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现状和以前的历史。
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北京西北郊原翁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里、达波湖、翁山泊、西湖。金代贞元元年(1153),金主完颜亮在此设金山。
明朝弘治七年(1494),明孝宗的奶妈帮助他的圣妻罗氏在翁山前修建了一座袁晶庙,后来废弃了。此后,翁山周围的园林逐渐增多。明武宗在湖边建了一座宫殿,名为山浩园,是皇家园林,并将翁山改回“金山”,翁山公园改“金海”。
清朝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的园林数量增多,大量的园林用水使得用水量日益增加。当时园林用水除了流量不大的万泉河系外,大多来自玉泉山,流入西湖,西湖也是明代以来通惠河的水源。如果大量拦截玉泉山川,将威胁北京至通州的通惠河水位,直接影响水运。
乾隆十五年(1750),为了给崇德太后(萧圣贤皇后)六十大寿做准备,乾隆皇帝以治理京西水系为借口,下令开挖西湖,拦截西山、玉泉、寿安山的水,开挖西湖西部的高水湖、升水湖,将这三个湖作为水库,保证宫廷园林的供水。并为周围的农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皇帝根据汉武帝挖昆明池练水军的故事,将西湖改名为昆明湖,并将挖出的泥土建在湖北翁山上,改名为万寿山。乾隆二十九年(1764)修建清漪园,耗资480多万元。
在清漪园中,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中“海上三仙山”的概念,在昆明湖及其西侧的两湖中建造了南湖岛、团城岛和皂荚塘岛三个小岛,以对比海上的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山。清漪园整体规划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广泛模仿江南园林和景点。比如凤凰码头仿太湖,景明楼仿岳阳楼,王禅馆仿黄鹤楼,后西湖商贸街仿苏州水街,西锁商贸街仿扬州二十四桥等园内主要建筑是延寿寺,有一条700多米长的长廊。它的建筑、装饰、绘画都相当精彩,有艺术价值,还有很多旅游建筑。
在颐和园的万寿山清漪园,政治和居住性质的建筑很少。乾隆皇帝当天游览了清漪园,从此不在园中居住。
清朝道光年间以后,由于国力衰弱,清漪园逐渐荒废。19438+0860,清漪园毁于英法联军之火。
1884至1895,慈禧太后重掌政权后退位休养,以光绪皇帝名义下令重建清漪园。由于资金有限,她集中财力修缮千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周围筑起围墙,改名为颐和园,成为一座离宫。公园内的建筑和文物在2008+0900年被八国联军摧毁。38900 . 38886888686
清帝退位后,颐和园成为清朝的私有财产,于1914向公众开放售票。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宫后,颐和园被北平特别市政府接管,变成了公园。
1949后,颐和园曾被中国中央党校占用。许多党的重要官员和毛泽东的老朋友(如柳亚子和江青)曾在公园的音乐厅居住。从1953开始,颐和园作为公园向公众开放,此后经历了多次大修。
1998 165438+10月,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现状:变化不大,依然有当年的恢弘气派,但是是冬天比较萧条的时候,夏天会有一种繁华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