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在生态学中的应用始于1960年

遥感技术在生态学中的应用始于20世纪30年代。

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它是以电磁波理论为基础,利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并最终成像,从而探测和识别地面上各种场景的综合技术。通过遥感技术,可以找到高芬一号、高芬二号、资源三号等国产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基本概念:

遥感技术是从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电磁辐射信息,以识别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它是20世纪60年代在航空摄影和判读的基础上,随着航空航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传感技术。

任何物体都有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辐射特性。航天遥感是利用安装在飞行器上的遥感器,感知地面物体的电磁辐射特性,并记录该特性,以供识别和判断。将遥感器放在高空气球、飞机等飞行器上进行遥感,称为航空遥感。

在航天器上安装一个遥感器进行遥感,称为空间遥感。完成遥感任务的整套仪器设备称为遥感系统。航空航天遥感可以从不同高度、大范围、快速、多光谱进行感知,获取大量信息。空间遥感还可以周期性地获取实时的地面物体信息。

因此,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军事的许多方面。例如,应用于气象观测、资源调查、地图测绘和军事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