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化学发展史的教育教学价值

随着现代学校化学教育的出现和普及,

化学教学论学科在中国诞生了。时至今日,它已经成为一门拥有众多分支学科的综合性教育学科。在文献研究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分为萌芽、形成、学习、稳定和发展五个部分。

这一时期,对中国化学教学论的学科发展史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化学教学论,历史,内容,教材和文献研究

了解学科发展史不仅可以加深学习者对学科内容体系和教育价值的深刻理解,

还能进一步激发学习者学习这门学科的热情和动力。这是化学教学论领域的共识。中国化学教学论的多种版本

作品还有“化学教学论发展史”的相关内容。纵观近三十年来的化学教学论著作,我们发现:(1)

不同版本著作中关于化学教学理论发展的内容只是陈述史实,缺少或没有对史实的分析和评论;相关史料组织松散,缺乏清晰的逻辑主线;(2)就主要内容而言,

这些年来变化不大,版本越早越详细,版本越新越简单;近年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有关化学教学论发展史的内容不是被删除,就是不写。

无论是“复制”、“粘贴”还是“格式修改”,讨论的内容基本相同甚至完全相同,有关专家也没有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考证和分析,也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有鉴于此,

笔者在对大量文献进行考证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和论述了我国化学教学论在萌芽、形成、学习、稳定、发展五个时期的学科发展史。

1(1865—1931)的发芽期

从中国近代化学教育开始到1932年化学教学论正式开篇的66年,是中国化学教学论的萌芽期。1865,

清政府洋务学堂在上海成立江南制造局,并附设机械学堂,其中开设了中国最早的化学课程,拉开了中国学校化学教育的序幕[1]。

。后来一些新办的学校、省制造局和军校,如史静文同博物馆、天津中西学校等,也相继开设了化学课程,但课程简单、不系统,多为中学水平[2]。

。在1903《癸卯学制》颁布之前,我国虽然对化学教师有一定的需求,但当时的化学教师大多是聘请西方人,很少有中国人是化学教师[3]。

没有培养或培训化学教师的机构或课程。《癸卯学制》颁布后,中国建立了近代第一个学制,结束了沿袭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制度,化学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和重视。

中国自己的大学化学教师也是通过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来补充的[4],但由于学制不全,中国的化学教育一直持续到20世纪。

20世纪90年代末,它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化学教师的培养(培训)和化学教学理论的研究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

概括起来,这一时期我国化学教学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学者以探索化学教学新方法的形式研究化学教学论的重要内容,

比如徐寿在上海格致书院做化学科学演讲时,就已经使用了“课堂教学实验”这种新的化学教学方法[5];

二是个别高校通过举办各种理科教师暑期研讨班,开始尝试在国内开设化学教学论学科,如南京东南大学1923举办的暑期班,1924至1926的暑期班。

清华大学联合中国教育改良学会、中华医学会举办的科学教师暑期研修班【1】。

2形成期(1932 —1948)

我国化学教育学学科的形成时期是从学科在高校正式开设到新中国成立前的1949。1932,北师大(

化学系(北师大前身)当时正式开设“化学教学论”为学科,主要内容为:(1)化学新发展(约25%)。

;(2)化学教学方法和教材的研究(以中学化学教材内容为主,介绍如何讲解,约占50%);(3)化学实验与设备研究(约25%) [1]

。虽然当时没有教材[6],教育部也没有规定这门课是必修课[7]。

然而,《中学化学教材教法》的正式问世对整个化学教学理论的发展仍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不仅反映了化学教学理论在发展化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日益被人们所认识,

也标志着化学教学论学科适应了化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初步形成了[1]。事实上,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化学教学论学科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有所发展。除了一些大学正式开学,

为了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当时的教育部在1935颁布了《中学暑期研习班和研讨班办法》,并在许多地方指定了大学和“教育部门”。

联合举办这种暑期讲习班和研讨会。就化学而言,其授课内容为“化学新进展”、“化学教育与教材研究”、“化学实验设备研究”[1]。

与师范学校开设的《中学化学教材教法》课程内容基本一致。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暑期研讨班其实就是一种非正式的化学教学理论课。另外,1932

1998年创办的中国化学会和1933创办的化学杂志[8],也为这一时期化学教学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用1937

随着年日本大规模侵华战争的爆发,中国社会进入战争时期,国内化学教育开始走向更加艰难崎岖的道路,化学教学理论的发展变得艰难。

没有更实质性的进展。

3学习期间(1949 —1956)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我国第一本自制教材出版前的7年,是我国化学教学论的学习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由于政治和经济原因,中国教育的发展采取了“一边倒”的策略,即在全面否定西方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全面学习前苏联的教育经验。全盘否定西方教学理论,

这意味着从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的教育测验、心理测验和教育统计被视为唯心主义的学术观点,被排除在化学教学论之外。全面学习苏联教育经验,

在高等教育课程方面,主要表现为:“从1952年秋起,教育部规定各大学从第一年起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教师翻译苏联教材,成立教研组。

学习苏联的教学方法”[9]。在学习苏联经验的基础上,中央教育部颁布了1954《中国师范大学化学系临时教学计划》,明确规定了化学教学法课程的设置。1955年初,师专化学系化学教学法实验教学大纲出版。

在师范大学广泛实践[10]。总之,在这一时期,我国化学教学论学科在学习前苏联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首先,

从学科地位来看,这一时期的教育行政部门以政策的形式确定了《化学教学论》的学科地位,促进了《化学教学论》在各师范院校的普及。其次,从学科内容来看,

我国学者在翻译和介绍前苏联教材和讲义的基础上,初步明确了化学教学法学科要研究的基本内容:

化学课的任务、化学教学过程的一般原则、化学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化学教学的组织、化学教学的工作计划、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价、化学课外作业、化学设备、各种内容的教学方法研究和化学总复习[11]

4稳定期(1957 —1977)

从我国第一本自制教材出版到1978改革开放的20年,是我国化学教学论的稳定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苏开始出现分歧。

“一边倒”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在教学中照搬苏联经验造成的很多问题也必须纠正。因此,我国学者开始构建化学教学论的内容体系。

人民教育杂志1957开头四期刊登的介绍刘敬坤先生化学教学经验的文章【12】、【1957】。

199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高师教材《化学教学法讲义》等,

重视教学研究,系统总结中国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加以推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也正是这本书初步构建了我国化学教学论的学科体系。20世纪60年代以后,

师范类大学,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都有自己编写的化学教学法教材和教辅材料。科目体系大部分和以前一样,但科目内容变化很大。除了课堂教学,整个课程还配合大量的实习活动。

包括实验、讲座、讨论、实习、讲座、参观、制作教具等。除“文革”10年外,这一时期的化学教学法课程一直是高师化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科体系基本稳定。

但顾名思义,这门课程更注重“法律”而非“理论”

5发展期(1978至今)

从改革开放到第八次课程改革,今天是我国化学教学理论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师化学教育课程的重建和发展,

我国化学教学论学科也日益活跃和繁荣。到现在已经走出了一个“学教论”的框架。

已成为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化学学习理论、化学课程理论、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学化学教材分析、化学教学技能训练、化学教育研究方法等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群。下面笔者将从学科教材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学科名称变更、学科内容拓展、学科发展外部环境等方面入手。

本文详细论述了这一时期我国化学教学理论的发展。

5.1学科教材建设

学科教材作为学科内容的载体,既是学科发展的物质体现,也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中介和保障。总的来说,

在此期间,我国化学教学论学科教材建设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单一到多样、从主干学科到分支学科、从探索到成熟的创新发展过程。

5.1.1化学教学论教材建设

1980年5月,高等学校理科化学教材编委会扩大会议讨论修改通过了<中学化学教材教法>教学大纲(

对于化学专业)【10】。同年,辽宁省丹东师范学院化学系编辑出版了《化学教学法讲义》。

这是笔者这一时期所学的最早的化学教学论教材。该教材的编辑出版,也拉开了我国“发展期”化学教学论教材建设的序幕。据不完全统计,

在此期间,由国内专家学者编撰的近70本《化学教学论》书籍陆续出版。其中以《中学化学教材教法》命名的教材有9本,由刘志新(

北师大出版社,1983)最早;以“化学教学法”命名或含有“化学教学法”的教材有16种。

化学教材(辽宁省丹东师范学院化学系,1980)最早。以“化学教育学”或“化学教育学”命名的教材有10种。

华中师范大学杨贤昌主编的《化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是最早的。基于“化学教学论”

以“化学教学论”命名或命名的教材有25种(同一编者的不同版本也算一类),王主编的《中学化学教学论》(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年)最早;以《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命名的教材有四本,最早的一本是裴新宁主编的《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在其他名称下,如“

《化学教学系统论》和《中学化学教学概论》四本教材。如果统计仅限于10年,1980-1990发布21,1990-

2000年出版22本,其中1990。

自2000年至今已出版25本(本文关于学科教材的主要信息来源有:原教材、中国国家图书馆目录检索、化学教学论时空发展的硕士论文、原学科教材所附参考文献。

方面)。在上述所有教材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出版、刘志新主编的《化学教学论》是本科培养层次化学教学论学科统一名称后的第一本教材。

也是化学教学论领域公认的基础性工作。本书经过1997修订,于2004年出版第二版、第三版、2009年出版第四版。是该学科自身建设最重要的学术著作。

5.1.2《化学教学论》教材建设

随着化学实验教学与研究的分化和独立,“化学教学论”各分支的教材建设也逐渐发展和繁荣起来。

“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是“化学教学论”

分化最早,发展最完善的一门分支学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出版、王希同主编的《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是其差异化、独立性的标志性教材。从那以后,

这个分支的教材建设越来越红火。据不完全统计,“化学实验教学与研究”学科至今已出版教材26部(2000年以来17)。其中,1986

在年分科之前,《中学化学教学法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是西南师范大学化学系编辑出版的最早的一部教材。因为化学学习理论的其他分支目前在本科阶段还没有完全开设,

大部分属于“新兴学科”,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从整体上看,“化学教学论”其他分支的教材建设相对较慢,数量也不多,亟待研究和开发。其中,化学学习理论3

本(等1996版,毕2004版,等2007版);化学课程论1(何等1996版);化学教育的测量与评价

本(刘志新等人1996版,星火1998版,颜孟刚2004版,2006版);《中学化学教材分析》4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1988),王瞳等(1997),沈在智(1999),季春阳等(2004);化学教学技能训练(李静等1998)

年版、1999版、杨印刷2007版、2008版、张青云等人2009版、2009版);《化学教育研究方法》4册(

蓝觉明,2000;唐力,2003年;严梦刚,2008;苗申华,2009);化学教学设计8册(盛等1998版,

许等1998版,麦1999版,郑长龙200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2002年版,等2003年版,蒋家发2004年版,

王士磊,2008年)。

5.2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

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不仅是一个学科发展程度的标志,也是其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1977,我国研究生教育恢复。1979

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开始招收“化学教材与教学方法”研究生。1983

年,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在硕士培养层次[13]统一学科名称后,在全国首次招收化学教学论专业研究生。

。到目前为止,“化学教学论”学科有44个硕士点[14],5个博士点,是一个庞大的硕士和博士培养体系。全国各大师范院校和部分综合性大学也招收化学教学论硕士生。

培养高层次化学教学理论人才。

5.3主题名称的更改

主题名称是主题内容的外在体现。学科内容的变化必然导致学科名称的变化。随着内容的不断膨胀,

我国化学教学论的学科名称也经历了从硕士到本科,从“中学化学教材教法”的逐渐变化

从“中学化学教学法”到“化学教学论”再到“化学教育学”的转变或尝试

1983期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的博士、硕士授权点学科评估组第二次会议上,北师大顾明远教授建议将学科教学法更名为学科教学论。

以提高其学术要求,从而提高其学术地位。这个建议被采纳了。从此,在研究生培养层面,化学教学法的名称改为化学教学论,但在本科培养层面,

化学教学法这个名字还是用[11]。

1988 11月,

国家教委召开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化学专业化学学科基本要求修订会议。与会的化学教育组专家、学者正在审阅《高师本科化学系化学教学法课程基本要求》(

稿),经过认真讨论,一致同意采用“化学教学论”

这个名称代替了现在仍在使用的“化学教学法”、“中学化学教学法”、“中学化学教材教学法”等学科名称。建议各师范大学开设相应的课程——化学教学论。

同时开设“化学实验教学与研究”课程,替代和加强原课程[12]的实验部分。从此,在本科培养层面,全国所有师范院校!化学教学论8704;

学科名称开始逐渐统一。

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提出进一步将化学教学理论转变为化学教育学,也出版了一些“化学教育学”方面的书籍。

但这种努力从未成为主流。目前,化学教学论仍然是国内学者和各级师范院校使用最广泛、公认的学科名称。

至于化学教学论的分支学科,虽然近年来有所发展,但就学科名称而言,尚未统一规范。以“化学实验教学与研究”课题为例,虽然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

但时至今日,仍然是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化学实验教学论、化学实验课程与教学论、中学化学实验与教学研究、化学教学论实验等多个学科名称的并存与发展。

5.4学科内容扩展

学科内容的拓展不仅是学科发展的核心标志,也是化学教学论各分支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1983

年,《化学教学》第一任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佳音先生在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论文报告会上倡导并带头开展化学学习理论研究。从那以后,

国内出版的一些化学教学方法或化学教学理论的书籍,开始设立专章讨论中学化学学习理论或相关问题[15]。其中,

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陈福裕主编的《中学化学教学法》是笔者化学教学论著作[16]中最早的化学学习论教材。

1986

年,国家教委决定改革教材编审制度。新的编校制度规定,教材不再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单独编校出版,而是由国家教委颁布具有统一基本要求的各科教学大纲。

鼓励地方和有条件的专家、教师参与教材编写,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17]审定后,方可出版发行。在这方面,

我国化学教育领域对化学课程的研究如雨后春笋,化学教学论学科体系中加入了“化学课程论”的内容。为了突出化学课程研究的重要性,

近年来,一些学者一直主张将“化学教学论”更名为“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以体现化学教学论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1987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范洁主编的《中学化学教学法》教材,首次独立设置了“化学教育的研究方法”和“教育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及其在化学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16】章。这些章节的设置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我国化学教学论的学科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从1993开始,在全国率先开设化学教学论的教学实践支撑课程《化学教学技能训练》,取得了优异的改革成果。

对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后,许多师范院校开设了该课程,全面提升了化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实践[18]。

。化学教学论的学科体系也通过增加“化学教学技能”的相关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随着化学教师的发展(1995,范洁,第十五章),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2004,刘志新,第10章),化学教学设计(2003,

吴俊明,第6章)等内容都列在化学教学论教材中。化学教师素质分析、教师专业发展和化学教学设计已经进入化学教学论学者的研究领域。

它逐渐成为化学教学论学科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可以从新版学科教材中得到印证。

总之,随着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逐步深入以及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等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

我国化学教学论的学科内容必将“与时俱进”,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合理化。

5.5从外部环境的角度看化学教学理论的发展。

《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学与学习》等化学教育期刊的创办,以及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定期召开的会议、全国化学教师教育研讨会、全国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经验交流会等,都为化学教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外,

目前国内已经成立了几个化学教育研究所,这必将为聚集人才,促进化学教学理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研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