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是什么意思?

郑板桥(1693-1766),本名郑燮,字可柔,名利安,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画家和作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秀才。他在山东范县、魏县为官,政绩显著。后来在扬州生活,靠卖画为生。他是“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

郑板桥擅长画兰花、竹子、石头、松树、菊花等。,而画兰花和竹子50多年来取得了最杰出的成就。取徐渭、石涛、中共八大之法,自成一法,身材苗条,作风硬朗。书法,用中国的八分混合成草书,自称六书半。书法笔融入绘画中。

主张继承传统,取七,弃三,注重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前不作画,后不设格局,画后不留格局”,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歌真挚有趣,深受人民喜爱。也可以固化打印。他的诗书画,号称天下“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人物生活:

乾隆二十七年(1762),他画了一幅《竹石图》,图中一块巨石巍然屹立,几根细细的竹子几乎将画面打断。右上角空白处题写了一句诗:“七十老人画竹石,石更直,竹更直。但我知道,这支老笔非同一般,它屹立在千里之墙上。桂味,谢。”按下双方的名字。在画框的右下方空白处,放上了“唱吹古扬州”的一面。

郑板桥一生漂泊,不向各种恶势力低头,依然坚如磐石,坚如竹子,高洁如兰花。诗题斜,或大或小,或峰峦之上,以法代之;或竹竿之间,使画连成一体;或者说兰花中,花更繁,叶更茂盛。宋元之首的题画诗,虽非郑燮所创,但作为郑燮之美,实属难得,美在于各种艺术的高度统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郑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