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的《历史要义》书评1000字到2000字。

1920前后,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多篇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唯物史观的文章,从经济视角、历史观、唯物史观在近代史上的价值、研究历史的任务等方面阐述了中国近代思想变化的原因,在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李大钊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但他“研究历史”,造诣很高。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北京大学教授后,在北京大学、朝阳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地讲授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思想史研究等课程。《历史精要》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系统著作。这两个原因奠定了李大钊在20世纪中国史学中的重要地位——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之一。

纵观李大钊的史学著作和相关理论著作,可以看出他的科学史观和历史观,而《历史精要》一书最集中、最系统地反映了他的历史观。

1924年5月,李大钊的《历史要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署名李寿昌。全书共六章,结构严谨,言简意赅,具有理论的深邃与实践的激情相结合的特点。

第一章讨论“什么是历史”。其主要论点如下:1。历史写作所反映的“历史”并不意味着“活的历史”,即客观历史本身;前者“只能说是历史记录”,后者是“活的历史本体论”。2.历史是社会的变迁。“所谓活的历史”就是“进步的、感动的东西”,“每天都在那里翻新”。3.历史是一个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体,即“全人类的一生”。

第二章讨论“什么是历史”。本章主要论点是:1。应该界定“历史”的对象。“为什么?是整个人类的生活,也就是社会的变化,也就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人类生活和作为其产物的文化。”2.历史学应着眼于建立历史理论。只有建立历史的一般理论,即历史理论,才能使“今天的历史”成为历史科学。3.历史科学是可以成立的。作者针对当时流行的“史学缺乏一般科学性质”的论调,指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各有特点,“不能完全视为同一”。“把历史事实结合在一起,把它们的普通形式一个个拿出来,讨论它们的一般性质,说明普遍的道理,看它们能不能?”

第三章讨论“历史的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是:1。历史可以分为“最广义的历史”和“最广义的历史”两个体系,后者包括前者。2.区分历史的叙事部分和理论部分的性质:“广义的历史”包括“叙事历史”和“历史理论”;最广义的历史包括通史、专史和历史哲学。这显示了历史系统的宏大及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讨论史学在科学中的地位。作者从科学史的角度论证了“历史在科学体系中占有相当的地位”,这是历史成为科学的重要基础。

第五章论述史学与相关知识的关系。在作者看来,相关知识有六种:语言学、文学、哲学、心理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教育学、宗教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统计学、人类学、民族学、风土人情、考古学、金石学、古代书法、古代文学书籍、关于自然现象及其应用的各种科学。作者指出,文学、哲学和社会学与历史的关系特别密切。

第六章论述“近代史学研究及其对人生态度的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李大钊提出了精辟的见解,认为:1,历史与生活息息相关,“近代史的学习对人生态度影响很大”。2.现代历史研究可以培养人们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的人生观和“乐观的人生观”。3.重视历史教育的重要作用。李大钊充满激情地写道:“当我们浏览历史,读到英雄们为国家和民族献出生命的地方,我们也能认识到,这些所谓的英雄们与普通人并无不同,只是他们觉得这个社会的要求更加尖锐,想要满足这个社会的要求,于是他们挺身而出,为社会奉献,留下了历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剧和戏剧。我们后世的历史读者对此并没有感到兴奋,自然有一种敬佩之情,造成了‘有为之士也是如果’的情绪,做社会先锋的决心也就油然而生了。”这就是历史教育的重要性。

通读《历史要义》一书,将其放在20世纪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考察,可以得到以下认识:

——《历史要义》是20世纪中国最早的史学理论著作之一。在它之前有曹作喜的《通史论》(1910)和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1922)。曹石的理论,如历史、史学、比较、类属文字、例证、整风等。,主要在于阐述旧义而无新意,与现代学科体系相去甚远。梁的理论侧重于历史研究和历史编纂方法,对历史的一些重大问题关注不够,或者虽有涉及但不深刻。历史精要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史学精要》是第一部在理论上开风气之先的著作,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基石。

《历史概要》出版至今已有四分之三个世纪了。今天,人们会越来越感受到它的理论魅力和启示。李大钊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信仰,尤其值得每一个读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