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村庄的历史有多长?
你说的“唐朝村”应该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杜东乡的一个偏僻山寨——唐朝侗族村(包括唐朝村和廖智村),位于桂黔两省交界处的高山上,海拔960多米,以边、偏、高、穷著称。自古以来,它还以完整而古老的侗族文化和繁荣的侗族文学艺术而闻名于贵州和广西。它是黎平东南部几千个侗族家族的祖居地和文化源头,是侗族村寨迁徙历史上的一条重要古道,距黔东南入口水口镇25公里。唐代侗寨位于横断山区,苗河在此中断。分为唐村和廖智村两个村,包括唐大寨、廖智村、桂滚村、桂溪村和白亮村,共有1.300户侗族和苗族家庭5000余人。2500多人的西南地区只有700个唐大寨。由于地处三省交界处,山峦起伏,黔桂边境的唐侍女和鲁苏坡关隘难守而难攻,成为侗族先民迁徙过程中的军事重地。唐代东村一直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村,史书记载“唐代千户”。纵观历史,由于战争、自然灾害和村庄火灾,唐代的侗族村落一直在不断迁移。清末民初至解放后的十年间,以及文革期间,唐朝有不少人到黔东南的钟超区、永从区、洪州区等地乞讨为生,其中也有一些人是游民。一个原因是当地和唐朝有很多血缘和渊源。结果后来很多人都在当地定居了。许多年后,人们经常走亲戚,寻找他们的祖先。清明时节来唐朝给祖坟上香。关于唐代侗寨的建立,有学者认为,侗族、苗族先民在广西三江侗族地区最初开发苗河时,先占了沿河的土地,侗族持右,苗族持左。直到今天,在孟寨地区,侗族先占并在江油建立了孟寨,苗族后来也到了江左,建立了寨敖。侗族人继续北上,先发制人占领了今天的清唐山,建立了唐朝,切断了苗族人北上的道路,建立了唐朝政权,与苗疆下游的苗族人建立的乐瞳政权对立。唐代的侗寨由此而来。经过两族人民的交流,渐渐地,唐代的侗寨也融入了苗族,成为一个民族杂居的大村落。至于先民何时开发苗疆,相关学者考证大约是1000年前。例如,经核实,左龙斋成立于1468。还有一种传说,唐朝的侗寨在古代刚建立的时候,是侗族和苗族人对半对峙的草堂。今天的侗族在溪北,苗族在溪南。这与上面所说的“抢占现在的清唐山,建立唐朝的村落,切断苗人北上的道路,建立唐朝的政权”是一脉相承的。起初,南方的苗族在清朝时并不居住在现在的村址,而是在清朝时的五岑(唐代横岭林场),人们称之为“高山苗”,侗语为miiul gaosjenc。起初,唐朝的吴淼家族只敢在青唐山的山梁上建一个村庄,名字就不再出名了。经过十几代,大约250年,吴淼家族从清塘山的山脊迁到了今天唐朝的桂宝山和宝泉一带。历经五代,约130年,后迁至今天的唐朝村,建村至今约100年。吴淼有大约480年的历史。由此,我猜。吴淼生于公元1500年左右(即明朝末年)。同时,大概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苗族的龙氏家族来到了唐朝。唐代龙氏仍自称“江西人”,具体历史地位已无法考证。龙氏家族说,家族从江西迁徙,经过融水枫树寨(今语称xaih meix rxaol,侗标准语称xaih meixyaop),最后来到唐朝。据说枫树寨还有1000多亩良田,是唐代龙氏家族的。但自从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当地的土地资源就分配给了其他人。(据笔者再次考证,在朱慧珍教授等人的专著《广西苗》中,沐风村确实是一个苗寨,是融水苗族人口最多的纯苗寨。但书中提到沐风村的苗族都是湖南人,而不是江西人)。唐代侗寨吴、杨为两大侗姓,总人口近3000人,占近六成。吴是唐代侗族村寨中的一个族群,据信是明末从江西吉安迁到太和府的。这与和龙迁唐的历史时间相近,都在明末。最早来到这里的应该是唐代的侗族杨。因为这个姓在村里的地位比较高,所以自从侗族封建阶级出现以后,杨就成了唐朝当地的地主,杨是零用现金的头头,主持现金场,掌管这一带。侗族文化的繁荣基本上来源于这个姓氏。比如,侗戏最早出现在唐朝,第一位侗戏大师是杨逢源。唐代的杨家是从杨家分化出来的一个家族。今天,有超过100个家庭。唐朝的夏、张等苗姓,清代应该都来过这里。唐原为汉族,元代为苗族,成为苗族的一部分。清末民初迁居唐朝。民国时期,唐村被定为“唐知识之乡”。当时分为唐村、蝉村、善拜村、桂溪村五个村。蝉村俗称“大寨”,名为唐村。当时蝉与善拜合为蝉村(此时文字记载为“知”,大寨人口约2000人,全村人口约4000人。1972年,按照政府的行政编制,将唐朝的村落(即唐朝的乡,唐朝所有村落4000人)划分为两个村落,即归滚村、归溪村和白亮村,为便于行政管理,也将其列为唐朝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