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交通速度——紧急求助!!!

发现的各种说法有些差异,但还不错。我把有用的列举如下:

一、行走和骑行速度:

1,三国最著名的急行军——老曹追刘备,五千精骑日夜兼程三百里,行军途中重创刘备军队。

华阳之战,白起率部8天行军800里,平均每天65,438+000里。

汉武帝即位第二年,霍去病骑万出陇西。“第六日,过雁栖山一千余里,关短兵,取皋兰而下,杀兰王,斩鲁王,受锐凶之人。他一身甲胄丑陋,带了恶太子、丞相、太师,走了第一步八九六,关宰拜神。”这一仗,霍去病六天打了一千多里,日均行程应该是160多里。

顺昌之战,洪雁宗弼率领金军在不到7天的时间里,疾驰1200余里,平均每天170-180里。这时候,金军剩下的攻城器械、枪支弹药,都是轻装上阵。

2.步兵估计要20-30天,而骑兵大概要60-80华里。

考虑到在普通行军中,一昼夜应该包括睡眠时间、吃饭时间、休息时间等。,那么24小时内有效行走时间大概最多8小时左右;而且需要带着盔甲行走,保持队形,速度打了折扣。每小时走4-5英里(就像你从上海杨树浦港桥走到虹口港桥的距离)是正常的,也就是每小时8-10英里。所以,在一个普通的昼夜里行军30-40里并不慢。

3.在《孙子兵法》一文中,对高速行军所带来的危险有明确的表述:“故趋之若鹜,昼夜不在任何地方,必双道百里争利。然后你就擒三将,强者为第一,累者为第十一;五十里争利,则为将军,法半成;三十里争利,则三分之二。”

4.韩里约等于今天的0.7里。

唐朝以后,李大约是今天的0.9里。

二、信息传递方式:

1.唐代对驿站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毅的快马一天走6个岗,也就是180里,然后要走300个阿利日,最快要求500个阿利日。步行人员每天行进50英里;逆水行舟,河四十里,河五十里,其他六十里;好的时候规定100到150英里。

2.到了宋代,一切公文、书信都称为“投递”,出现了“急件投递店”。有一个铜铃匆匆地系在骑马哨的项圈上。在路上跑,白天打铃,晚上生火,被撞死的人不负责。为马购物,为人购物,风雨无阻,不分昼夜。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带着12枚金牌从前线强行召回临安。这种金牌是快递送的金盘,表示急。

3.飞鸽传书,就是用信鸽,把信绑在信鸽腿上,然后放飞,信鸽就会回到原来的地方,用从哪里带来的信鸽写信。

4.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虽然速度更快,但只能起到报警的作用,难以满足掌握敌情和指挥作战的需要。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的需要,从商朝的“莱古”到周朝,逐渐形成了较为严密的传递政府公文的邮政系统,并与烽火台相辅相成,相互配合。

5.到了明代,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由于海上交通日益发达,有了本部和七下西洋,还开通了海上邮政。清初官方驿站1600余座,驿卒7万余人,驿马4万余匹,归兵部掌管。19世纪中叶以后,邮局的经费多由官员贪污填补,邮局行政被废弃。到了清末,现代邮政逐渐兴起,驿站的作用逐渐消失。所以在1913,1,北洋政府宣布取消所有驿站。

6.民间传播组织的形成始于唐代。当时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业和贸易的需要。首先,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有一条为民间商人服务的“驿驴”。

虽然是盗版,但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