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有哪些历史建筑?

狮城是新加坡。。。-_-|||

马六甲:

圣保罗教堂-荷兰城有一个楼梯。往上爬就是圣保罗山,圣保罗教堂就在那里。1521年,一位葡萄牙将军杜阿尔特·科埃略(DUARTE COELHO)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小教堂,他希望这将是这座城市最先进的天主教堂。当荷兰人接管马六甲时,它被重新命名为圣保罗教堂。1753基督教堂建成后,圣保罗教堂被废弃。后来荷兰人把它改成了埋葬名人的墓地。圣保罗教堂里有一座圣弗朗西斯墓。他生前经常去这个小教堂。1553年,他葬在这里。后来,他的遗体被转移到印度果阿。这里竖立了一座圣方济各的大理石雕像,以纪念他400多年前在此居住并做出贡献。站在山上的教堂上,你可以俯瞰整个城市。你还可以在这里看到许多与众不同的荷兰墓碑。

STADHUYS荷兰城——位于城市广场,这座荷兰城市有厚重的木门,深红色的墙壁和锻造的铁铰链,是荷兰殖民统治者留下的最重要的遗迹。荷兰城建于1641和1660之间,被认为是东方世界最古老的荷兰建筑。它是荷兰砌砖和木工技术的最佳范例之一。整座建筑漆成橙红色,一直是荷兰总督的官邸。今天,这座荷兰城市拥有马六甲历史博物馆、人种学博物馆和文学博物馆。

Chan Nyangnyak博物馆-海峡华人或Chan Nyangnyak是吸收了马来文化的中国贵族的后裔。在郭路上,有一整排19世纪海峡华人的店铺和古宅,就像一个小小的钱江博物馆。这些巴洛克式建筑是典型的中国富人住宅。一个长房子,非常宽敞,有一个天井,可以让阳光和雨水进入房子。沉重的木制家具由中国红木制成,其设计融合了中国、英国维多利亚和荷兰风格。一些家具富含珍珠母,镶嵌着盛开的樱花和各种鸟类。屋里的陶瓷是这些台湾海峡的中国人专门从江西省和广东省进口定制的。

青云阁——建于1646,这座寺庙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华人寺庙。庙内有碑文,纪念明朝大使郑和将军首次访问马六甲。

青云阁有很多厚重的木门。寺庙的屋顶装饰着由玻璃和瓷土制成的中国神秘动物。庙里的装饰同样庄严。主殿供奉三坛,一坛供佛,一坛供儒,一坛供道。所有的建筑材料和工匠都是从中国进口的。

三宝寺-三宝寺位于三宝山脚下。这座庙是为郑和建造的,后人一直把这位明朝大使奉为神明。这座寺庙建于1795年。

槟城:

旧官仔角的康华里炮台,俗称炮台,无疑是槟城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自英国殖民时代以来槟城历史的起源。

217年前,在与苏丹吉打签订割让槟城条约后,东印度公司的莱特上校带领水兵于1786年8月11日在旧关仔角登陆。他正式宣布槟城为威尔斯亲王岛,并以纪念当时英国金古桥三世的名义,将迅速发展的城镇命名为乔治城。

为了抵御来自荷兰、法国和海盗的威胁,东印度公司在最尖锐的角落建造了一座四角星形堡垒。最初的穆扎堡是由尼邦·帕尔姆女士建造的,并以当时的印度总督康瓦利斯勋爵的名字命名为康华里堡。1793年,莱特在印度俘虏的帮助下重建了一座砖砌堡垒。当我们在平地上时,实际上很难看出棱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有从高处往下看,我们才能理解棱堡的形状和意义。

所谓棱堡,是帝国主义者在海上贸易的殖民时代建造的港口堡垒。最基本的是一个正方形,四个角上有突起的角,用来造大炮。这架飞机看起来像一颗星星。

康华里城堡就属于这种基本类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早年,康华里堡还是东印度公司的军事和行政中心,有兵工厂、兵营、办公室和小教堂。现在只剩下仓库和礼拜堂了。康华里城堡周围,原来的壕沟宽27英尺,深6英尺。东西两侧有引桥连接堡门。自从1816年英法对抗结束后,康华里堡就失去了军事防御意义。之后随着乔治敦的发展而被搁置。1923,壕沟被填为草坪,战后南面被辟为停车场。

2005年,国家博物馆试图在康华里炮台周围挖掘,以恢复一段壕沟,但再也没有水了。康华里炮台作为槟城乃至新马的重要历史遗迹,是1977第一批国家古迹。然而奇怪的是,当局在堡垒里的训练场里建造了一个非常不协调的现代化露天剧场。

20世纪90年代,它被私有化,经过一段时间的不当管理。

莱特街的街道从土库街、炮台路和爱德华国王广场的交叉口开始,也是旧官仔角钟楼和环的所在地。

我们现在看到的旧官仔角的钟楼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么古老。实际上是20世纪初1902年建立的,到现在刚好是101年。

1897恰逢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周年,英国各殖民地纷纷举行盛大的钻禧庆典。根据邝国祥的《槟城随笔》记载,当地政府为了永久纪念它,特地指示槟城的富绅郑景贵和谢增玉建造一座大钟楼。

48岁的百万富翁谢增玉自己承担了这一责任。只是这件事一直拖到1900年,当合同签订,造价3.5万元的钟楼于1902年完工并移交给当地政府时,维多利亚女王已经去世。(见槟城贴并赠送1786-1963)。

大亨胡泰兴太平神的女婿谢增玉,不仅是19年末、20世纪初槟城的财主、大花匠,还是一位好书法家,以“大臂”著称。不幸的是,这座钟楼并没有留下他的笔迹,而是刻上了英文字体,“这座钟楼是Cheah Chen Gokgsyn赠送给槟城的,是她的meja Sty维多利亚女王的评注,这意味着这座钟楼是谢增玉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王登基而赠送给槟城的-1837-1897”。

这座钟楼高60英尺,象征着维多利亚女王的60年统治。钟楼外观分为四层,每层都有不同的立面处理,平面逐层缩小。地基是一个八边形平面。面向土库街的一面是方形的,门口有一个八字形的楼梯。第二层其实是两层,中间有一个半圆形的露台,两边凸起,底部呈锥形,窗头有一个马蹄形的拱门。三楼也是正方形,两边各有一个大钟。屋顶重复八角平面,八根短柱支撑一个带底盘屋檐的葱形屋顶。

这种殖民统治时期的风格明显受到了吉隆坡政府建筑的影响,比如苏丹阿卜杜勒·萨马德的建筑。是为了体现穆斯林地域政治的色彩,将印度穆斯林建筑与欧洲古典建筑相结合的尝试,但槟城只有一座公共建筑。其他人仍然遵循新古典主义路线。

钟楼因其独特的造型而独树一帜,它与周围的堡垒、政府办公楼等建筑构成了一道美丽的城市风景线。自建成以来,它不仅成为乔治城的地标之一,也是明信片最钟爱的风景。只是战后周围的变化让它渐渐淡去。上世纪80年代,马来商会的庞大建筑建成时,钟楼相形见绌。

涂上浅橙色,洋葱顶端是银色的。在20世纪70年代,建筑主体被涂成黄色并带有白色边框,洋葱顶部也被涂成黄色。在20世纪90年代,这座建筑被漆成浅灰色背景和白色框架。最近一个月,钟楼刚刚粉刷过,洋葱顶上涂了一层轻佻的亮橙色。

其实我们对比一下1905左右钟楼刚建好的明信片就知道颜色一直改的有多不正确了。原来的建筑是灰色的,二楼好像是浅红砖。而且葱顶是黑色的!

建于19世纪的卧佛寺Wat Chaiya Mangkalaram,位于车水路。这座佛寺融合了中国、泰国和缅甸的建筑风格。它非常华丽,雕刻精美。寺内供奉着一尊33米长的卧佛像,世界排名第三,仅次于缅甸和泰国的大佛。

槟城的蛇庙,建于1873,原为清水祖庙,名为“青云岩”。蛇庙的名字是,庙建好后,有几条青蛇来住在里面。每当清水祖师过生日时,无数条青蛇从后山涌入寺内,成为一大奇观,于是“蛇庙”闻名天下。蛇庙距离槟城国际机场3.2公里。

张弼士故居——张弼士故居名为青瓦台,始于1897,历时七年建成。张弼士是客家人。他和槟城的客家朋友不一样。其他人选择建造时髦的房子。蓝房子是基于风水的。工匠传入中国,材料从苏格兰进口。开建当年,张弼士担任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还主管槟城、马六甲及附近英国殖民地事务。因此,他经常往返于新槟城和新槟城之间。青瓦台建成后,他被提升为商业调查部长。光绪皇帝曾经接见过他,授予太仆寺正清的称号(排名第二)。当时满族的官阶分为九等,一等是最高的。县排七,州官只排四)。在被清政府封号的南洋富商中,张弼士的地位最高。

19年底,张弼士是中国人致富的典型,官商兼得,权贵结合。张弼士年仅16岁,只身从中国来到南洋开始他的伟大事业。被中国清政府任命为第一任驻槟城领事、驻新加坡总领事、侍郎(相当于副部长)、出访其他城市的商务部长、驻槟城管理部长,被誉为清朝最后一位官员。1916年去世时,他名噪一时,英国政府也为他降半旗致哀。张弼士在学习语言方面很有天赋。除了在南洋说的各种汉语方言,他还会说英语、荷兰语和马来语。晚年经常穿洋装,偶尔吃西餐。蓝屋虽然外观很中国,但内部陈设却是中外融合,体现了中西合璧。

科林会教堂-位于椰脚街,科林会教堂是槟城最古老和最大的会教堂。回族教堂建于1883,最初是方形的,有一个长长的走廊和一个倾斜的屋顶,后来进行了扩建。1926年,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捐赠和雇佣的建筑师将它涂上了摩尔建筑色彩。科林的回归教堂是以印度南部科林部落的首领命名的。那年领导跟着法国走了吗?莱特的印度雇佣兵。后教堂乳白色的外观和金色的穹顶是一大特色。

马里安曼的印度神庙——这座位于皇后街的印度古庙建于1833。它具有印度南部的传统建筑风格,是槟城最早的印度寺庙。它的大门入口和四面墙壁都雕刻有奇妙的神,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寺庙金碧辉煌,摆放着许多印度教雕像,其中苏博马里安的雕像最为引人注目。它用金、银、钻石和翡翠装饰,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宝物。寺门口有一座高塔,塔上雕刻着各种人物,造型生动,色彩艳丽,可谓金碧辉煌。在大保森节期间,信徒们会用花车载着神像游街。

科达:

库丁古美故居(KU DIN KU MEH)- 1848出生于吉打的阿纳克武吉,14岁被接为吉打的典狱长。除了是马来和泰国作家,库丁也是1894法律书籍的作者。1897年,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哈利姆沙阿任命古丁为塞图尔最高专员。当时色都、嘉应、普吉都在泰国管辖的吉打郡。由于谷丁的政治、经济和农业的发展,他被称为色都之父。1902年,古丁开始被称为色都王,并被允许使用东姑巴哈鲁丁宾通库梅赫的称号。1909年,根据《曼谷条约》,色都并入泰国版图。在管理谷丁期间,色都港与槟城和拉贡有着密切的贸易关系。古丁本人有几艘船从泰国南部向槟榔屿出口燕窝、木材、椰子等。古丁后来娶了一个槟城女人,他们的办公室和家都在槟城路。暹罗(今泰国)政府一直保持着古丁的权威,直到他在1916年退休。古丁死于1932,葬于色都。

古丁写了一本关于萨顿政治生涯的日记。这份手写记录是用爪哇语记录的,现在保存在泰国曼谷的国家档案局。

华英街大教堂-1786抵达槟城后,莱特引进了第一批来自克达港的罗马天主教徒定居。这群与缅甸或暹罗通婚的欧洲人的后代,此前因为政治迫害,从普吉岛移居到吉打州。大教堂由卡诺神父于1786年创建,1857年从教堂街迁至华英街。今天,教堂旁边的建筑是马尼苏神父建造的。在1861,这个教堂可以容纳1200人。在1955升级为槟城教区后,大教堂进行了翻新和重建,以迎接槟城的第一位创始人Kanan Mongsignor Francis Chan神父。过去,基督教徒聚集在教堂建筑的后巷(Lorong Argus),但现在已所剩无几。其中有一栋建筑是建于19世纪的英印混血洋房。

其实马来西亚的历史建筑数不胜数。你自己看看吧!

/place.php?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