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博物馆发展史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成都居住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带着家人从陇右来到蜀地,建了一间小屋居住,史称“成都草堂”。杜甫在这里生活了近四年,至今写了240多首诗。草堂故居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五代时,诗人韦庄发现草堂旧址,重修保存。先后在宋、元、明、清进行了修缮和扩建,演变为建筑古朴典雅、园林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杜甫草堂博物馆成立,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最具特色、知名度最高的。
杜甫草堂从开发之初就被命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说明大家都在努力更好地保存历史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足迹。杜甫草堂博物馆主要景点有:草堂画廊、诗史馆、工部庙、杜甫诗画、草堂庙、浣花寺等。
成都杜甫草堂现在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被毁。五代以前的蜀中,诗人韦庄发现了茅草屋的原址,重建了茅草屋。它在宋代重建,杜甫像被画在墙上,它成为了一个圣地。此后,该草堂屡遭复兴和废弃,最大的两次重修分别在明朝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基本奠定了今天草堂的规模和布局。1952年,杜甫草堂全面整修,正式对外开放。杜甫纪念馆成立于1955年,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