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方驻地(军事建筑)的详细信息

敌台,即城墙上用来防御敌人的塔,又称墩台、墙台、马面,是城墙部分向外突出,用以防御三面之敌的建筑,是在城墙全线防御的基础上修建的重点防御设施。

敌台按结构可分为“实心敌台”和“空心敌台”。坚固的敌台没有与墙平齐建造,没有箭窗,只有舞台顶上的踏板;空心敌台是一个四面都有窗户的空心阳台,横跨城墙而建。守城的士兵可以住在里面,储存武器弹药,与入侵的敌人作战。敌台的修建大大加强了城墙的防御功能。

基本介绍中文名:敌站之源:?See Only编辑的性质:军事建筑的其他解释:敌对电台的起源和存在,长城的敌台,Xi安城墙的敌台,历史记录,结构的详细说明,城墙上用来防御敌人的塔。明代姚世贞《见唯编》卷下:“差约三里,绕水数倍重。拆掉民房的石板,沿墙筑敌台。”卫青袁《守城·上守》:“城外敌台,宜备一壁,牛马之墙,一门。”现存的长城敌台长城敌台是跨墙而建的桥墩,比墙高。唐山明长城实地考察时,敌台有实心敌台和空心敌台两种。迁安、迁安xi、遵化等地共有敌台662座,实心敌台仅3座,其余均为空心敌台。坚固的敌台没有与墙平齐建造,没有箭窗,只有舞台顶上的踏板。在唐山,它们分布在迁西县大岭寨北段长城,编号分别为209、212、213。都位于城墙内部,基本都是方形的。基座用预制的条石砌成,基座上方的墙壁用长方形青砖错缝平铺至顶部。整个敌台与基地分离明显,墙壁从外表看呈梯形。墙顶四周有婴儿床开口,婴儿床上有观察孔。209站台底长8.55米,宽8.7米,高7.7米,垛口高0.7米。垛口下女儿墙高0.7米。212站台底部为正方形,9.4m见方,站台高5.4m。213平台底部为8.7米见方,平台高6.7米,其中墙下部石基高度为1.5米..这三个坚固的敌台保存完好。唐山559座空心敌台,保存完好的约占20%。空心敌台是横跨长城建造的四面都有窗户的空心阳台。守城的士兵可以住在里面,储存武器弹药,与入侵的敌人作战。空心敌台的建立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逐步加强的重要标志。空心敌台的创始人是明朝名将戚继光。Xi安城墙敌台Xi安城墙从城门向两边延伸。每120米有98个宽20米、长12米的敌台,与城顶平齐。有20堵东西墙,29堵南北墙。敌台外侧三面设有垛墙,垛墙上设有垛口。垛口宽一尺四寸(约0.44米),便于投掷砖、石、木和发射箭,阻止敌人攻城。两敌平台距离1.20米,火力交汇点60米,是古代弓箭、弩、飞钩、掷枪等远程和投掷武器的有效射程和杀伤范围。一旦敌人攻城并爬上城墙,就可以从敌台前部与主墙外左右两侧之间的高空形成密集的交叉火力网,将敌人杀伤在城门处,使敌人难以靠近城墙,从而提高城墙的防御功能。明初Xi安建敌台98座,到1982时,敌台超过89座,损毁9座。从1983开始,Xi安环建委修复了4个敌台,全市有93个敌台。据史书《明史·戚继光传》记载,自嘉靖以来,长城虽有修缮,但无一墩筑。继广广的交通堵塞之旅,他讨论了敌人的平台建设。他简短地说,“虞姬镇的边境墙绵延2000英里,每一处缺陷都有瑕疵。比起来年修,花钱是没用的。请穿过墙作为平台。平台高五英尺,在虚拟空间中有三层。平台100人,铁甲战可用。让卫士画地干活,先造一千两。”在戚继光的练兵记录中,对打造空心敌台的过程、建造方法、使用等都有较为明确的表述。他先说以前的长城比较低,比较薄,很容易推倒。“中间有小石工平台和墙,互不帮助。军士忽立于夏雨霜雪之下,无所容身。临时出发等军火装备远未交付;如果你把它放在墙上,就没有藏身之处;敌人寡不敌众,很难袖手旁观。一堵墙破了,横跨在河上。当大势突破时,无法抵挡。今造空心敌台,众将皆阻。它的系统,高三至四英尺不等,周围宽十二英尺,还有十七八英尺。每一个冲的地方(也就是危险的地方)都有几十步或者一百步;慢的地方还是140、50步,或者200多步为一个。左右两救。”筑台之道:“地基与城墙平,出十余尺,出四五尺,中层空。四面有箭窗,上层用高跷搭建,周围有内卫和士兵,并发出火炮攻击敌人。敌人无法到达目标,敌人也无法骑近。每个站有一个总经理,他负责调度攻击。台湾管沟的有两个正副职,两边有三五十个士官。一共五个单位,一共十个单位,循序渐进。”经戚继光监工,隆庆五年(1571),冀州地区长城敌台工程竣工。据《韩泰纪》卷五十九和《孟齐公墓志》记载,全部经费只用了10万元,比原来预计的120万节省了110万。从此,1017雄伟的敌台,屹立在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今昌平县西)长达两千里的防线上。随着地形,它们忽高忽低,突兀交错,蔚为壮观。这些空心敌台一般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下部是基座,用大石头垒成,高度和城墙一样。中间部分是中空部分。它们中的一些由砖墙和砖拱支撑,它们相互连接。有的用木柱和木地板支撑,外侧用厚厚的砖墙覆盖,形成一两层楼的室内大空间,供士兵驻扎和存放粮食和武器。上部为平台顶部,敌方平台大多在中央设有塔楼,供守城士兵遮风挡雨。平台上铺设了一些平台,用于燃烧烟雾和升起火焰以发出警报,但没有塔。上下两层有的楼层之间有孔洞,使用绳梯和木梯,有的在砖墙上留有砖或石的踏步通道,仅供一人通过。中央中空部分的箭窗和建筑门的数量随着敌人平台的大小而变化。一般每层楼前后各有三个箭窗,左右各有两个箭窗,较大的敌台两侧各有四五个箭窗。长城附近的村民常根据两侧箭窗的数量,将敌台称为“三眼楼”、“四眼楼”、“五眼楼”。长城的一些敌台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独立于城墙之外的,我们称之为墩台。在喜峰口的石梯子西、喜峰口回民村西、西城峪等地均有发现,且这些墩台的建筑结构与同壁空心敌台基本相同。根据空心敌台的功能和内部结构,我们将其分为六种类型:无柱单管拱、双柱双管拱、三柱双管拱、四柱三管拱、四柱圆管拱、无管拱木柱楼盖。下面分别介绍。详细结构图1:单管拱无柱敌台平面剖面图(1: 200) 1。单管拱无柱敌台在唐山已发现18这种敌台,主要分布在铁门关以西。比较有代表性的是303敌台,平面呈长方形,长13.8m,宽7m,保存完好(图1)。在这个敌台底座的四壁底部四周刨出凹槽,用长方形长条找平,上部铺青砖。基座高度与城墙顶平,自下而上按比例划分基座,基座中心用小石子和山皮土填实。底座顶部平铺三四层青砖,顶层用方砖错开找平。整个基座骑在长城上,内凸少外凸多,符合使用要求。基座上方是与长城同向的圆柱形拱券。拱形券长10.5米,宽4.2米,高1.2米。管拱一端墙体加厚,用梯子连接,梯子为木质,口宽0.8米,台阶15-17,每级高0.3米,宽0.25米。在圆柱形拱券的两端,顺城墙上有1个门,门框为石拱券形拱,总高1.88米,宽0.66米,厚0.27米..门框内拱总高2.4m,宽1.2m,总厚1.1m。两个门道外侧各有一个箭窗,筒拱内外壁各有五个箭窗,下方有穿孔。同一个敌方平台的每个箭窗大小相同,结构基本相同。这种敌台中间无柱,空间大,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按每两平方米住一人计算,可容纳20名士卒,战时可容纳100人左右。根据1:桥台顶部垛口下墙体穿孔及敌台上层四周砖垛口呈之字形线角,垛高0.6m,宽3m,厚0.4m,宽0.6m。婴儿床下部的墙壁上有穿孔和排水凹槽,凹槽凸出墙壁的距离一般为0.60-0.80米..建筑墙体底部外侧四周有两层之字形线角(按1),顶面有两三层青砖,中间为青砖长方形地面。然而如今,所有的建筑都已经倒塌,尺寸无法测量。2.双筒拱两柱式敌台图二:双筒拱两柱式敌台平面剖面图(1: 200)以乾安县徐留口11处敌台为例。平面呈长方形,长11.3m,宽10.2m(图2)。跨城墙而建,敌台整体向内突出1.2m,向外突出5m。在基层底部四周挖凹槽并捣实,用长方形条石找平,然后用长方形青砖抹白灰,按1/10的比例错缝找平,中间用碎石块和山皮土捣实,随四周墙体的增高捣实至基层顶面。一般基础部分的高度与城墙顶部持平或相近。平面铺三四层青砖,最上面一层是方砖,平面交错向上平铺。基座上部有围墙,中部建成两个大管拱,即两个大长屋,在两个管拱的左右交接处形成隔墙。隔墙上有三个券门,每个券门总高2.5米,宽1.28米,厚0.86米。两券门之间形成一方砖柱,柱底长1.8米,宽1.3米。砖柱和券门两侧是两个管券,管拱长8.2米,宽3米,总高4.1米。双筒拱门两端,沿城墙上各设一个券门,总高2.2米,宽1.5米。城墙外侧开有一个箭窗,总高1 m,宽0.6 m,两个筒拱的内外壁各有三个箭窗,位置均匀对称,大小相同。内墙上有一个通道可以上楼。建筑入口宽0.78米,有16级台阶,每级台阶高0.3米,宽0.25米。在这种敌台里,楼顶也有天井,用梯子等器具爬到平台顶部。有些天井开在筒拱的角上,有些开在中间,一般都是方形的,1.2米见方。敌台顶面长10.5米,宽9.2米,表面铺方砖。四面周宇城墙已经倒塌,残高0.4-0.6米,宽0.4米。中间楼层唯一基址长6.72米,宽4.45米,楼层入口宽1.02米。三、双管拱三柱敌台以乾安县河口44号敌台为例。平面为矩形,长13.7m,宽9m。基座外侧高4.2m,内侧高3.8m(图3)。图3:双管拱三柱敌台平面剖面图(1: 200)。将基座底部刨平并夯实,然后在长方形条石上抹上白灰,四周找平。板条一般长0.8-1m,厚0.3m。找平后,用长方形青砖砌抹白灰,错缝。墙厚约1米,中间用碎石和山皮土填实至顶。顶面铺三四层青砖,顶层用方形青砖,平面向上错开。基座顶面四周砖厚1.1 m,内外壁各有四个箭窗,大小相同,均以青石拱起。箭窗内拱宽1.05m,拱脚1.6m,拱高0.5m,厚度(深度)0.6m,窗外拱宽0.6m,拱脚0.5m,拱高0.32m,厚度0.32m..底部有窗台,两端有窗轴孔。箭窗下部有一个小穿孔,宽0.3m,高0.4m,左右侧墙上各开一个门,两个箭窗在内侧,与城墙相通。左右门为石门框,门框厚0.27米,门宽0.66米,拱脚高度1.52米,拱高0.35米..石门框架为砖砌拱片,宽1.6m,拱脚高1.73m,拱高0.7m,厚0.74m..底部有门基石,基石两侧有圆形门轴,直径9厘米,深5厘米,轴孔间距65厘米。靠近门的墙上有一个楼梯,楼宽0.8m,15级台阶,每个台阶高0.3m,宽0.25m。在四面墙的中间有两个长长的管状拱门。拱脚高3.3米,拱高1.2米,总长10米。两个管拱之间形成隔墙,墙厚1.53m,墙上有四个联门,隔墙分为三个矩形截面的方砖柱,长分别为1.9m,2m,1.6m,宽1.5m。券门高2m,共1.5m。四。三管拱四柱敌台图4:三管拱四柱敌台平面图剖面图(1: 200)以乾安县冷口附近70号敌台为例。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1.25米,东西长9.35米(图4)。基座内部高2.7米,外部高4米。在四周墙壁的底部,先刨槽,然后夯墙,再用长方形的条石,抹上白色的灰浆砌成。找平后,墙壁的上部开始用长青砖砌筑,并抹上白色砂浆,交错排列,找平至台座的顶面。中间填碎石和山皮土后,表面铺三四层青砖,最上面一层用方砖,平面交错平整。在基座的上部周围,四面墙继续用长方形的青砖建造。南墙和北墙的结构基本相同。入口都在敌人平台内部,两个箭窗建在外面。大门道口用预制的石头做成拱形,形成一个石头门框。石材厚度0.27m,门框口宽度0.66m,拱脚1.52m,拱高0.35m,门框宽度与石材相同。框架下有一个水平基石,基石两端有一个圆形门轴,直径9 cm,深度5 cm,轴距61 cm。基石宽0.75米,厚0.23米。门框内砖拱墙厚0.74m,高1.73m,高0.7m。门口外面有两扇箭头窗。箭窗拱宽1.08米,拱脚1.07米,拱高0.5米,深0.63米..箭窗距基面1m高,宽0.59m,拱脚高0.56m,拱高0.35m。箭窗外口加宽至0.7米,窗槛宽0.4米,内厚外薄,内侧凿有放置木框的槽口,宽7.5厘米,深8.5厘米,箭窗槛有向下0.4米的弧形穿孔,宽0.46米,总高0.52米..东墙有五个箭窗,西墙有四个箭窗,每个箭窗下都有穿孔,所以箭窗和穿孔的大小基本一致。此外,在敌台四壁箭窗内拱右侧壁上,距基面1.1-1.35米高度处,凿刻一条全长0.45米、箭杆长0.28米的箭形槽(按照片2),东壁每组三个箭槽,北、南、西壁每组两个箭槽。调查时只在这个敌站发现了这种现象,其他都没有。照片2:墙上的箭头形凹槽。中间沿长城方向(南北)有三个管拱。中间一个管拱宽度为2.35米,两侧管拱宽度为1.3-1.32米。三个管拱的高度相同,即拱脚高3.3米,拱高1.2米。三个管拱之间形成两个隔墙,隔墙厚度为0.86米。两个隔墙上分别连有三个联门,形成四个长方形砖柱。中间券门宽,两边窄。中间券门宽2.45米,拱脚高1.25米,拱高1.3米,两侧券门宽1.24-1.26米,拱脚高1.8米,拱高0.7米。在隔墙拱门一侧的墙上发现一个烟道口,直通敌台顶部。烟道口距基面0.4米高,宽0.2米,高0.2米。敌台顶部呈长方形,南北长10.8米,东西宽9.5米。顶部用青砖铺成,中间有一座楼房。建筑南北长7.24米,东西宽4.4米。其余四面墙的高度从2米到4米不等,墙厚0.68米。西墙有一个门窗,但都被破坏了。建筑周围都是墙和婴儿床,但它们已经倒塌,在一些区域可以看到几个穿孔和水槽。建筑南山墙距南宇墙1.8m,西墙距西宇墙2.85m,北墙距北宇墙1.85m,东墙距东宇墙1.85m。西墙外有供士卒上下的楼梯口,宽0.8米。图5:圆管拱四柱敌台平面剖面图(1: 200)图3:敌台开口五、圆管拱四柱敌台这类最具代表性的敌台是黔西县榆木岭关北段250号敌台。平面呈正方形,10米见方(图5)。敌台底座四周底部刨平夯实,用抹白石膏的长方形石块找平,再铺青砖。青砖表面抹白灰平铺,按比例自下而上分割,从侧面看呈梯形,上窄下宽。四面墙中间用碎石块和山皮土填实,形成基面。基地的平面是三四层青砖,最后一层是方砖,周围继续砌砖墙,形成中心空间。东西墙(长城东西走向)各设一门两扇箭窗,两扇门均与北侧城墙相连。门框为石材,框石厚度0.23m,门框内口宽度0.7m,拱脚1.3m,拱高0.3m(照片3)。拱石是用三块预制的弧形石头砌成的,厚度与框架相同。门框下有门基石,宽0.48米,外厚0.2米,内厚0.12米..内侧两端有门轴圆孔,中间有宽0.2米的门槛。入口内为砖砌拱券,宽1.17m,拱脚高1.6m,拱高0.6m..南门墙厚0.68m,北门墙因顶层楼梯踏步加宽至1.17m。靠近城墙外侧有两个箭窗,箭窗的大小和形状基本一致。窗内拱宽0.85米,拱脚1.4米,拱高0.5米..窗深0.72米,距底座顶面0.95米,宽0.5米,拱脚高0.48米,拱高0.3米,墙厚0.28米..窗底横窗基石宽0.4m,突出墙外0.12m。每个箭窗下都有穿孔,宽0.3米,高0.35米..南墙上有5个箭窗,北墙上有2个箭窗,大小同上。四壁内侧建有圆管拱,宽1.25m,拱脚高2.6m,拱高1.1m。中、东、西、北、南四个券门,宽1.2m,拱脚高1.5m,拱高0.35m..四个砖柱由四个门分隔而成。每根柱子的底部都有隐藏的洞。除了北墙,其他三面墙上还有两个小龛。龛宽0.45米,高0.3米,深0.45米,均距基面65438±0.5米。北墙上有楼梯,建筑入口宽0.7米,有砖砌楼梯,共有15级台阶。顶部呈方形,长9.5米,宽9.5米,四座周宇城垛口坍塌,最高残存高度0.3米。一些地方有穿孔和水槽。穿孔底部四壁外有两层锯齿砖,一层平砖出口角度为5 cm。中心建筑的废墟不清晰,表面只能看到碎砖头。图6:无管拱木柱节点板承重敌台平面剖面图(1: 200)六。唐山长城上发现的这种敌台有10多座。以乾安县合河口34号敌台为例。平面近正方形,南北长11.4m,东西长11.5m(图6)。与其他敌台一样,敌台底座的建筑结构是从底部向四周刨平,压实,用抹白砂浆的长方形石块找平,再用抹白砂浆的长方形青砖错排至顶部。基座四壁中间填碎石块和山土,表面平整铺三四层青砖,最上面一层是方砖。平面交错向上平整形成基座平面,墙壁围绕平面连续建造至顶部。顶部由木柱和木板支撑。这种建筑结构的敌台不易保存,损坏非常严重(照片4)。在我们的调查中,这个敌台是保存完好的,只是有东墙和北墙存在,所以不难看出它的整体方位并不是圆柱拱。两侧墙壁上发现圆形木柱痕迹,直径约0.3米。北墙和东墙内侧顶部有木槽的痕迹。槽宽0.2-0.25米,东墙4根木柱,北墙3根木柱。木柱之间的墙上有箭窗和箭门,都是拱券。东墙有五个箭窗,与其他敌台在墙上的位置不同。五个箭头窗口中的两个在底部,三个在顶部。下部距基面0.9米,上部距基面1.3米。窗户尺寸基本一致,口宽0.45米,拱脚高0.7米,拱高0.18米。北墙内侧有一扇门,因坍塌严重无法测量。外侧有四个箭窗,两上两下,大小与东墙相同。顶部已经坍塌,情况不明。图4:无管木柱楼承重敌台。长城敌台是整个长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与城墙台、烽火台等建筑紧密配合。在没有烽火台的地区,敌台也是传播烽火台的地方。在边防军的驻防中,敌台也成了坚固的堡垒。当敌人入侵时,他就上台去战斗。平台配备武器和辎重,驻军指挥,使敌人无法靠近台湾。即使敌人突入侧墙,敌人守军仍可坚守平台,向敌人侧翼和后方射击。在敌人的平台下,还有其他部队驻扎在战车上,配合平台上的守军,使敌人无法拆墙入侵。敌台的修建大大加强了长城的防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