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芬河往期信息
绥芬河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四五千年前,绥芬河就有中华民族的祖先。近年来,在建新、大砬子、大岭峡、保福沟等地发掘了许多古文化遗址。有关专家对出土石器的鉴定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随着中华民族对黑龙江流域的开发,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绥芬河地区耕种生活。据考证,这些先民是黑龙江流域最早的古先民——苏神人(满族先民)。清朝建立后,为了保护祖先的出生地,东北大部分地区被划定为禁地,现在的绥芬河城区就在其中。
1858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爱昏条约》,将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俄罗斯。1860年,俄国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吞并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使绥芬河地区与俄国接壤。原本居住在双城子和海参崴的中国居民不堪忍受俄罗斯当局的欺凌,纷纷搬回中国。其中一部分在今天的绥芬河市建华村定居,形成聚落,成为近代第一批绥芬河地区。
为了更牢固地占领这片远离欧洲的土地,俄罗斯修建了世界上最长的铁路——跨西伯利亚铁路。这条大铁路的最东端是海参崴,一个位于日本海海岸的海港城市。由于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成功修建,俄国继续向中国扩张势力。1896年,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中俄名东铁路章程》,决定俄国在中国修建中东铁路,中东铁路的经营权归俄国所有。这条穿越中国东北的铁路从被称为第一站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发,到达作为第五站的绥芬河,所以绥芬河也被称为第五站。
中东铁路最初设计时是沿绥芬河河谷进入中国,第五站建在东宁县三岔口村。所以第五站也叫绥芬河站。但在修建过程中,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向北移动到50公里外海拔500多米的山坡上,也就是现在的绥芬河市。
1903中东铁路开通后,绥芬河与海参崴、哈尔滨同步发展。当时俄、日、韩、英、法、意、美等18个国家的使节汇聚一堂,商贾云集,带来了欧洲的商品、文化、建筑。一时间,小镇上飘扬着十七八个国家的国旗,色彩斑斓,被称为“旗镇”,曾被誉为“边境商业城”、“东亚之窗”。因为绥芬河是东北最早开通火车和公共汽车,最早有电灯和电话,被冠上“文明中心”的称号,《吉林通志》有记载。
1933年日本关东军占领绥芬河后,中苏铁路被封锁中断,绥芬河日益萧条,人口锐减。1945绥芬河广福。新中国成立十多年来,绥芬河港一直担负着中苏之间战略物资和进出口货物的运输,最高年份货物吞吐量近200万吨。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由于中苏政治关系恶化,两国处于冷战时期,因此两国贸易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中苏政治关系的逐步改善,两国的经贸关系出现了新的转机。1984和1985年,中苏签署了《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和《贸易和支付协定》(1986-1990)。
绥芬河市经1992国务院批准进一步扩大开放城市后,实现了从省级实验区向国家级沿边开放城市的历史性跨越。
6月1999经中俄两国政府批准,中俄绥博互市贸易区(贸易综合体)成立。
2004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努力把绥芬河打造成北方深圳,做大做强绥芬河”。作为中国沿边开放里程碑的中俄绥芬河-波格拉尼奇贸易区建设已全面启动。
2007年提出打造国际商贸旅游城市,全力打造“北方深圳”的发展战略。
以上信息来自百度和百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