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抗战:听听打鬼子的老人怎么说。

著名电视人崔永元以大历史为纲,采取口述历史、细节为王的策略,制作了32集大型纪录片《我的抗战》。

这部纪录片最大的作用,不仅仅是再现了八年抗战的方方面面,更是给了很多正面战场上的战士一个出场的宏大机会。

诗人穆旦曾是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的一员。他在《森林的魅力——康虎河上的祭骨》中写道:“没有人知道历史在这里过去了。”这是诗意的修辞,也是残酷的事实。没有多少人真正知道历史在这里走过。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里,《我的抗日战争》中很多老兵都被涵盖。

穆旦本人也一样。作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诗人和翻译家之一,他的作品长期被边缘化。

他能够以诗人的身份回到舞台中央,但更多的抗日军人连15分钟的机会都没有。

听听打鬼子的老人们怎么说,对现在的年轻人大有裨益,对中老年人是启蒙,还是身份证明。

抗战结束才65年,已经失去太多细节。对于中国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他们连抗战的主力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死在战场上的200多位将军和他们的百万将士,那些声势浩大的战役,仅仅因为是一个* * *阵容,他们就有着难以消除的“原罪”。

中国是一个以其伟大的历史而闻名的国家。一直对具体细节含糊其辞,喜欢用文艺的手段夸张、包装、制造戏剧效果。

当历史沉淀下来,我们突然发现那些说法有多不靠谱。中国的抗战是由具体的“我”完成的,他们并不是宣传材料中的数字。

敌人质疑,要求中国拿出具体的数字、工艺、材料。

我的抗日战争试图做的,是保存那些见证那段历史的人最后的记忆。如果他们都死了,那么历史几乎从未发生过。

信任的历史是由无数真实可靠的细节框定的。假设细节不真实,那就是一部不雅的历史,不仅没有教育意义和参考价值,还会误导世人。

以崔永元为首的创作团队不惜重金制作《我的抗战》,对老人进行抢救性采访。

以第19集《松山之战》为例。纪录片首先引用了穆旦的诗词,带出松山战役的背景,导演了对当年参战老兵的采访。他们讲述个人的微观历史,然后用民国时期流行的版画还原现场,以及找到今天唯一活着的日本兵极其罕见,从各个角度和声音还原从缅甸到松山的过程。

不仅在缅甸、云南,在整个中国,我们过去所了解的“历史”只是历史本身的一小部分,被宣传和营销过度消耗。

回到历史现场的最好方法是有证人、物证和另一队的证明。

有兴趣的观众可以参考的《松山之战笔记》(1944)和康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前者分析详细,战斗序列具体到攻守双方的队伍和个人的位置。后者饱含情怀,才华横溢,更能理解松山之战在历史转折关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