理位置,人,太子奶都没有。我们应该带什么去市场?如今,太子奶资金链即将断裂,赌约之剑悬在头上。结局只有三种:破产,股权转让生存,风投接盘。无论哪个结局,都令人遗憾。作为乳酸菌领军的冠军企业,被风险投资“逼死”实在可惜。(作者是危机管理专家、中国危机公关品牌联盟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