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入侵台湾省简介,短!!!我要写在语文书里!

15和16世纪,西欧基督教国家被奥托曼帝国的陆上封锁所困,积极扩张势力,开辟通往东亚的新贸易路线,从而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和好望角,从而缩短了亚欧距离,世界进入海权时代。西欧国家竞相在世界各地从事探险、殖民、贸易和传教活动。在海权霸权的国际环境下,台湾省被迫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7世纪初,西方重商主义国家开始关注台湾省。此时的远东海已经成为欧洲三个国家角逐的局面:从明帝国租借澳门的葡萄牙,殖民菲律宾吕宋岛的西班牙,占领爪哇岛的荷兰,在远东海展开商业和殖民竞争。在西欧势力东移的同时,明帝国政府结束了郑和“七下西洋”,逐步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倭寇和海贼(或称武装的“海上商团”)因其有利可图的走私贸易而活跃在明帝国东南沿海,甚至公然挑战明帝国的统治权威。

16世纪中叶,一艘葡萄牙船在经过台湾省海峡时,一名船员碰巧看了一眼,发现了一座绿岛。他忍不住大喊“Ilha Formosa(葡萄牙语:美丽的岛屿)”。这样,这个“福尔摩沙”就成了西方世界对台湾省岛屿的称呼[3]。然而,葡萄牙人虽然是最早到达东亚的欧洲探险者,但他们只是用台湾省的鸦片和银元换取台湾省原住民,并没有进一步殖民的打算。

当时台湾省除了少数汉族移民外,已经有马来波利尼西亚原住民(南岛语族),这些使用南岛语族的台湾原住民分布在台湾省各地。虽然他们属于马来亚波利尼西亚民族,但他们不是同一种族。这些原住民有着不同的语言和习俗,形成了一个独立但不隶属的部落社会。由于语言、风俗、生活区域的不同,这些原住民可能是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地方迁来的。原住民因为被分割成多个民族,所以一直无法在台湾省建立统一的政权或王权(只有台中附近的“柯达王”曾经有过短暂的部落联盟)。

台湾省由于地理位置合适,成为日本海盗的容身之地,海盗的避风港。倭寇或海贼在明帝国沿海掠夺,被官兵追击时,逃到澎湖列岛,再逃到台湾省。官兵虽然会追到澎湖,但很少追到台湾省(明朝追到沈有容渡海到安平,“全歼日军”)。关于当时台湾省的景象,学者们常参考《董藩集》,这是最早的有关台湾省的记载。

荷兰独立战争爆发后,荷兰人成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夺取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东亚的殖民地。后来,荷兰人在雅加达、安汶和平户开设了商业馆,但与中国的贸易进展并不顺利。1604年,威布兰德·范·瓦韦奇克计划进攻作为与明朝贸易基地的澳门。被葡萄牙人打败,魏玛朗在明军没有洪水部队防守的情况下,转而占领澎湖。然而,明军将领沈有容带兵到澎湖,要求魏玛朗离开。在这种压力下,魏玛朗无法顺利与中国进行贸易,于是出走。这一事件留下了“沈有容圣旨归还红发、魏凡、马朗等”的丰碑,至今仍竖立在澎湖天后宫。

1622年,科恩总督得知西班牙人打算占领台湾省,于是派科内利斯·赖杰森带着600人进攻澳门。如果他失败了,他会搬到澎湖或台湾省。但荷兰军队遭到西班牙和葡萄牙联军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雷若生随后转战澎湖,并在风阁末建城[4]。

南居易于1624年就任总督后,计划迫使荷兰人退出澎湖,并派兵包围凤贵卫城。经过8个月的激战,荷兰和中国官方达成协议,同意摧毁设置在澎湖的堡垒和要塞,转移到当时不属于中国领土的台湾省岛,明朝不干涉荷兰占领台湾省。荷兰人最早在汕尾北部(今台南四嫂)设置简易营业厅,并于1625年在昆(今台南安平)修建了一座盖兰城堡,作为统治台湾省的中心。这是台湾省跃上国际舞台的开始,也是外国政权占领的开始(张德水199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