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发展的四个时期和特点是什么?

历史学家通常将北京的历史分为四个主要时期和十五个阶段:

1,第一期(50多万年前——公元前222年),是北京古代人类活动到城市起源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北京古代人类活动的阶段,从50多万年前到4000多年前,俗称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从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来看,属于原始社会时期。这一阶段,北京人、新东人、洞顶人、东胡人等北京著名先民在北京活动,留下了一系列文物。

2.夏商时期北京的方国时期,从公元前2000年持续到公元前1000年。当时是青铜时代,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奴隶社会。这时,北京已经出现了一个属于殷商的小国及其都城——蓟和燕。

三、西周春秋时期的燕、姬古城阶段,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475年。这一阶段,北京出现了两个西周分封国——姬和燕。由此,北京成为西周北方的统治中心和诸侯割据的中心。

第四,战国时期的燕都季承阶段,从公元前475年持续到公元前222年。这个阶段,北京是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统治中心。,

2.第二个时期(公元前2265438年+公元0-937年)是封建大一统国家的东北军事中心和交通贸易枢纽向北方地区多民族大都市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秦汉时期的颜地季承阶段,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20年。这一阶段,秦汉(西汉、东汉)政府在北京设置郡(国)、州、县等行政机构,北京成为中原封建王朝的北方军事中心和交通贸易枢纽。

2.魏晋十六国及北朝幽州集成阶段,公元220年至公元581年。这一阶段,北京往往是北方封建割据势力盘踞的中心,也往往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军事前哨。

3.隋初唐幽州阶段,从581持续到755年。这一阶段,隋唐政府大力建设这一地区,使幽州成为统一的中原王朝控制下的北方多民族城市。

4.晚唐五代幽州阶段,755年至937年。这一阶段,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封建王朝失去了对幽州的控制,使之成为藩镇割据的中心。

3.第三期(938-1949)是北京在封建社会中后期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上升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时期。这个时期可以分为七个阶段:

1.辽代南京(又名燕京),938年至1122年。这一阶段,燕京是辽朝的首都,是契丹人和汉人融合、凝聚的中心。

二、北宋燕山府从1123持续到1125。这一阶段的燕山府是北京政府的北疆郡县,但不到三年就又回到了金人手中。

3.晋代中都,时间为1126至1215。这个阶段是金朝的帝都,是中国北半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四、元朝大都会,从1215持续到1368,是元朝的首都,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5.明代的北平和北京,从1318到1644。在这个阶段,北京是明朝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六、清朝都城,时间为1644至1911年。这个阶段的首都是清朝的首都,也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过程中的国家统治中心。

7.民国时期北京和北平是1912到1949。这个阶段,北京是民国首都。

1928年6月后,北平特别市成立,直隶南京“国民政府”。,

4.第四个时期(1949至今),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以上四个时期,十五个阶段,基本涵盖了北京从古至今的历史概貌。第四个时期在本课中没有涉及,因为后面的“当代北京”将被讨论。在前三个时期中,第三个时期是最重要的。原因很明显,因为从辽代开始,北京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和作用远远超过了前两个时期。所以,也是关键的部分。

北京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初次接触甚至给人一种复杂感。但还是有规律可寻。总结起来,北京的历史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总的来说,北京的历史特色是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总体规律分不开的。然而,由于其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它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一)、文化历史悠久,历史很连贯,地位不断上升。因此,北京的历史和文化是丰富的,厚重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前面说过,北京从50多万年前的“北京人”开始,到20万年到65438+万年前的“新穴居人”,再到18000年前的“穴居人”。新石器时代,有东胡人,有上寨遗址,有雪山文化。这些不同文化阶段的连续性反映了北京人类起源、成长和进化的连续过程。进入社会舞台,北京从国方的中心逐渐上升为北京的重镇,最后逐渐成为首都,北方半个中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中心。这种历史特征,时间之长,连贯性之强,连续性之强,在中国其他古都史上是罕见的。

(2)北京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汇融合的地方,尤其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农业文化交汇的地方。这就造成了北京文化的丰富性,北京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蹒跚性。北京位于中国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两大文化区的交界处。各民族长期在这里交融、汇聚,所以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在这里非常突出。这样一来,一方面,这一地区的战争有很多特点,而且大部分是种族战争。另一方面,在战争或和平的日子,也是各民族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时候。当然,在南北文化碰撞的过程中,尤其是辽金以后,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军事实力强大,南下政治目的明确,北京的经济模式相对落后,使得其政治军事地位不断上升,而经济发展往往在短时期内倒退,社会发展也比较复杂。

(3)由于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加上北方民族没有后来的中原政权那么封闭,北京文化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内容丰富,多姿多彩,具有吸收性和开放性。另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文化水平较低,北京文化还有一个突出的短板:中后期趋于表面化。北京整个历史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中后期的广泛性和肤浅性;文化的开放和宽容与政治的绝对主义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特点也与中原的地方古都(如Xi安、洛阳)有很大的不同。

(4)北京中后期政治军事地位的快速上升与其落后的经济发展极不相称。北京从来不是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然而,其不断上升的军事和政治地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需求。这使得它对国民经济的依赖性极强。这种突出的矛盾也使得北京在经济生活、城市建设、交通水利、人口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形成了不同于一般中原古都的特殊需要和布局。比如:

北京与周边城镇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些城镇承担着军事防御、经济供给等不同的任务,于是在北京周边形成了一个“首都圈”,形成了一个与北京互补,* * *存* * *的整体。这一特点在中原其他古都周边并不明显。

城市空间特征是城市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北京发展历史的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城市发展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空间区位优势,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过渡以及政治地位的重要性是北京城市空间的主要特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北京作为多民族政治文化的边缘和门户的区位特征,有助于北京发展成为国际化城市。北京作为首都,与其他首都相比,其空间位置既不在大河流域的平原地区,也不在经济发达地区的适中位置或附近,粮食的供应始终困扰着城市的发展。但北京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多向凝聚力,成为首都的首选位置。同时也要看到,对北京空间格局的认识要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北京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和作用,分析北京的边缘和门户意义以及对北京城市发展的意义。

首先,北京处于中原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点,或者说北京处于汉族文化的边缘,承担着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南下门户的角色。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河流的慷慨包容,是任何民族都无法抗拒的。以及游牧民族的粗鲁和淳朴。也为兼收并蓄的汉文化所欣赏。因此,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在北京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是其他任何城市都没有的。

其次,民族矛盾一直是影响多民族国家的主要矛盾。中国的少数民族虽然很多,但自古以来就有北帝、南蛮、西戎、东夷之称。

再者,中国南北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政治矛盾中心和经济中心之间的矛盾,还反映了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差异。

最后,在当代北京发展成为国际城市的过程中,北京的边缘和门户作用仍然很重要。中国东部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处于世界核心区的边缘,同时又处于中国的核心区。北京作为首都,根据其空间区位优势,仍将走在城市发展的前列。

从空间演化的角度研究区域城镇体系。个人认为,自秦汉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地狱开发强度的提高,频率海地区的社会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因此区域城镇体系的格局呈现出从山前向频率海延伸的过程。区域空间布局的发展必然需要相应的城市交通系统。城市交通系统的形成与城市地域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2005年6月5438+10月正式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了以建设郊区新城为核心内容,以快速轨道交通为先导,实现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协调发展,“构建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思路。

论北京建筑的发展——北京建筑的特点

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都

一万年前,北京最早的70万人生活在北京西南郊区周口店的古龙山洞里。近年来,王府井南口东方广场遗址发掘出# 1万多年前的古人类遗迹,门头沟东湖林村清水河平台发掘出约2万年前的墓葬,证明北京先民此时已从洞穴进入山谷和平原地区。

到目前为止,北京最早的考古发掘现场是平谷碾头村10遗存房屋,距今6000多年。平面呈椭圆形,四周有木柱,有夯土和腐木灰的痕迹,是半地穴式房屋。

北京最早建于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年的燕国。它位于房山刘立河董家林村。现在还保存着古城墙、烈士墓、车马坑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从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200多年来北京一直是北方的军事中心。公元1000年,辽太宗定幽州(今北京)为都城,称南京,又称燕京。金海陵王于1607年迁都燕京,改称中都。金中都南城墙下水关遗址位于右安门西玉林社区,现建成为辽金城墙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朝都城基本建成,现在位于北城墙和西城墙北端的土城已建成遗址公园。明清北京建成后,紫禁城作为故宫博物院一直保留下来。

北京从辽朝建都到燕京已有数千年,从金朝建都到帝都也有多年。丰富的建筑遗产和显著的技术进步北京留下了珍贵的文物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这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罕见的。北京现存的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有:长城、明清故宫、北京猿人遗址、天坛、颐和园和明清皇家陵寝。北京的古建筑主要是木结构。保存最早的是大保台西汉墓地下墓,地上第一座建筑是西晋时修建的潭柘寺。结构多为提梁式,昆明湖西北码头跨度(。重要建筑的屋檐采用斗拱,兼具结构和装饰功能。北京古代砖石结构主要用于地下墓葬(如明十三陵)、塔(如辽天宁寺塔)、城墙、古崖居窑洞和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如御史台、钟楼、斋宫)。

北京近代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砖(石)墙、柱、木架、木地板、木楼梯承重,外墙用地砖、雕花砖、拱形砖焊接而成。例如,董娇敏敏巷的使馆建筑群、北大红楼和清华学堂,这些都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钢筋混凝土技术世纪初传入北京,形成砖混结构,内部框架;其代表是未名湖的燕园楼,清华大学的早期建筑,北京饭店中楼。

2000年以来,北京当代建筑发展迅速。学习苏联东欧的建筑科学技术,走上了建筑工业化的道路,为国庆十周年完成十大建筑和一大批工业与民用建筑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有些领域接近当时国际水平;十年的动乱扩大了这一差距。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充分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完成了大型住宅、教育、文化和卫生建筑、旅游饭店、办公和商业服务建筑以及亚运会场馆的建设。近年来,建筑向高大、深邃、多功能、综合的方向发展;

四合院是北京古代四合院的代表,采用传统的木构架和双坡瓦屋顶,典型

布局是在南北主轴线上建坐北朝南的主楼,东西厢房和与主楼相对的南楼(倒座)在前,与房屋的后墙和院墙围成一个封闭的房屋。较大的住宅沿主轴排列为“一前两厢”,进入庭院的次数较多;较大的房子有几个带花园的平行庭院。现存的传统四合院大多建于清代。

北京典型四合院和胡同示意图。

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东四柳条崇礼居,建于清光绪年间。四合院建筑群有三条中轴线,分为三条道路和三个庭院,北面有花园。西城区郭沫若故居、东城区付雪胡同等一批具有保存价值的四合院分别被列为全国和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景山东街和什刹海沿岸拆除了旧房子,建造了一些新的四合院。布局和外观基本保持不变,但功能有所提升,材料设备有所更新。20世纪初,北京建了一批!多层砖木结构西式住宅。比如位于东单东北的三交协和医学院南院北院小区,是地下室,地上是单元住宅,屋顶有通风窗;清华校园的赵兰大院和其他联排别墅一样,每户都有自己的院子。

当然,在北京也可以看到高楼大厦。这也是当代建筑的一个显著标志。

2008年奥运会鸟巢的这个建筑,可谓让国人骄傲,外国人赞叹。这也代表了中国与时俱进的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