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金战役前,毛主席为什么要求东野提前入关?

1948 165438+10月,辽沈战役后,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国民党军队由战前的430万减少到290万,解放军由战前的1.2万增加到300万。当时全国战局的整个形势对国民党越来越不利。在苏北、鲁南,华东、中原野战军联合发起的淮海战役已经打响。黄兵团五个军被围困在苏北碾庄一带,歼灭江北刘智集团的战略意图正在成为现实。而西北战场上,胡宗南和彭屡战屡败,屡战屡胜,牢牢地把西北野战军钳制在西北,根本不帮助其他战场。在华北战场,我军采取二十四小时不攻太原、呼和浩特的策略,把思想留给北平的傅和南京的蒋介石。

此时,对于蒋介石来说,如果能放弃华北、苏北向长江前线部署兵力,至少会增加解放军后期发动渡江战役的极大难度。是否维持渡江体系不得而知,因为当时双方实力基本相当,国民党军在装备和服务上仍有很大优势,尤其是空中和海上。但是蒋介石在战略上又走了一步糟糕的棋。首先,他误判东北野战军不会很快入关。“林彪土匪部已经打了50多天,三四月不休息很难恢复。”按照常规判断,是对的。关键是毛泽东从来没有按常理出牌。基于上述判断,他在南撤问题上犹豫不决,耽误了最佳时机。东野入关后,想撤时黄花菜凉了。第二,他和傅在排兵布阵上犯了错误。当时华北还有60多万傅部队和国民党中央军。东野入关前,其部队与华北军区三兵团相比有很大优势,于是傅有了资本,并在给毛主席的信中出言不逊。蒋介石之所以同意傅“暂守平津,控制海口,扩大力量,静观其变”的作战方针,是因为他觉得只要投入重兵镇守塘沽的出海口,即使林彪的东野入关,也能迅速南撤。随后战争的发展证明这个计划只是纸上谈兵。当傅把60万大军排成长蛇阵的时候,西柏坡的笑了。

165438+10月16、电话通知林、罗、刘:“你们的问题我们考虑过了,认为如果把杨的阵地和杨成武集结在绥东,可以阻止傅部退守绥远,但不能阻止傅和中央军退守海上,包围张家口也达不到这个目的。因为敌人* * *有35个步兵师和4个骑兵师,如果敌人决心从海上撤退,可以集中十几个师在张家口接敌,集中天津、广州逐步海运。保定守军是由保安队组成的两个师。围不围他们关系不到大局,近期也有撤退。.....傅部主力在北平附近。我们已经考虑到,你们的主力尽快入关,包围天津、固戍、唐山,在围攻态势下休整,使敌人无法从海上逃脱。请你考虑一下,是尽快入关比较好,还是在东北完成休整计划再入关比较好,望电告结果。”

17,14,林、罗、刘、谭(郑)致电中央军委:“(1)东北主力很难早入关,因为东北解放后,部队思想波动很大。东北军人害怕离开家乡,走的太远。甚至有的干部开始滋长享乐情绪,需要大力解决。.....同时,招募新兵和俘虏的工作还没有做好,争取工作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否则减员会更严重。另外,部队的冬衣、棉帽、棉鞋还没发。(2)为了迅速完成派遣准备工作,我们在6月5438+04日改变了原来的整训计划,重点解决士兵中的入关问题,努力做好新兵和被俘士兵的巩固补充工作,教育干部反对无政府主义和无纪律。我们把军事教育变成了未来行军打仗的机会。所有队长都要求延长休息时间,我们没有回复。(3)这次秋攻(指东北野战军发动的秋季攻势,即辽沈战役)伤亡较少。虽然可以提前入关,但是现在在沈阳。3纵连在锦州容易入关,但在秋攻中遭受* * * 10000余人伤亡,需要必要的休整。我们打算争取海城、营口的第九纵和黑山的第十纵尽早出动。(四)如果敌人决定不守平津,在我东北主力尚未入关,开始发现我主力已经入关的时候,就一定会开始退却。所以关内部队(包括第4、第11纵)最好在东北主力移动之前包围更大的敌人,拖住敌人更好。(5)以上信息和观点仅供参考,请注明。”

林彪电报里讲的困难,在二战后的东北野战军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战斗机稍有损失。比如这期间蒋介石或傅突然醒悟,下令南撤,后患无穷。毛主席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18日,18日,以中央军委名义再次致电林、罗、刘,一改以往的议调,决定提前进军东北野战军。".....(二)希望你们立即使各纵队在一两天内完成出发准备,于21或22日,全军或至少八个纵队抄近路,以最快速度行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敌,使其不战而逃,力争使中央军投降(这个可能很大)。(三)希望你下令出发后,你先出发,在冀东指挥。(4)已令杨停于阜平,并准备出张家口附近,与杨成武合作,阻止傅西进。徐周已回电,同意停止进攻太原。

19 9时30分,林、罗、刘向中央军委报告:“你们18在18的呼叫收到。我们一定会遵照号召,于22日出发,详细部署另一条电缆。”

至此,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的问题已经解决。东北野战军入关后,如毛泽东前电所分析,如此庞大的机动兵团,所到之处,秋风扫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