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让我们多了一个维度!

以铜为镜,可以衣冠楚楚;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借鉴别人的案例,总能增加我们自己成功的概率,这可能是历史最本质的需求吧!什么是历史?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最常见的回答是:历史是一个可以随意打扮的小女孩。当然,这个描述也很准确。因为我们的历史学家,有时候,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甚至不得不遭受宫刑。但还是摆脱不了历史上那些朦胧的姿态。而且,这种模棱两可的引导,不仅会导致我们行为上的徘徊,还会导致我们自身历史的混乱。但是!如果再多一个维度,我们或许就能更准确、更清晰地了解历史的全貌,从而更好地表达“读史可以智”的意志!首先?如果我们想了解历史的全貌,我们必须真正了解历史。要知道历史是什么!准确地说,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是一个事件及其最终演变的结果。你举个例子,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北宋赵匡胤的陈桥兵变等等。这些不都是事件吗?当然这些也是所谓的阴谋!全面了解历史,其实就是全面了解一个事件的全过程。如果把历史的高度降低到事件的层面,那么很多事情就会变得很简单。是什么事件?如果参照刑事案件的术语,就是时间、地点、嫌疑人、嫌疑人的工具、动机。如果我们把他们放在一起,这是一个完整的犯罪事件。我不知道,你还记得怎么写记叙文吗?同样,里面也有类似的内容,比如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了什么。只有这些因素缺一不可,才能称得上是好的叙事。所以,通过种种迹象,我们可以合理地说,一个完整的事件必然有且只有一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器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读史可以有智慧?那也是因为历史的事件属性,你参考的是别人的事件,所以当类似的事件摆在你面前,你就会有一个通过历史的基本轮廓,这样你就能更好的主导事件演变的结果。但是,历史是不可预测的,或者说它的预测准确率很低。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现象归咎于事件的复杂性。在现实生活中,事件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事件的某些元素可以相互借用和共享,这就导致了事件变化的基本脉络和混乱。我们以一个阴谋为例。阴谋的主要目的是调动资源。这种资源可以是器皿、权威和很多东西。首先我们没有这样的资源,然后通过事件之间的相互掺杂,借用或者享用事件中的资源,这就是阴谋的基本逻辑。我之前说过,任何事件都只有一组要素:时间、地点、人、器具、发生了什么(没有任何一个要素,事件本身就不成立,这对共谋也很重要,可以用来证明资源没有被* * * *私用和享用)。比如“关羽打秦琼”,是历史吗?没有,怎么了?因为在这个事件中,人,地点,器具,发生的事情都是存在的。但是,在这个时间维度上,这是不允许的,因为一个是汉朝,一个是唐朝。两个人怎么打?至于地点对事件的影响,只要有不在场证明,所有与人物相关的历史事件也是站不住脚的。人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动物。没有任何利益,我们的资源不会被外人利用。所以如何在没有任何利益的情况下,更好的调动别人的资源,是一个阴谋最想做的事情。我们来分析一下苏联休克疗法的历史事件。如果苏联知道休克疗法会导致苏联解体,你觉得苏联还会让美国人帮自己做休克疗法吗?我不会!但这样的历史事件确实发生了。这是一个阴谋,如何设计?如何实施?美国人通过让苏联解体,表明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件是站不住脚的,从而说服苏联进行休克疗法。然后用休克疗法事件中的一些元素来填补苏联解体事件中缺失的元素,使苏联解体得以发生,所需的元素全部聚集在一起,然后这个历史事件就发生了。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北宋赵匡胤的陈桥兵变,都是这样实施的!这只是两个事件的简单重叠和借用。当大量的事件元素可以相互借用和共享时,那么你看到的所有事件往往都是不完整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称之为情境或事态),或者说缺少了时间、地点、人和器具,事件是不完整的,也就是说事件不成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事件不成立,那么事件演变形成的结果就不存在。但是呢?看不到就看不到。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就像月亮一样,白天看不到,但不存在吗?总的来说,你是否想了解中国一个朝代的历史,只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种是像《史记》这样的传记通史,一种是像《子同治鉴》这样的编年通史,一种是像《郁芳纪》这样的地方志通史。历史学家之所以选择这三种形式,是因为历史的本质,也就是事件!而时间、地点、人物等因素都是任何事件必须具备的内容。事件就像铜钱,时间、地点、人物等因素就像铜钱上的钱眼。如果把时间的维度用绳子串联起来,那么形成的历史就是紫同治剑;如果把场所的维度用绳子串联起来,那么形成的历史就是郁芳分钟;如果把人物的维度用绳子串联起来,那么形成的历史就是《史记》,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历史的本质是事件。我们今天谈论的是历史的另一个维度:发生了什么。既然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人物都可以成为叙事历史的维度,那么所发生的事情也具有类似的合法性。在一个事件中,发生的是事件的动机,事件变化的逻辑,以及推动事件各要素变化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一个人,在某个时间,来到某个火车站,买了一张火车票。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是旅游活动吗?还是黄牛在卖票的场景?这些都有可能。动机用于确定是出行事件还是购票事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然后,我们来看看动力是如何产生的。你知道动机是如何产生的,那么你就能在本质上更准确地框定事件的轨迹,从而更好地“明智地阅读历史”!动力从何而来?这个很简单。为什么要吃?你为什么因为饿了而结婚?因为爱!吃性也是我们做事的最大动力。由于身体内外物质和信息的相互交换,我们需要一些东西来补充,而得到这些东西的计划就是我们想要发生的,它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事件。当一个人饿的时候,当他看到食材的时候,当他看到锅碗瓢盆的时候,我们可以确定这个人不会用锅洗衣服,除非他疯了!这就是动机对事件的影响。我们可以说事件中的动机来自于人物,因为只有人物才有主观能动性。历史上的事件,比如战争、选举、生产、抗洪救灾,一般都是集体参与的形式。这时候并不是所有人物的主观能动性都在推动事件的发展。我们前面说过,事件中的人物也可能是事件的容器。因此,基于上述现象,我们把大型活动的所有参与者的集体称为活动的人物,即法人。利用人的意愿,借助集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动机(这里也可以说清楚,法律人做事的逻辑基本上是由人性、资源和轻重决定的),来考察将要发生的事情和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就历史而言,发生的事情是一个全新的维度,不同于《史记》、《资治通鉴》、《郁芳纪要》等历史记载。当“读史可以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从四个维度更准确地控制和回顾所有的历史事件,那么我们就可以尽可能地摆脱历史中模棱两可的内容,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你能获得历史的解释权,就意味着你能获得历史文化的话语权。而这种话语权在软实力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背后是巨大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