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县剧团的历史渊源
周至县戏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中叶张福鳌创办的“张加班”。虽然历史上几经变迁,但至今仍有500多年的历史。明代中期,周至戏曲相当繁荣。最著名的是张福傲,举人,弘治十四年(1501)在山东青州任官。他的狱政清正,因官场黑暗而辞职回老家周至县。
张喜欢作词,擅长旋律,尤其喜爱戏曲。张在文泉(今文泉寺)招纳戏曲人才,农闲时练功,在农场辛勤劳作,深得艺人喜爱,吸引了数百人。设置剧场包厢,组建演出俱乐部——张家办。庙会上的表演深受观众欢迎,很快在关中名声大噪。当时,刚卸任归来的武术家康海与张意气相投。他们作曲、谈戏、写诗、评论演出得失,常常彻夜不眠。
张家办有名的红角王岚清,出身梨园世家。他从小学美术,弹钢琴,唱歌跳舞,什么都懂。他是著名的秦腔表演艺术家。因为王岚清爱上了张福傲,娶了张福傲为妾,从此投身秦腔艺术。
张福傲死后,王岚清伤心欲绝,服毒自杀。为了纪念这两位艺术家,康海专门写了一部秦腔《王岚清传》。(引自武功县志)
康熙年间,张家坂破产,以240两白银卖给眉县某村张家坂,改名华清坂。解放后改为梅县剧团。这个班的人陆续回到了原来的地方。(摘自《周至县志》,第443页。《陕西戏录咸阳城卷》,第345页)。
1952年,从梅县返回的张洁敏等华清班艺人在周至县组建了新的戏班。在民主人士、原太白社主席李绍棠的倡议下,改名为周至县人民剧团。
1958年,周至眉县与大仙县合并后,张家坂延伸出来的两个戏班重新合并,眉县戏班改为周至人民戏班。1953周至新招收青年演员改为周至人民剧院二团。国家有难时,分为周、梅两个集团,虽有区别和组合,但张家办的传统风格在周至梅县第二集团得到了继承。(引自《周志·梅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