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村中的潮汕村——血缘聚落
第一,明朝以后,潮汕农村相对稳定;
二是南迁移民有宗族认同感,到了某个迁徙地,习惯于亲近同一个宗族;
三是将人口少的姓氏改为人口多的姓氏,希望得到庇护;
第四,潮汕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易于生存,人口发展迅速。
这样一来,一个对,一个错,就导致了潮汕地区,尤其是平原地区广大农村的生活模式。很多都不是小村子,而是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的大村子,而且在这个大村子里几千人同姓同居是很普遍的现象。所以在潮汕地区,人们提到某个地区,就会举一些如上所述的例子:往往在地名上加上姓氏,如汕头的关、沙、月浦社、外砂斜等;潮州人刘、刘、郭、薛龙学;普宁的红阳坊、国龙庄;惠来的周天煌;澄海的殷和巴头王;朝阳的上堡掌、金铺正;饶平的高;揭阳的杨启阳、景孙刚;揭西的洪江后、前坑林等不胜枚举。有意思的是,在一个姓氏占优势的大国,并没有出现针对生活在村里的弱势群体的欺凌现象。不仅如此,住在村里或者有一两个家庭有三个以上户外姓氏的人都受到照顾。比如澄海龙城的张家,一万多人口,长期和一两家姓杨的住在一起。在他们的祠堂里,既供奉着张的入潮祖先,也供奉着杨的祖先神。相传这是吉祥和谐的意思(按照潮汕谐音张杨的说法,是“证明”,因为潮汕方言里有句话叫“证明”,意思是有办法,有路子,成功;另一方面,“无证明”也不好。所以不知是什么时候、什么人建议凡是住在张姓人家的村子里的人,都要买一两家杨姓人家来住,好好待他们,以求得一个“善良(杨)张”的吉兆。深入分析,体现了中国人“不欺弱者”的传统美德和古代求和谐的哲学理念。
我们说潮汕地区的所有姓氏都把传统的群居观念推向了极致,即在潮汕地区,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在村落群居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发展,形成了一个集群式的居住区,确实值得一读。我们中国人一路南下,过黄河,过长江,进江西,进福建,再进广东。一路上,有的分散,有的集体顺利到达,到达目的地后,又设法团聚。集体高高兴兴的到了,散了,各自创业。一切都显得那么有序。相对聚散是潮汕姓氏的基本布局。只要你手边有一页潮汕姓氏地图集,你就可以发现,那一带的村落大部分是黄姓人居住的地方,而这一带就是林姓人的居住区...但它们不是拥挤在一起,而是像象棋一样分散...这一切都是长期的,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形成的。世界上恐怕也只有中华民族才能做到这种精神和凝聚力。这种现象不能说只存在于潮汕地区,而是因为潮汕地区人口密度相当高,在1987年达到了884人/平方公里,是全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所以全国其他几个村都是同姓,加起来也就几百人一千人,超过一万人的更是极为罕见。在潮汕地区,尤其是潮汕平原地区,万人村并没有成为新闻。比如面积不大的澄海,万人以上的自然村有23个(其中万人准村6个),稍大一点的潮阳、普宁,万人准村81个(其中万人准村11个),万人准村60个(其中万人准村9个),潮中2万人准村普宁2万人的乡镇多达9个。由于一个村庄人口过多,不得不分成两个、三个甚至更多。比如汕头的官埭乡,本来就是一个姬姓大乡镇。解放后,分为龙翔、新津和朱赤三个街镇。潮州林溪镇溪口村原来是个自然村,所有自然村的人口都姓刘。由于人口多,村大,现已划分为从溪口到溪口的8个行政村,人口2万多人。这并不奇怪。更让人惊讶的是,汕头龙湖区龙翔街几乎是“姬姓镇”,整个街镇的姬姓人口占80%以上。因此,汕头龙湖区是潮汕季氏最大的聚集地。历史上,全区共有姬姓老祠堂21座,占潮汕姬姓祠堂的近三分之二,不包括近年来夫子堂改建为新祠堂。汕头潮阳区金浦街道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郑镇”,其中有5个行政区,1万余人,多个行政区或居委会(实际是自然村),郑姓从67000人到35000人不等。沙龙镇还有三个自然村,10多人,不到5000人。难怪朝阳郑氏家族取代林,位列朝阳第二。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澄海有个新安镇。1985年普查的时候全镇总人口6万多,但是姓陈的却将近5万!原因是全镇21个自然村中,有13个自然村有陈姓人聚居,俗称“金沙13乡陈”,其他村也有不少陈姓人与他姓人聚居。在饶平的三饶地区,有30多个黄种人聚居的村落,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崇山峻岭和山海之间,形成了黄种人聚居的区域。虽然各村数量不一,但这种组团式居住区的总面积是潮汕地区第一,其总人数超过654.38+万。揭阳素有“半林县”之称,可见揭阳林姓人口众多,1984年统计近16万,占全县总人口的12%。在揭阳这个“卧鲤形”地区,不仅有很多林姓聚居的村落,还有数十个村落建立了自己的家乡,繁衍生息。旧揭阳县还有万人以上的聚居地,有帝都镇邹塘十八乡的郑、炮台镇桃山十八附近的谢、南潮新寨清溪的吴、石牌坡林浦仔的蔡、村的杨、的林、瞿溪龙沙十八乡的吴、云路老陶的谢等。
不知道这种文化现象在全国能不能称之为“绝无仅有”?至少是极其罕见的。有几十个村,几十个村,几万人,几十万人,成群结队地生活在某个区域。其形成的原因有重男轻女的,有经济的,也和潮汕地区人口密度大有关。应该承认,这种一村一姓群居,世代在斯里兰卡土生土长,在斯里兰卡唱歌也在斯里兰卡哭的现象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后面会分析。在潮汕村,一些不足万人的中小村落,名气比一些万人但缺乏亮点的大聚居点还要大。这些小村庄很有名气,基本上和一些超级乡镇一样有以下特点:
第一,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源地或者这种文化遗产的发展!如普宁的仙寮村,因为歌舞出众;又如创办潮剧“中正顺”剧团的澄海凤娇村、揭阳龙沙古村,也以其独特的民俗为特色,如澄海官山村的“赛达猪”、普宁石桥头独特而盛大的元宵夜游神(即“应师傅”)、澄海土城正月十九的“斗鸡”等。
二是过去曾经辉煌过,有遗迹保留,如潮州潮阳岗、澄海千美村、潮州龙湖寨、洪阳德安里、揭西前坑村、潮州香浦村、饶平道云楼等。;
第三,这里发生了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所以故事登上各大媒体时,村名也被带了进来,比如普宁南坡城:祥兴年(1278),宋帝民战败南逃时,这里建了一座“南方新城”,叫“程楠”。后来因宋帝卧榻“下沉”而改名为“南坡市”(当然,此地的名气也与许多名人的产生有很大关系:从这里出发,如原广电部秘书长麦孔、原外交部部长助理孔泉等,又如清初郑成功屠杀澄海鸥汀村,龙湖“牛田洋”以狠毒无情的中提琴台风1969而闻名。
第四,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如普宁麻扎宫村(又名麻扎村),这个村的名人如中国第一份新闻杂志的创办人黄;世界表王、泰国首富黄子明;华商罗志清;法国潮州会馆首任会长,现任法国潮州会馆名誉会长,潮人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中国暨南大学海外联谊会顾问,华人亿万富翁黄庆田等。又如许娣汕头,近代涌现出抗英英雄徐祥光、辛亥革命创始人许崇智、学术政治名人徐孟邦、革命先驱徐卓、农民领袖徐怀仁、鲁迅先生夫人徐光平、著名教育家、中山大学前校长等名人。
5.得天独厚,风景迷人,如饶平清澜村的冰臼景观、饶平万山红(绿岛旅游山庄)、南澳深澳渔村(海山渔村)、仙城沈曦乡京溪园的醋坑村...
6.作为战略要地,最重要的是宣传有“潮汕屏障,闽粤咽喉”之称的南澳岛。曾属闽粤共管,岛内“四澳”——傲云、神锁、龙澳、青奥各有发展和战略特点。此外还有守卫榕江要道的朝阳石井,以及作为三大南山红色根据地指挥中心的普宁西坑。
7.经济繁荣稳定,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生活小康,如潮南下山村、陈店草尾村、谷饶上堡村、占陇陈展村、红阳祁刚村、辽源泥沟村、杜菁石家村等另外,饶平新丰奎坑乡虽然经济一般,但社会稳定和谐,村里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基础设施都来自。人民安居乐业,互惠互利,自强不息!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八、土特产,来自大自然,如潮州后龙红红薯、潮州凤凰单丛、普宁梅林的梅子、揭西胡风的橄榄、揭阳邹塘的青梨、潮州张琳的凌琳、潮阳内枝乌苏杨梅等来自潮汕人的“精品”,如潮汕特产的普宁广南村的豆干、潮州安埠李文。先民们根据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条件,选择厂址创建村落,定居下来。形成一个聚居地,命名村庄。这些村名是历史化石,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文化信息和兴亡史,其中不乏生动有趣的故事。请点击超链接:潮汕村趣谈。
以下主要总结潮汕地区地名的成因(当然还有其他原因)
(一)摒弃庸俗,遵循高雅的地名
所谓“弃俗而从雅”,这样的地名随处可见,比如潮安县的“夏薇”村,就写着“华丽”。“华美”这个词在潮汕很典型。几乎所有口语地名都叫“Xiax”或“Xxia”,潮汕很多地方都写成“华×”或“X华”。“尾”除了“华丽”之外还写成“美”,澄海市下埠村写成“华府村”,下角曾写成“华娇”,下埠写成“华埠”,埔尾写成“埔美”,戴维写成“美黛”“美黛”。
澄城西南有一座“陵亭”,原名“丁玲”。城东有“山甲”村,或“山坑”,但写成“仙居村”。
南澳有一种“夏飞鱼”,原名“夏尉喻”,因该岛形似虾尾而得名。后来,谐音被用作“费霞”。朝霞晚霞,飞翔是多么优雅!
(2)人名和事件名
以人物或事件命名的地名,这里指的是那些有可靠材料证明,与某些人物和历史事件有关的地名,与下面要讨论的第三种历史传说地名有明显区别。
澄海莲上镇南汇村,现属莲上镇,原有北里、朱蓓两个村。1943年合并,以北李始祖南山公的“南”和北朱始祖徽州国公的“徽”为“南徽”。建阳村的村民大多姓陈,以前都叫“陈厝”。1938年,以其祖先建阳公的名字,改称“建阳”。南澳龙岙乡有“红山十六村”。解放初期,东山大队在红山仔建农场,组织16名女青年在此宿营,称为“红山十六姑娘”,以下简称“红山十六姑娘”。
(3)历史和传说中的地名
历史传说地名是指那些与历史传说有关,但没有历史记载证明的地方。这些地名的命名出处不一定可靠,但一般都有地方志或传说的口口相传,我们就当一类来考吧。
澄海夏莲镇有一个“怀泽村”。相传,王兴生活在宋代,原名“王上”。村里每个人都有一个“国王?传说手植淮于朝廷,其后裔为贵族”,故取“淮庭承泽”之意,在1938将“王上”改为“淮泽”。
(4)地方产品名称
所谓土特产地名,就是以当地的物产(如矿产、动植物)而闻名。
汕头市潮南区雷凌镇有一个茶园村,建于明泰昌元年(1620),周围都是油茶树,故称“茶园村”。
(五)标志性建筑名称
所谓的标志性建筑,就是当地的知名建筑,很多地名都是从这些建筑中产生的。最典型的是汕头的“马屿”,因岛上有“马宫”(即天后娘娘庙)而得名。此外,如:
再如普宁市石桥头,因明末村东端有一座石桥,故改名为石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