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郭嘉更聪明还是诸葛亮更聪明?
首先:郭嘉带过兵吗?你写过公认的军事理论吗?除了分析胜败大势,他有没有给曹操提供具体的作战策略?马谡给诸葛亮的建议从来都是准的。如果他后来没有镇守街亭,是否也可以被称为“军事能力超过诸葛亮的天生军事奇才”?如果仅凭纸上谈兵就能算作军事奇才,那么赵括堪称“天下第一军事奇才”。比如汉初三杰之一的张亮,没有人称他为军事家,也没有人称他为“军事奇才”。1.没有关于军事理论的著作。第二,如果你没有指挥过几千人的军队,就会被称为“军事奇才”,这真的是“军事奇闻”;诸葛亮不仅撰写了《南征》、《军事要诀》、《列传》、《军令》(上、中、下)等军事理论著作,还发明了木牛马、弩、弓等武器装备,甚至以书生身份率领数千大军帮助赤壁破曹,从荆州到成都,六次北伐强大的曹魏让他无时无刻不在恐慌。如此伟大的事业,竟然被认为是“一般的军事才能”,实在令人发指;
其次,就算郭嘉在这里,曹操也不是不被打败的,比如濮阳败给吕布,宛城败给张绣,还有刘表招募张绣、贾诩的计划。但总有人以诸葛亮六次北伐不成功为例,是典型的以成败论英雄。更何况北伐真的是徒劳的吗?第一次北伐拿下三县,虽被收复,但迁徙人口进入汉中,壮大了国力。第二次北伐,敌军大将新美乐股份公司在退兵时不知何故被斩首,吓退了魏军。第三次北伐攻占武都、尹平两县,扩大了蜀汉的版图。第四次,曹魏强攻蜀,诸葛亮以弱抗强,举重若轻,御敌于后,轻松击退了司马懿的入侵;第五次北伐,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垒,取得“甲胄三千秩,甲胄五千领,弩三千一百弩”的战果。因粮草不佳而退兵时,还开枪打死了名将张合。第六次北伐到了渭水,直指长安,十万大军对二十万人,以弱敌强,主动出击,节节胜利,让司马懿不敢出征。如果不是《秋风五帖》,最后的结局很难说。三国志*诸葛亮传:“亮...卒……”。当军队撤退时,王玄(司马懿)执行他的营地说:“真是一个世界上的天才!”“这不是夸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是夸他的政治外交才能吗?纵观曹操,虽然有很多谋士为他出谋划策,但他一生也吃了不少败仗,尤其是在灭了袁绍,取了荆州之后,实力天下第一。然而,他在赤壁惨败,后来在征汉中的战役中败给了夏的大将,又败给了刘备。但没有人否认曹操的军事家地位。而诸葛亮则完全依靠自己的个人智慧,指挥数千大军西征,更多的时候是处于克敌制胜、强敌制胜的地位,却依然能够攻城略地、夺隘口自如。他怎么会“军事能力平庸”?这太双重标准了;
另外,郭嘉确实给了曹操很多好的点子,但并不是曹操的每一次胜利都源于郭嘉的谋略:比如官渡之战,袁绍陷入相持时,曹操有撤退的意图,被于迅拦住了。事实上,袁绍阵营中吕布麾下的田丰、巨寿甚至陈宫,都不比郭嘉差。他们对主人的分析和建议是准确的,也是好的,但是袁绍和吕布并不民主,所以这些谋士的才能被后人忽略了。郭嘉或者贾诩,如果有想法,可以向曹操提建议。如果他们没有想法,他们可以保持沉默,让别人提出建议。况且曹操本人也足智多谋。诸葛亮不一样。大事小情刘备都要问诸葛亮,诸葛亮要什么都要给什么。是不是哪个更好哪个更差一目了然?
更荒谬的是说诸葛亮的名声被《三国演义》称赞:“诸葛的威望超越大地,有的只是对他的脸的崇敬。为了规划世界的战略,世世代代似乎都是栾峰的栾峰。伊尹、吕上难分伯仲,不可同日而语,对军事行动的指挥沉着冷静,让萧何·曹参望尘莫及。虽知汉室无望,仍奋不顾身,舍命而去。”,“名相殿在哪里?在丝绸之城附近的一片松树林里。春天的绿草点缀着台阶,鸟儿在树叶下欢快地鸣叫。第三个召唤加重了他的国家事务,他给了两代人他的真心。但在他征服之前,他就死了,从那以后英雄们就在他们的外套上哭泣。”谁给诸葛亮这样的评价?诗人杜甫。唐代杜甫是否也可能受到明代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
去过成都武侯祠的人都知道,成都有一块蜀国宰相诸葛武侯祠碑,建于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碑的作者是中唐名相杜菲,功绩卓著。文学家刘是刘公权的哥哥,也是一位大书法家,而篆刻家是当时篆刻家中的佼佼者。因为书写、书法、篆刻一直被称为独一无二,所以这座碑被称为“三绝碑”。是不是也受三国演义的影响?碑文说:“商父(姜子牙)当周,阿衡(伊尹)当商贾,兼管严。他生在不同的世代,他在不同的地方是合理的,并得到了丰富的承诺。”这么高的评价也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吗?
更准确地说,罗贯中、毛宗岗等人是受前人和历史真相的影响,而不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毕竟人家生活的年代比我们更接近三国时期。
至于贾诩,自从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说了“在我看来,贾诩大概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之后,就被一些“易粉”奉为圣经。其实他们不知道,易中天在央视聊天被三国粉丝质疑时回答:“贾诩聪明,诸葛亮聪明。”
贾诩聪明,孔明睿智:贾诩有奶便是娘,忠奸不分。孔明负责天下,从前在美国;曹操用贾诩。他的人不多,没有他的人也不多。刘备得到了孔明,他如鱼得水。贾诩对曹操说,没有什么事可以让他守口如瓶,而诸葛亮对刘备说,什么事都要他自己做。和郭嘉等其他谋士一样,贾诩有想法,可以交给他的主人。如果不是,他就不会说话。比如曹操征宛城破张绣,贾诩无奈投降;张绣反叛曹操后,依附了刘表。曹操去军破之。贾诩也是无可奈何。曹操因吕布攻许都而退兵。这时,贾诩的灵感来了,由此引出了“贾文和料敌必胜”(关于这一点,《三国演义》中的描述与《三国志》中的描述基本一致)。易中天为什么只提到身后的“预期敌胜”却避而不谈眼前的自己能做什么?
说起司马懿,他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天下奇才”。因为他是在巡视了诸葛亮的大营之后说的这句话,是在赞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是明白无误的。那么,他们如何比较?
我们来看看蜀、魏、晋之外的第三方人物张炎是怎么说的——裴松之《三国志·诸葛亮传》:“吴大洪的大英雄张炎写了一本关于梁、司马宣的书,说:...魏家渡中土,刘家治益州,人称天下霸主。诸葛、司马二人,或受国际社会之荣,或受主之知,或受之功,或注册伊、罗。丕,装备不在,继承人继承制,各由阿宝任命,辅佐少主,不辜负诺言,也是一国之臣,霸王之贤。透过前世看最近的事,可以得出两相的优缺点,并详加说明。
孔明从巴蜀之地出发,循着一个国家之地,成为一个正方形的大国,覆盖了全国九分之一的军民。但他进贡大吴,御敌于北,使农战有条不紊,刑法齐整,数万兵进占祁山,遂有饮马河、罗之志。
仲达是世界的十倍大,它是一个设防的城市。它无意为敌,所以只是为了自保,让他清楚自己来了又走了。此人不死,遂其志,思之数年,计之日,则爽和,中国不放其鞍,胜负已定。"
“今天仲达的人才比孔明的少”——这是客观的评价。
如果我们真的想探究所谓的“历史真相”,而不是满足于读《三国演义》,我们应该多读原著,不仅要读大臣陈寿的《三国志》,还要读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后汉书》、《汉书春秋》、《世说新语》、《子鉴》。否则,如果只满足于听别人讲课,得到的只会是一种观点,只会是一点鹦鹉学舌的所谓“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