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海外客家系列14:葛塘,一个隐居的客家村落
最兴盛的时候,蚌塘只有一百来户村民,家家养猪养鸡种水稻种果树。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农村生活的艰苦和交通的不便,村民们搬到了城市地区或漂洋过海到欧洲谋生。最后一个村民搬离1976后移居英国,村子停水停电40多年。和邻近的梅子林、鹿井村一样,克拉塘村的村民也只是回来祭拜威明、崇阳一带的山。
前不久,笔者在村长范恒友、梅子林村长曾玉安的陪同下,带着香港孙子兵法国际研究中心、香港中小企业经贸促进会的老朋友们,对客家村落进行了一次导览。在路上还可以看到官方的路牌“克拉塘”,但也有村民表示,这个地方应该叫“橘塘”,因为这个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客家村落以种植橘子而闻名。“主要是种橘子,25、26岁每年都有卖,而且家家都有果园。”除了橘子,还有木瓜、沙田柚、甜石榴、杨桃、黄皮等客家山区常见的水果。
十多年前,村民范云发决心回到自己的村庄。他和他的妻子用独轮车从海边的荔枝窝码头推着100多公斤的水泥袋上山,逐点恢复旧村。因此,67岁的发哥,土生土长在铿锵塘,被誉为港版“愚公”。
葛塘是客家村落,村民都姓范,据说是名臣范仲淹的后代。作者问发哥祖上是大陆哪里人,发哥说“我只记得爷爷方言是宝安县南头人”,族谱不见了,无法考证。
由于地处森林深处,上学不容易。发哥和同村大多数孩子一样,只上了小学六年级。他通常步行40分钟到荔枝窝的学校,有些学生坐“过街天桥”往返沙头角,或翻山越岭到粉岭和沙田的学校。
十五岁时,发哥不再上学,开始在城市谋生。先是在一家原子粒厂当工人,后是做洋服和面包师,后漂洋过海到荷兰做厨房工人。
回村半个多世纪后,发哥发现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家乡一片废墟,倒塌的屋顶墙壁上爬满了常春藤杂草。他和妻子决心重现这个村庄的旧貌。"首先,清理堵塞物,然后调节水管,然后才能用水."他从荔枝窝码头搬水泥上山,在原地修复祖屋。”四辆木车被推了上来。一袋红泥有多重?”差额不超过一百英镑。“我哥嫂有一次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只搬了16包水泥。然而,建造一栋房子至少需要100包水泥,祖屋的修缮和造型也花了3年时间。
田园生活看似写意,但流浪牛和野猪晚上闯进菜园吃掉所有的蔬果,砍柴时遇到大蟒蛇,都是正常的。发哥说:“到目前为止,大蟒蛇已经吃了我四只猫了。”
近十年来,客家废弃村落吸引了来自政府、学术界和民间团体参与保护和复兴项目。文蛤塘和荔枝窝有很多原生植物可以利用。一些组织将洛神花和姜黄加入鲜花制成独特味道的雪片,将生姜晒干,蒸馏后浸泡在油中制成可以保持水分的护肤品,将当地种植的水果加入茶叶中制成广受欢迎的饮料“康普茶”。
香港大学的振兴团队开展了“可持续农村地区”项目,在荔枝窝种植了700棵咖啡树。香港大学公民社会与管治研究中心高级项目经理齐晓丽透露,香港经常被指责天气太热,地势太低,不适合种植咖啡。但事实上,香港处于咖啡生产带,产品的质量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种植、收获处理、烘焙和冲泡方法。荔枝窝水源无污染,景观可直接利用。虫害不严重,种植过程相对容易。下一阶段,计划通过收集咖啡渣种植食用菌。
徜徉在蚌池,可以看到黄牛、果子狸、彩蝶的壁画。很多艺术家的作品吸引了很多游客“打卡”。
作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