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张健(1853 7月1 ~ 1926 8月24日)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长乐镇)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是棉纺织领域的早期先驱,也是上海海洋大学的创始人。张謇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改善和促进棉花种植;我以家乡为根据地,大力发展现代纺织工业,为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3]他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最顶尖的实业家”。
陶弘景(456─536),字亮,齐梁之际的道士、道家思想家、医学家、方士、文学家。他生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靖),卒于先生。入齐,为诸王读书,除侍奉朝廷,征召左后宫将军。梁武帝永明十年(492),他辞职去了衢衢山(茅山)隐居。师从孙岳,受《浮图经法》指引,穿越名山,寻仙药。梁武帝没有礼貌地雇用他,但他总是咨询朝廷。当时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他的思想源于老庄,受葛洪道家思想影响,儒佛杂糅。它主张儒释道合流,主张“三教无道”。
郑板桥(1693-1765),本名郑燮,字可柔,号利安,号。板桥,又名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是康熙科举状元,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河南范县、山东威县等地的官员,都有一种政治声音,“求救济二十岁饥民,眷顾大官,然后乞病。”做官前后都在扬州生活,以书画为生。诗,词,好书,好画。诗歌不屑成语。他擅长画花卉、木头和石头,尤其是兰花和竹子。兰叶之美,体现在焦墨的笔法上,草书竖着,运程很长。多而不乱,少而不疏,用起来绝对好看。书籍也很独特,官文和样书混杂,自称“六部半书”。有时候也是通过绘画来完成的。印章的笔力古朴而古老。作为一个自由不羁的人,他以进士选县令,以日常事务作诗作酒,调任魏县。他20岁因饥饿而为民请命,罢课后回家,住在扬州,名声大噪。纵情山水,与诗人、野人来一场醉故乡游。写休息室的丛兰薄石和僧壁时,观者会感叹。他写了《板桥全集》,手书刻本。他卖的画被润色,流传一时。作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被誉为“三绝”,擅长画朱兰。他一生画写竹子最多,其次是兰花和石头,但也画松树和菊花。他是清代具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归有光(1507 65438+10月6日-15765438+2月7日)被誉为“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太仓府昆山县宣化里(今江苏昆山)人。明代官员、散文家、古文名家。嘉靖十九年(1540)任陪审员。第八次考砸后,搬到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谈心,徒弟很多。嘉靖三十三年(1554),日本人作乱,归有光进城准备防守,写了《保卫日本人建议书》。嘉靖四十四年(1565),六十岁进士。他在长兴郡、顺德郡、南京太仆寺等地通过判案,因此被称为“仆役”,留在内阁做房,修改世宗实录。隆庆于第五年(1571)卒于南京,享年66岁。
归有光、和王都推崇唐宋散文的浑厚质朴,并称“嘉靖三大家”。他的散文风格朴实真挚,是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作家。他被称为“今日欧阳修”,后人称赞他的散文为“平实语言第一”。著有《震川集》、《三五水利志》。
顾(1613 . 7 . 15-1682 . 2 . 15),汉族,明朝南直隶昆山千灯镇(今江苏省昆山市)人。真名叫姜,本名范翰,化名季。战败后,因仰慕文天祥学生王,改名为。因为故居旁边有林挺湖,学者们很尊重林挺先生。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地理学家、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学”。他一生游历,行万里路,学万卷书。他创立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成为清初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朝的创始人”。顾学识渊博,对国家典制、县市轶事、天象、河渠、军农、百经百史、音韵训诂都有研究。晚年强调考证,开启了清代朴学风气。他的学问是建立在博学和自惭形秽的基础上的,是学而时习之,学而优则仕。诗歌是感情受伤时的杰作。主要著作有《日之录》、《天下之国病书》、《赵玉芝》、《五音》、《声韵调》、《古音表》、《诗原音韵》、《唐·云铮》、《音韵学》、《金石录》、《林挺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