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是如何本土化并影响中国社会全景的?
1,在南北朝的乱世
佛教必须适应两种不同的政治环境和文化。这种在当地扎根的努力,造成了日后佛教南北宗派分化的初步雏形,以及中国思想渗透的佛教。事实上,佛教在中国的后续发展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在演变过程中,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即佛教从“萨满不尊王”和“渐悟”的立场上退却,逐渐放弃了独立性和外来色彩。
2.自唐代禅宗兴起以来。
晚唐以后,西域走廊被切断,佛教在印度衰落,使得佛教不得不进一步中国化,以至于禅宗这种从印度佛教的角度来看是异端的佛教,几乎不能算是异端,实际上演变成了中国最正宗的佛教。禅宗在理论上吸收了道家的形而上品格,深受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以及普通百姓的喜爱。而中国佛教中的“佛性”逐渐演变为主要指人的心性,而不是印度所指的真理、实相、法家。这种对心性和自然主义的过分强调,消解了鬼神和来世的观念,无形中造成了禅宗的自我解体。说到底,砍柴挑水、吃饭穿衣都是修行,宗教太生活化了,所以这和儒家说的“穿衣吃饭是人伦之理”、“凡夫俗子是日用之道”没什么区别。
3.中国思想有很强的“世俗性”。
我对世界的另一端兴趣不大,所以经常不太关注佛教教义。佛教界对佛教不太重视,往往寺庙各方都愿意捐款。但是办佛学院兴趣不大,直接的“见性”最迎合他们的口味。在中国历史上,宗教对人的约束力很小。用葛赵广的话来说,它“不具有维护世俗信徒信仰的强制力,只是以观念和趣味的魅力吸引信徒的感情”,最终“宗教逐渐化为观念,信仰逐渐化为利益,文人把宗教实践化为人生体验,终极境界化为艺术境界”但这未必是中国人之福,至少避免了可怕的宗教战争,在主客合一中自然寻求自由与无限。?
佛教在中国发展了自己特殊的地域形态,成为大乘佛教的主流。这一派佛教向国外传播,以至于日本和韩国文化所接受的佛教实际上并不是印度佛教,而是经过中国文化强烈改造的汉传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