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一些关于新湾沙地的故事?

曾经荒芜的盐碱地如今满是楼房和树木,开荒、晒盐、赶潮鱼等场景都成了老照片中的黑白影像,老一辈人的记忆也在渐渐淡去。

“这是我们的爷爷奶奶!”李梦男是万信初级中学校园里的一名小导游,他在欢迎新生时,总是指着学校大门外墙上展示填海场景的壁画,自豪地告诉他的学弟学妹们。作为一次社会实践,李梦男自愿加入校园小导游的行列,向校内外的师生朋友讲解沙文化的“前世”。

在李梦男的带领下,我们漫步在万信初级中学的校园里,仔细观看以“沙之歌”为主题的沙文化长廊,仿佛置身其中。

在高二(1)的教室里,本报“总编走基层”全媒体采访团成员和孩子们上了一堂特别的课。李玉英先生以“金色的沙地,阳光的新海湾”为主题,用沙地的方言向我们讲述了沙人勤恳的家政方式。

从沙里吃饭的各色人等,到沙里私宅的演变,发生在身边的生活事例,让在场的大人小孩都深有感触。这是万信街“沙文化永远进校园垦荒精神”活动的一瞥。李老师口中的“金色沙地,阳光新湾”也是万信街的品牌。街道办事处主任卢说:“深入挖掘沙文化,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沙文化的发展历程,传承和发扬垦荒精神,激发年轻人热爱沙、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真正把沙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扎根在人心中。”

这正是万信街所做的。将集镇打造成“金色沙地,阳光新湾”后,万信精心组织了三年一届的沙地文化节和全运会,开展了沙地寻人活动,在北干设立了“听风填海的故事”专栏,成立了萧山沙地文化研究会,组织了“老少边走沙地”活动,举办了沙地文化论坛,开展了“巧手沙女”采花大赛。围绕沙地文化的各种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在万信的各个角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文化是根,只有深深扎根,才能枝繁叶茂。这句话在万信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回顾过去的2011年,万信人民充分体现了沙地文化的精髓,实现了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实现工业企业总产值60亿元,超额完成了地区计划目标任务;粮食功能区建设面积达到4020亩。同时,“平安新湾”稳步推进,“和事佬”等基层协调组织积极事前防范,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大江东新城的开发建设为万信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机遇。万信街道作为大江东新城的主阵地,坚决转变思路,强化造城理念,加快转型升级,加快融入新城。如今,1700亩万信城市综合体规划已经启动,江东大道、钱江大道、万信大道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一座现代化新城正在沙地上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