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的起源和历史
在古代,人们被一些尖锐坚硬的物体意外击中,如石头和荆棘,意外的疼痛得到缓解。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锐的石头刺伤身体的某些部位或者人为地刺穿身体使其出血以减轻疼痛。古籍中多次提到针灸的原始工具是砭石,称为砭石。这种石头石头出现在距今约8000年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人们掌握了挖磨技术,可以制作一些适合刺入体内治疗疾病的精美石器。这种石器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人们用“砭石”刺穿身体的某个部位来治疗疾病。在当时,卞氏在外科手术中更常用于化脓性感染的切开引流,因此也被称为针石或结石。《山海经》说:“有石似玉,可作针用”,这是石针的早期记载。在中国的考古中发现过石匾。可以说,砭石是后来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艾灸是在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产生的。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发现身体某一部位的疼痛可以通过烧、烤来缓解或减轻,进而学会用动物皮或树皮包裹滚烫的石头、沙子进行局部热熨,并逐渐发展到点燃树枝或烤干草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时间的探索,选用具有温经通络作用的易燃艾叶作为艾灸治疗的主要材料,在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使艾灸和针灸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易燃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保存,后来成为艾灸最重要的原料。
“针刺”逐渐发展为针灸,“热熨”逐渐发展为艾灸,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针灸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据说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药百种,制针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记载)。根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内经》中有用石头刺破痈的记载,《玉子》中有“七年之病,三年之爱”的说法,根据近年来我国各地发掘的历史文物,“针灸疗法”的起源在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在遭受某种疼痛或不适时,会不自觉地用手进行按摩和拍打,甚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和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卞氏诞生了。随着古代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逐渐发展为青铜针、铁针、金针和银针,以及沿用至今的不锈钢针。相传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医针灸的发明者。傅不仅画八卦、结绳成网、教人野外狩猎,还“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皇甫谧《道德经》记载)、“尝草而制边”(南宋《道史》记载)。卞氏是卞氏,中华民族最早的针灸。艾灸的起源与行为的发现和使用密切相关。当身体不舒服时,可以通过烘烤来减轻,然后用各种树枝做灸具,逐渐发展成艾灸。
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是随着临床医疗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完善的。1973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用帛书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脉的循行分布、症状和灸治,形成了完整的经络体系。《黄帝内经》是现存文献中最早、最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十二经脉、与经络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瘤、奇街、四海等。尤其是在《灵枢经》中,对腧穴、针刺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作了详细论述。继《内经》之后,针灸理论由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加以补充和完善。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研究《内经》等著作,撰写了一部针灸经典。该书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理论,发展和确定了349个穴位,论述了穴位的位置、适应症和操作,介绍了针灸方法和常见病的治疗,是对针灸的第二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