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历史是怎样的?

元宵节的历史

众所周知,元宵节是“上元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那么你对元宵节的历史了解多少呢?我们来看看元宵节的历史,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元宵节的历史是怎样的?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据说是汉文帝为纪念平陆而设的。汉惠帝刘英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家族把持朝政。吕后死后,周波、陈平等人消除了吕后的影响,建立了刘恒作为中国皇帝。因为平息朱禄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晚上,文帝都要微服出宫,与百姓同乐,以作纪念。正月十五被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期,正月十五举行“太乙神”的祭祀活动。司马迁把元宵节列为太初历法中的一个主要节日。

我国有元宵节吃元宵的民俗。根据民间传说,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正月十五,楚昭王过长江,看见江面上有漂浮物,是外白内红的甜食。楚昭王问孔子,孔子说“这浮萍果也是主复兴之兆。”元宵就像春节的年糕和端午节的粽子一样,是一种节日食品。吃元宵像满月一样象征着家人团聚,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元宵在南方被称为“汤圆”、“紫苑”、“漂浮的紫苑”、“水原”。它是用糯米做成的,实心或用豆沙、糖、山楂做馅,可煮、可炒、可蒸、可炸。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源于道教的“三元论”

正月十五是上元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十月十五是夏媛节。掌管上、中、下三要素的三官分别是天、地、人,天官高兴,元宵节就要点灯笼。

自汉代以来,元宵节点灯笼、放火烧是一种习俗。在唐代,人们更加重视元宵节。元宵节点灯笼已经成为一种习俗。唐代大诗人陆曾在《十五夜观灯》中描写过元宵节点灯的盛况:“汉时星宿落,似月悬楼”。元宵节燃灯的习俗代代相传,节日灯笼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恐龙之乡”四川省XX市以用各种材料制作各种精美的灯笼,举办“恐龙灯会”而闻名。

元宵节有什么历史?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民间节日。正月是农历的第一个月。古人称之为“晓”,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正月十五叫元宵节。元宵节也是元杂剧的团圆,在春回的夜晚庆祝,也是庆祝春节的延续。元宵节,也被称为农历正月,元夕或元宵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人们过元宵节,除了吃元宵,看烟花,最期待的就是看灯笼,在灯笼上解谜语。

根据中国的民间传统,在这明亮的夜晚,人们点亮成千上万的灯笼来庆祝。出去赏月,放灯,享受猜灯谜,一起吃元宵,一家人团聚,一起过节。说起来,元宵节晚上燃灯的习俗起源于汉代,但看灯猜灯谜的习俗流行于宋代,延续到明清,至今未尝不可。猜灯谜也叫打灯谜。南宋时,都城临安的元宵灯会上,做灯谜、猜灯谜的人很多。起初是好事者在纸上写谜语,贴在五颜六色的灯笼上让人猜。由于谜语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据《武林旧事:灯》记载:“用丝灯笼写诗,人会笑,会画人物,藏头骂人,戏弄行人。”其中“隐语”指谜语。当时流传至今的“卷帘”、“谐声”等所谓的解谜24方。元宵节,皇城彻夜不眠,百姓春夜赏元宵。诗和谜语写在灯笼上,映在蜡烛上,列在通途上,称为“灯谜”。

宋代的元宵节通常持续五天,但在明代,元宵节持续更长时间,以显示社会和平。元宵节一般从正月初八开始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晚上才熄灯,持续十天。连着春节,日是市,热闹非凡;晚上点着灯很壮观。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元宵节。

清朝时期,满族进入中原。虽然朝廷不再举办灯会,但民间的灯会依然壮观。在末代清朝,元宵节只有三天,但它不仅明亮,而且亮如白昼。而且灯的设计更加精致梦幻,令人惊艳。在这个元宵节,人们看灯笼和猜灯谜仍然成为元宵节晚上一道美丽的风景。清代学者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的贾府灯谜色彩斑斓,是明清元宵节的生动写照。

在曹雪芹的作品中,《红楼梦》有很多关于元宵节的描写。在这部小说的第一章,“甄是一个在梦中通灵,有一个美丽的家庭”,有两个地方写元宵节。第一名:“印石看到女儿越来越有钱,很高兴。她伸手把它抱在怀里,和她斗了一会儿,又把它拿到街前看热闹。”本文中的“后来”是元宵节的活动之一。第二名:“清闲的时候真的很好过,突然就到了元宵节。印石要求他的家人霍奇拥抱连赢,去看社火灯笼本文中的“社火灯”是指元宵节之夜街头的鼓乐、歌舞、杂技、花灯展示等娱乐活动。也可以看出当时民众观看社火灯的盛况。当然,这两次对元宵节的描写,只是为以后贾家两次过元宵节做铺垫。

在《红楼梦》中,贾府的两次元宵节庆祝活动都有详细的描述。第一次是袁菲去看望她的母亲。当时正值贾府鼎盛时期,整个郭蓉府都是花枝招展,灯火通明,呈现出贾府的富贵非常人可比。第二个描写元宵节贾府,正好是盛衰之时。这里虽然富丽堂皇,富丽堂皇,极尽奢华,却失去了往日的雍容华贵之气。普通百姓在元宵节可以出门看烟火和社火,而像贾家这样的官宦家庭自然不必在深宅大院里自娱自乐,享受节日的欢乐。

贾府的元宵节始于《红楼梦》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带,贾元春归省过元宵”。元、春晋时,一位贤惠的公主被授予,回家探亲时正是元宵节。在这段时间里,作者用袁春的眼光展示了贾府的奢靡奢华和富贵:“据说贾妃坐在轿子里看着公园内外的豪华,因为她默默地叹息着豪华太贵了...我看到了刘清地区,情况就像游龙一样。石栅栏两边,所有的灯笼都是水晶玻璃做的,灯光像银色的雪浪;柳树和杏树上虽然没有花和叶,但都是用灯芯绒丝、绢、绢、绢做成的,粘在树枝上,每株都有几盏吊灯;也是池中莲鹭的一个属,也是用蜗牛羽毛之类的做的。灯争荣耀,真的是玻璃世界,珠宝干货。不用说,船上还配有各种精致的盆景灯、珠帘、绣花帘。”

在灯笼上打灯谜和解灯谜是贾庆祝元宵节的高潮。《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打坐机,用贾政伤心话打灯谜”中,袁春的母亲回宫后,特意做了灯谜让太监送去,以便与家人同乐。因此,姐妹们也被要求做一个谜语并把它送进去。这样反复了几次,贾家一时掀起了猜谜热潮。元宵节出了八个灯谜,是由贾母、贾政、他们的孩子和他们未来的儿媳妇薛宝钗写的。这些谜语虽然色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乱,但却神秘莫测,具有预见性,是书中人物性格和文化涵养的生动写照。这里就以袁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出的灯谜为例:

一是袁春出的灯谜:“能使妖胆尽灭,身似帛捆雷。一震使人惊惧,回首已化为尘土。”

这个谜语的答案是“鞭炮”。古人相信鞭炮可以驱走妖魔鬼怪。鞭炮是在裹丝中加入火药制成的,所以“束丝”指的就是鞭炮。不过曹雪芹也用“一束束帛”来形容袁春,也就是袁菲穿着丝绸和丝绸的苗条身材。鞭炮本身,在发出巨大声响,惊雷般震撼四野的同时,已经化为飞灰,远去。据预言,皇帝的“玩物”袁菲在他的母亲到“火烹油,花开锦”的省视察后不久就悄悄地死去了,因此雷霆万钧的气势和恐怖的力量也烟消云散了。贾府靠山的丧失加速了它的衰落。这个预言只适合袁菲,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