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我喜欢的车:大众甲壳虫。
说到历史,披头士和大众的关系可以说是密不可分。1一代?披头士的诞生对于披头士迷来说当然不陌生。1930年代的德国政府和费迪南?保时捷博士抱着打造人人买得起的国民车的初衷,研发了1代甲壳虫,至今仍是很多人车库里的珍藏。
至于1998出来的2代车型,整个车身的可爱外观也在市场上闯出了一片新的天空。然而,当2代车型逐渐进入产品周期的末期,很多人不禁好奇大众的重大重新设计项目将如何重新定义这个经典不朽的汽车系列,历史光环是否会掩盖新一代甲壳虫诞生的意义。直到2011年4月,第三代甲壳虫出现在上海外滩缤纷的风景中,大众推翻了所有人的质疑。
相比二代车型的可爱和帅气,三代车型会发扬原有的精神,但同时又能展现出不同于以往可爱外表的帅气,不仅吸引了女性消费者,也吸引了众多男性粉丝的关注。大众设计师是怎么做到的?体型的变化绝对是改变整体气质的一大因素。为了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实用需求,赋予新一代车辆更具动感的气势,原厂将车身和宽度分别增加了152mm和84mm,将车顶切掉了12mm,并将车高修复为1,488 mm,因此,改变了二代车辆的弧形造型,营造出更宽更平的运动视觉效果。
两个圆形的大灯,V型的发动机罩折叠线,流畅的保险杠线条,从正面看,第三代车型无疑展现了甲壳虫搞笑友好的商标表情,但通过与第二代车型相比向前延伸的发动机罩,以及更扁平的保险杠造型,让人对老款甲壳虫有了更多的联想,而保险杠进气坝的下缘,则是用习惯左右佩戴的横幅,来画出新一代甲壳虫直爽的个性。
其中,两组椭圆形的新型尾灯不可或缺。如果你是熟悉老款甲壳虫的车迷,对这两组尾灯肯定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果你看看老甲壳虫后面的两个小后挡风玻璃,就能明白其中的联系了。除了尾灯造型有致敬原创的意味,灯组内部的C型设计理念也透露出流行的当代家族设计词汇。
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对比甲壳虫的三代车型,可以看到第三代车型实际上继承了1代甲壳虫更多的原创因素,使得甲壳虫以返璞归真的意义进入21世纪,进而通过当代设计思维打造出汽车系列历史上少有的运动质感。
如果你是一个散发着时尚风格,喜欢处处彰显独特品味的消费者,相信大众甲壳虫曾被列入汽车口袋菜单。但是,当一些消费者最终做出决定的时候,看到二代甲壳虫的内饰陈设和车室功能,难免会犹豫,甚至会退缩,说再见。但现在作者可以告诉读者,3代甲壳虫的内饰设计完全消除了消费者以往的疑虑,走向了高级时尚。
当你打开车门进入车室,环绕驾驶舱、贯穿中控台的整块钢琴烤漆装饰板无疑是驾驶舱内的一大视觉中枢。漆黑的驾驶舱下,这块装饰板就像水泥灰色的墙壁,打磨出淡淡的亮白色,如此醒目。中控音响还被黑色钢琴装饰板包围,整体质感表现大幅提升,与二代车型单纯的塑料弹簧相去甚远。此外,中控装饰板会跟随车的颜色,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品味需求。光滑的触感,相信爱车的车主一定不愿意在上面留下任何指纹或污渍。
车室也呼应了设计中随处可见的圆形因素,包括空调出风口、空调控制旋钮、变速杆座椅、仪表总成等等,都被大大小小的圆圈所诠释,为整车注入了许多年轻的因素,仪表盘也沿袭了车系的传统,引入了新技术。中控台上方还有三个小表盘:油温表、秒表和涡轮压力。
由1、大、小三个圆圈组成的转速表、车速表、油表简洁、工整、易读,而其他重要的里程信息集成在车速表下方的液晶屏中,可以提供时间、档位、总里程、外界温度等基本信息。,也可以通过方向盘上的快捷按钮来计算油温、冷却液温度和油耗。
甲壳虫汽车系列诞生后,之所以能畅销全球,不仅仅是因为外形讨喜,更是因为它符合大众需求的实用性。现在工程师为了造型设计已经不把这个特点抹掉了,甚至把这个实用的特点放大了,就为了这次试驾的2019车型?280TSI?从典藏版的设备和实用性来看,6.5英寸的中控液晶屏体积不大,但内部集成的功能比较丰富。这块屏幕除了导航、蓝牙等基本配置外,还支持CarPlay/CarLife和语音识别控制功能。
至于副驾驶座的前部,原厂叫“甲壳虫?Box”上层手套箱,并采用1代老款甲壳虫的升降式设计,有一种复古的韵味。此外,包括驾驶座左下侧、中控台和中央扶手外围,都可以找到放置个人物品的空间,前后排座椅也都有各自的杯架。可以说,对于舒适和实用功能的要求,丝毫没有为了美观的设计而妥协。芬达Fender品牌的标准音响系统,9个扬声器中有一个低音炮放在后备箱里,整个系统的输出功率可以达到400W。
空间性能和承载功能也是3代甲壳虫的突破点。得益于车身尺寸的增加以及车顶和C柱细长线条的变化,前排座椅和后排座椅的头部空间分别增加了65,438+00 mm和60mm,从后轮轴到车尾的长度也增加了65,438+002 mm,使行李空间从2代车型的209升增加到了365,438+00升。如果将分体式座椅以5:5的比例倾倒,可以进一步带来905升的最大承载功能,提升二代车型的空间表现。
实际乘坐时,前排座椅空间的表现自然没有特别的问题,但后排座椅空间的表现值得关注。大角度开门设计,前排座椅靠背带Smart?入门装置,即使我身高180 cm,也能以舒适的姿势进出后座。后座体验中,其实空间压迫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圆形的直C柱线确实缓解了后座的头部空间。甲壳虫后座通过特殊的凹槽坐垫设计,将头枕调节到合适的高度,实际上可以让身高180 cm的成年人自然乘坐。当然,小孩或者身材娇小的人必然更适合。
目前国内还在售的车型是1.2?TSI和1.4?TSI有两款发动机可以选择,我们今天体验的车是尾标280?TSI,即1.4T发动机的车辆,最大功率110kW,峰值扭矩250n·m..从输出数据来看,5000转输出150马力,1500转输出250N.m扭矩,这看起来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表现。匹配7速DSG双离合自动变速箱系统后,静止加速到100 km/h为8.3秒,已经是一个范畴了。
在启动发动机的瞬间,这个1.4?TSI发动机在怠速时的运行品质细腻良好,震动和声音相当小。如果不仔细感受,你甚至会忘记发动机运转了一段时间,而这个特点其实和之前的同发动机的车是一样的。
当右脚准备触碰油门踏板时,很少被大众使用的直立油门踏板惊喜地出现在地板上。虽然看起来是一个不重要的设计,但实际上在驾驶时更容易控制油门。细节上,大众还是想强调甲壳虫的动力特性。
踩油门,让甲壳虫在城市车流中翩翩起舞。正常行驶情况下,1.4?TSI发动机和7速双离合的结合,以柔和流畅的方式传递持续的动力。但在起步、过弯供油或超车时,这款发动机在低速时提供最大扭矩输出特性,却使其成为一款活跃的甲壳虫,在城市丛林中展现轻快灵巧的步伐。事实上,当转速达到1.500转左右时,可以隐约感觉到扭矩。
对应普通道路时,如果不断加深油门幅度,提高动力输出,坦白说,甲壳虫1.4?TSI其实加速能力不错,直到转速指针过了5000转才开始感觉到自己的极限,除了1.4?TSI发动机在高速时的运行质感不如中低速。如果发动机处于低转速,突然需要更大的动力,可感知的涡轮迟滞是不可避免的,这让这个小甲虫在释放出应有的力量之前有些犹豫。但如果考虑一般的乘坐感或者经济表现,整体来说还是可圈可点的。
至于甲壳虫1.4,主要在曲线上吸引大众?TSI是一种电子助力的速度感应转向系统,一般会给驾驶者一种操控轻松的感觉,同时也会抑制轮胎震动或坑洞震动,保持一定的舒适性。但如果来到有一定速度的连续弯道,需要快速左右转弯,方向盘的反馈力度会相对加大,提高驾驶的掌握度。与普通驾驶情况相比,此刻的转向助力力度有一定差距,但如果转向助力力度之间的转换能够更加线性自然,相信会让驾驶乐趣更加完整。
为了拥有比过去更好的动力性能,大众使用了与第6代高尔夫相同的PQ35底盘来打造新一代甲壳虫,并使用了前麦弗逊后扭矩梁的悬挂。因此,当路面覆盖物或坑洼被压下时,一种坚实稳定的路感来自底盘,它与灵活的悬架响应一起,通过座椅清晰无误地将路况信息传递给车身,并靠在18英寸轮胎上,吸收多余和不必要的弹跳和碾压冲击,从而保证车内乘员的驾驶舒适水平。
面对连续的高速弯道,或者急刹车急弯,车身重心会急剧偏移。舒适但硬朗的悬挂特性会发挥一定的支撑力,有效抑制过度侧倾,配合车身尺寸相对较短的车身造型,只要不是太激进急躁,甲壳虫1.4?TSI其实可以相当灵巧地捕捉到每个角落。
虽然动力和底盘稳定性都有着相当不错的表现,但是受制于车重和车身重心偏高的影响,在行驶激烈的情况下,会出现轻微的转向不足现象,只需要稍微收回油门就可以顺利的放回赛道,但是收油的时候还是要注意避免速度下降过快,否则发动机起步阶段容易出现的涡轮迟滞现象,会影响进弯和出弯的整体和谐性。当然,如果配合手动换挡功能,在提高车速控制度的同时,充分发挥TSI积极活泼的个性,带来更直接的操控感,当然驾驶乐趣也有所提升。
随着大众汽车工厂的发展,甲壳虫汽车系统在大众的历史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一点被原厂深深认识。所以在勾画三代甲壳虫的时候,外观造型还是大量使用了家训之类的代代相传的不可动摇的经典元素,但是大众也相当清楚当代消费者的需求,明白在现代汽车圈拥有经典耀眼的外观是不可行的,然后在内饰的引入上发挥巧妙的作用才更有吸引力。或许,停产的消息有些伤感,但很难不否认,传承了80多年的甲壳虫车系依然具有吸引力。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