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文化为什么是音乐文明的起源?
贾湖遗址位于贾湖北岸,南接舞阳县,东至北舞渡镇。自古以来,这里气候湿润,河流纵横,是人类生活繁衍的理想之地。贾湖村以东是泥河洼滞洪区。
贾湖文化遗址平面呈不规则圆形,总面积5.5万平方米。发现了很多人骨和焖土,焖土上也发现了稻壳痕迹。有遗址、洞穴、陶窑、墓葬、兽坑、壕沟等遗迹近千处,陶、石、骨器等各种材质的遗物数千件,特别是大量栽培的粳米和30多支多尺度鹤骨笛。
此外,在贾湖遗址出土的遗物中还发现了16例雕刻符号。这些符号分别刻在14龟甲、骨器、石器和陶器上。其中龟甲符号9个,骨头符号2个,石头符号2个,陶器符号3个。
有的从形状上看,有多笔画组成的结构,应该承载了雕刻师的某种意图。如龟下腹壁右侧刻的“目”字与甲骨文相似,残上腹壁刻的“岳”字。这些符号性质原始,与商代甲骨文有一定联系,很可能是汉字的起源。
贾湖所在地区动植物资源丰富,贾湖人发展了稻作农业,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也为巫师阶层的形成和精神文化的创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为原始文字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贾湖原始文字应运而生,从而奠定了汉字八千多年的基础。
当然,贾湖文化中最著名的骨笛是舞阳贾湖。这些骨笛是用鹤翅膀上的骨头制成的,其中有一支八音阶的鹤笛,至今仍能演奏。
经过严格考证,这些舞阳贾胡骨笛制作于8000多年前,大多有7孔。拿完好的用竖吹法测试,能弹六个音。相对于现代乐器来说,可以演奏的骨笛孔的位置非常准确,八度非常接近现代乐器的频率。
贾湖文化遗址中的骨笛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乐器,至今仍能演奏,反映了中国高度发达的史前音乐文明。这是继湖北曾侯乙墓编钟整理之后,中国音乐文明起源的又一重大发现。
贾湖骨笛的出土地点接近传说中的夏台,证明夏朝活跃的中原地区是我国音乐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地区。传说夏朝的乐舞明显超越了前代,这完全可以理解。
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乐舞才真正成为一种社会分工,从社会中获得独立。传说夏初末代君主齐、桀曾以大型乐舞自娱,说明在夏朝,社会产生了大量专职乐舞人员,这是乐舞作为艺术独立于社会的标志,中原也是中国古代宫廷共乐宫舞的源头。
贾湖遗址发现了30多支骨笛。除了半成品和破的,17骨笛比较完整。但由于长期的地下压力,有些骨笛取出后已经变成粉末。完整的骨槽有6个,一个5孔,一个6孔,三个7孔,一个8孔。
贾湖文化遗址发掘出370个窑洞,13个陶窑,陶器有壶、罐、壶、碗、杯、豆、罐等。其中,盛酒陶器的具体制作年代确定为距今8600年至9000年。
舞阳贾湖周边发现的当代陶瓷,如舞阳贾湖红陶、舞阳大岗彩陶、舞阳阿岗庙亮黑蛋壳陶、舞阳善德灰陶等,统称为“贾湖陶瓷”。
贾湖遗址发现的龟甲上的雕刻符号不仅是最早的汉字原型,而且可能反映了中国早期对龟神的崇拜,这是最原始的宗教信仰。稻作遗存、狩猎、捕鱼和聚落布局反映了当时人类社会生活的状况。
根据对贾湖陶器器壁上附着物的分析,结果表明附着物中含有酒石酸,说明我们的祖先在9000年前就能酿酒了。已被证明是世界上最早的“酒”,其原料主要有大米、山楂和蜂蜜。
贾湖遗址的墓地相对集中,多块出现,有的重复掩埋、重叠。房间多为椭圆形,结构以半地穴为主,多为单间,少数房间依次扩建。有火炉,柱洞等。在建筑工地。窑址不大,有窑室、防火门、烟道、烟孔,有的还有窑墙、火道。
八千年前,生活在中国淮河流域的贾胡兰所创造的文化,在音乐文化、稻作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都相当发达,说明淮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摇篮的重要组成部分。
贾湖遗址文物的数量之多、种类之美、内容之丰富,在我国同时期的其他遗迹中是罕见的,再现了8000年前人类生活的景象。它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上第一件有明确时期记载的文物,堪称“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