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早期探索国家出路的革命和改革运动有哪些?
太平天国是数百万贫苦农民为了生存和追求平等公平,以牺牲精神发起的革命运动。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其政治制度未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理想。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抵制商品输出、促进思想解放、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仍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资产阶级改良派:1898年的改革运动
维新运动的失败,使中国失去了一批热衷于国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将中国推上了革命的道路。由于政治改革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于在原有体制内推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而是主张大刀阔斧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最终导致清朝覆灭,中国两千年帝制终结的革命家。此外,朝廷中一些比较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被降职,其他人大多被排挤出中央政府;间接也造成了后来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宪政: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多为辛丑和约后清廷推行的政策,因为当时反清情绪高涨,革命党开始深入人心。各省咨议局的精英,加上归国留学生和新军,是后来辛亥革命的主要响应者。中国的警察制度始于清末。民国初年的官僚和国会议员,大多是清朝的省咨议会成员。仅靠革命党的微薄力量,无法创造民国初年党的政治规模。立宪运动虽然是清廷的缓兵之计,但普及了民权观念,促进了民众的自省精神。
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北伐战争(国共合作)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和中国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天皇制,试图建立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共和制。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极大地促进了民主共和理念在中国的传播,确立了民主共和的价值观。
第二次革命
宋遇刺引发的第二次革命是中华民国历史上一个不幸的开端。建立民主国家的许多必要措施(如军队国有化、民选议会、法治等。)之后失去了健康发展的机会。取而代之的是明目张胆的军事干预,一次次的革命和反革命,导致了一次次的军事灾难。袁世凯在事件中的责任是借不到钱,之后的历史也证明了他的野心。
全国保护运动
保家卫国战争标志着民国成立后南北分裂的开始。袁世凯原本是一个具有民国法制的大总统,却因为野心勃勃要称帝,与亲人疏远。来自南方省份的士兵用军事力量反抗北京政权,但中央政府无法制服它。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中没有能统领全国的强人政治家。之后原北洋军阀混战,分裂局面持续十余年。经过多次内战,蒋中正在抗日战争前巩固了政权,这种局面基本上得到了改变。
宪法保护运动
护法运动(1917 —1922)是指孙文领导的反对北洋政府,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的行动。也为日后国民革命军北伐统一中国开启了成功之路。
北伐战争(1926-1927年)
国民政府的北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由南向北两次统一全中国的例子(另一次是明朝对元朝的北伐)。虽然它实现的统一在很多方面只是形式上的,但当时有“军事北伐,政治南伐”的说法。五卅运动爆发后,随着中国国民党北伐战争的推动和成功,中国反帝爱国的民族运动空前高涨。而北伐造成的国力长期衰弱和自身国人自相残杀的后果,才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和三年后八年抗战的诱因。
无产者:北伐战争(国共合作)、土地革命战争、解放战争。
内战
在第一次国共内战(土地革命战争)中,国军取得了对中共南方根据地的第五次战役胜利,红军向陕西延安进军。由于Xi事件、日本侵华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双方停战近十年。二战结束后,第二次内战(解放战争)随即爆发。结果中国大陆及大部分沿海岛屿被中国共产党攻占,中华人民共和国于6月1949+10月1在北京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