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冥想(11)突破性的想法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从张的语录中了解到冥想的关键是保持头脑静止。然而,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保持不动呢?是不是什么都不想就什么都不想了?你像个傻瓜一样一无所知吗?那么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种最常用的方法——交谈——来解决冥想中“想什么”的问题。

那么在正式介绍对话头之前有三点需要简单说明:一、思路的重要性(包括实践中的思路)。第二,对话的负责人和禅师大慧高宗。第三,虚云是个老和尚。这些都是一个桥梁,让我们可以把“会说话的脑袋”和“可疑的感觉”等相关内容联系起来。

上一篇我们提到佛说“众生皆有如来之智德,但因痴离而不能证。”其实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被深深震撼了。我没听过,没听过,马上就疑惑了,“什么是妄想?”“妄想是一种观念吗?”“这个想法有那么重要吗?”

诚然,活了这么多年,脑子里从来没有关注过自己的想法。或者随波逐流,遵从外在的价值体系,被外在的东西所转动。我其实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是我觉得大家都在做,我也要做。或者看起来是积极的状态,设立一些小目标,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日复一日,我会努力,但更多时候还是迷茫。偶尔从睡梦中醒来,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不知道自己是谁。一时的恍惚让人陷入恐慌。慢慢的,你还是会觉得时间静止了,世界安静了,宇宙深邃了,孤独了,不可预知了。

只有在这种寂静中,在你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的时候,你才能深刻体会这种没有“意识”的寂静,以及夹杂在其中的恐惧。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意识到,人还是有“生死”的。

写了这么多文章,第一次出现了“生死”这个词。它在这个时候出现,放在思想的地方再合适不过了。归根结底,佛教虽然引导人们行善,但它的意义还是帮助我们从自欺所编织的虚幻世界中清醒过来。虚幻,可命名为三界因果轮回中的六大司,清醒即涅槃。你可能认为这里有更多的宗教含义,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轮回是无处不在的,那时候死于轮回就不是问题了。那时候已经晚了,就像你要考试,已经去了考场。读书还有用吗?安慰自己。算了吧,考试就是考验平时的功夫。涅槃寂静也是如此。我们总是在考验中,总是面临着轮回或者涅槃的选择。

“生与死”一直伴随着我们,“生与死”就在我的脑海里。怎么知道「生死轮回」?仅仅是一个宗教概念吗?你对周围的世界和自己存在的轮回是否敏感?举几个常见的例子:地球是圆的…时间是圆的,一天是24小时循环,一周是7天循环…历史的涨跌是圆的,是周期性循环…股票的k线是圆的,只在三种状态下循环…植物的生命是圆的,花开花落是循环的…你可能会说这些都太常见了,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当你看到美丽的花朵“花开花落”时,你是否也会把我们与人类和这个圈子的关系联系起来?

再看看我们自己,你有没有注意到并把自己的烦恼类型分类?如果你仔细留意,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事物的认知都有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非常在意的“点”,所以经常会掉进同一个坑里。比如你面前有两种水果,香蕉和榴莲。如果你爱吃香蕉,一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香蕉。可以说,僵化的思维模式会导致认知的不断重复和循环,这就是轮回。曾几何时,很多悟道的禅师都是活灵活现,油嘴滑舌,没有定式。他们脑子里没有“绝对”二字,也很少纠结“对”与“错”。他们在热闹的生活中一直保持着生机,不管怎么样,于是就发生了他们把“木佛”当柴烧,逛妓院喝酒吃肉(不要学哈!

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不同,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很多人喜欢分优劣,但“优”和“劣”本质上没有区别,因为只要你是刚性的,那就是循环轮回。

又有人会疑惑,我的心态怎么了?不行吗?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不是的。我们来做点小推理:一个陷入思维怪圈的人用网络用语说“你可能会错过整个世界”。大师们讲了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因为视线的限制,人们说自己的大象,有的把自己的细尾巴说成大象,有的把自己的胖身体说成大象。刻板印象是盲人摸象。没有全面的看待事物,就不会有全局,也不会有成熟的智慧。仅仅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导致自己的立场,又因为缺乏综合的智慧,无法理解别人,进而会滋生强烈的坚持。这种坚持是斗争和对立的原因,是烦恼的原因,是自我约束的原因。

另外,除了僵化的思维带来的轮回之外,散乱、晕眩的思绪也会带来轮回。对此我能说什么呢?先看看海里的浪。一阵风吹来,海浪在海里起起落落,但不管怎么起起落落,最终还是会回到海里。所以浪中虽有浪,其实都是虚幻的。绝不增加一分,绝不减少一分。我们平日的想法呢?总是大起大落吗?是最终溶解在看不见的“海”里吗?这种虚假的想法总是在不受控制的起伏中,要么杂乱无章,要么混乱不堪,而没有管理的想法一直在重复着虚假的“生与死”,重复着散与晕,这就是轮回。头部的模糊会带来虚假的情绪重复,更进一步,会形成“模糊”的思维定势。所以这个观念的生灭就是轮回的时间,轮回的时间就是“生死”的因缘!不要大意!我们现代人崇尚管理,管理这个,管理那个,身体管理,甚至皮肤管理,但这个一直跟随我们最重要的理念,与“生死”问题相关的理念,不是讽刺地被忽视了吗?

我们稍微分析一下:佛教的创世观不是盘古的创世,也不是亚当夏娃的吃苹果,而是“一念之差无所知”导致六世轮回。一切的关键都在于这个想法。“三界唯心,法界唯识。”你觉得重要吗?无知导致妄想,而我们普通人有了妄想却不自知,在妄想的世界里,划分各种对与错,善与恶,好与坏,搞二元对立。即使搞对抗,我们也按照自己的立场划分了很多小团体,帮派,朋党,所以我们的世界越来越乱,每个人都会在这个无知妄想的世界里打转,一会哭一会笑。

这段话的最后提到了“升世而成空。”虚空相同,世界不同。他们之间没有区别。“它是在告诉我们‘息是菩提’,就是告诉我们要管好自己的思想,停止思考,不要搞二元对立。只要你能让你的“疯狂之心”得到休息,你的心就会浮现。

曾经听大师们说过,人一个晚上有13亿个想法,平均一秒钟有2万个想法(具体数字我忘了,但我懂精神)。真的很吓人。我们能探测到多少思想?想想一秒钟两万。不整理内存,垃圾太多,卡死了。这些混乱的思想一直处于“生与死”的循环中,我们的生命、精力和智慧都在这种虚假的循环中被消耗和蒙蔽。

如果你能深刻理解思想及其重要性,那么修行的大门就会向你敞开。不然,忙了半天,还是抓不住重点。呼应呐喊最后可能还是稀里糊涂的。如果你明白了这个理念的重要性,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修行无处不在,为什么修行一刻也不能放松。

轮回圈的突破是垂直的突破,不是生死之间平面的延伸。它是三维的,脱离了二元的生死。而这种纵向突破的起点就是思想。俗话说“天下大事,必在细节处做。”无论是修行,改变命运,还是突破轮回,钥匙都在自己身上。所以对现在的生活要敏感。这一秒就过去了,不会再回来了。你要么处在习惯主导的循环中,要么处在突破循环的自性中。就这两个,不会有其他状态。

禅修的本质是经营理念,是一种理念“脱离轮回”的集中训练。仅此而已。事实上,所有的方法和技巧都是这样做的。

有了以上对思想的分析,我们就很容易知道思想在实践中的状态。你为什么不考虑一下?你要当傻子吗?不要!要让充血僵化的心回归虚空,把“轮回”的零散无意识的念头,变成专注、清明、亲密、稳定的专一念头。这时候就是一个清晰的状态,一个稳定的状态。如何理解这种状态?让我们想想镜子。它不分青红皂白地展示了一切,不会因为你长得好看就让你变得更漂亮或更帅。管理思想也是如此。我们是父母,只“见”不区分。它像一面镜子,可以不加区分地真实呈现一切。所以管理思路不要随意划分,会把一滩水搅浑,却看不清事情的真实。

说完了想法的重要性,再来说说管理想法的方法——谈话。这是现在禅宗里最主流的方法。之前我们说禅宗“花开五叶,结果自然。”到现在“五片叶子还剩两片,留个对话。”这种方法是由宋代大师高宗禅师首先提出的。当高宗禅师看到当时人们的根底普遍变差,以前老祖宗那种“几句话就顿悟”的方式已经不适合了,他觉得人们要么喜欢玩“字禅”来炫耀自己的字和词,要么就是喜欢坐以待毙,让自己看起来像枯木一样。禅师说他很苦恼,然后提出了“和头说话”的方法。

所以今天你去寺庙的禅堂,80%的门都挂满了“谁在念佛?”,现在已经用了9012年了,大慧高宗大师大概也没想到吧。因此,只要提到谈话的话题,我们就不能不谈到禅师大慧高宗。我们要感谢高宗大师!当你明白了和别人说话的方法,你会感叹,不愧是创始人,太精辟了,太精妙了。

至此,我们已经讲了禅定的本质(思想管理)、管理思想的目标(思想不动)、管理思想的方法(会说话的头)。修行中的思绪(不散,不晕)。下次我们就引用老和尚许云的语录,看看怎么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