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找一个对西湖有贡献的人。

书名:玉初新知

作者:张超

卷数:20卷

创作时间:清初

主要内容:

中国古典短篇小说集。小说以“虞初”命名,最早出现在班固的《汉书》?《易·文志》所载《虞初》,张衡《西京赋》说“九百篇小说发源于虞初”。虞初,曾用名释,汉武帝年间炼丹。后人把他奉为“小说家”的始祖,余楚也成了“小说”的代名词。但明人收集了八则续齐与唐人小说和谐的故事,刻成一书,名为《语初志》,《四Ku全书目录》名为《鲁语初志》,以《语初》为题。后来汤显祖有《续虞初记》四卷,邓有《广虞初记》四卷,一般都是前人所收,而非自己所撰。清初张潮的《玉初新记》也收集了明末清初人的文章,并辑成一卷,共20卷。继郑舒若之后,又有余楚续作(12)。各种《余初之》都是短篇小说集。

《玉初新记》所收录的篇章与以往的选本有所不同,大部分是真实的故事,并不全是假的。比如魏的《姜先生传》,王思仁的《徐霞客传》,吴的《刘敬亭传》,都是真实的东西。如的《郭老府墓志铭》是一部实录,而《玉初新知》中的故事题材广泛,通常带有一些离奇的情节或不寻常的事件和人物,如王世贞的《仙剑奇侠传》和彭的《九牛坝抵戏观》等。,都是最突出的。

《玉初新录》收录的许多篇章,以杂文的笔调写出了不凡的人物故事,引人入胜。

杰作:

《琵琶行》、《夷户集》、《八大山人传》、《猫女传》、《怪女传》、《雷州太守》、《核船物语》、《口技》。

雕刻:

有康熙时期的雕版,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排印。现在已经写进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故事。

西汉以来,张衡在其《西京赋》中写道“小说九百,从危始;在“放轻松,省省吧”这几个句子之后,汉武帝助理方士洛阳玉初几乎成了小说家的名字。到了明末,吴的《玉初志》、汤显祖的《玉初志选评》、邓的《广玉初志》相继问世,“玉初”一词成为作家编辑文言小说集的首选品牌。直到清初徽州的张潮出版了《玉初新记》,才赋予了“玉初体”小说以全新的内容。

张超,字山来人,歙县(今安徽省黄山市下辖)人。祖籍婺源(今江西),第十祖于北宋天盛六年(1028)迁居莆田。后一迁建平县(今安徽郎溪),自石桥府军(?-1607)布竹县南江郭村(今顾江村)。傅俊生了两个儿子,长辈复活了两个儿子。他的一个儿子是孔(1606-?),一个法空(1610—1640),前者是张超的父亲。孔子的名字叫黄阅,这个词很难学。十一岁时,他失去了父亲,饱受饥寒之苦。成年后的他“穷且无聊,却又回归徽”。明朝崇祯年间,清朝顺治六年(1649)进士。从此走上了仕途,家道中落。他做过刑部大夫,省院大夫,在山东做过秀才,九岁的时候(1652)。不幸的是,仅仅几个月后,我开始担心我的母亲。“从此,我见过世面,再也不愿意上进了。”我住在扬州,致力于经营我的家族企业。张超生于45岁,即顺治七年(1650)。

张超从小生长在“田宅风水,奴婢器皿,书籍文物”1的富裕环境中。由于父亲严格的家庭教育,他没有染上官员和富家子弟常见的纨绔习气。从小就“才气横溢,好读书,博古通史,弱冠天下,名震大江南北”。他虽出身名门,家财万贯,但“寡言少语,嗜淫好色,不喜厚食轻肥,却爱客,足食之。”淮南富商大家,依旧骄奢淫逸,所有贤士都以拒绝见他为荣。但居士若开门延客,四面八方来的人便留下来饮酒作诗,经年不倦;穷人过去钱多,还是口袋转帮:盖居石从来不富,好客,所以累坏了。“可惜他尽力了,“以若为翰林郎,不做官,杜门著书”。著有诗、歌、注、杂数十卷,并编成《坛记丛书》(康熙三十四年出版)、《赵岱丛书》(康熙三十六年出版)等中大型丛书。康熙中后期,人们称他为“齐名的文学家,名满天下。贵州、云南、广东、蜀地虽处荒凉之地,但江南有翟居士之意,是众所周知的。" 2.而在他去世前后为他带来海内外声誉的,是《玉初新记》一书的编撰。这本书一问世,就奠定了它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编者和批评家的历史地位。

《玉初新录》共二十卷,第一卷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的《自叙》和《寻常案例》,最后一卷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的《总后记》。但据学者考证,后记只有八卷,之后陆续出版了二十卷,大约是四十三年(1704)4。花了20多年终于写了一本书,说是花了张超半辈子的心血。全书约150篇,均为明末清初人士所辑,以钱、吴、魏、周良工、、李煜、、王士禛等名人居多;体裁有传说、奇闻、人物,但以曲折、文采丰富、篇幅较长的传说为主。传说大多善于塑造人物形象,从王公大臣到普通百姓,都有生动的描写和传神的描写。该书的出版,在中国古代小说编纂史上呈现了一个崭新的面貌,开创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小说体裁,标志着“玉厨”小说的正式诞生。

《玉初新知》之前的名为《玉初》的小说集,有三个共同的特点:形式上,都是汇编,不是独家作品;从内容上看,大部分是汉唐作品,而且都是没人做的;从素材来看,大部分来自小说和书籍,很少选自作家作品集。因此,明末问世的《玉初志》及其延续和广泛,不仅彼此之间缺乏新意,而且与同时出版的杨训基系列《雪窗覃逸》和王运城系列《史燚搜奇》相比也毫无特色。《玉初志》如果沿着这条路编纂,无论是否夹杂“新”、“续”等词语,都只能选自汉魏唐宋笔记和传奇小说;长此以往,也难以为继(古人之作,总有尽头)。但在艺术追求、出版视野、文化传统、商业意识等方面都不同于前辈的张超,绝不会重走明代“余初之”的老路。就艺术追求而言,张超认为士人通常是通过写作和读书来获取钱财的,无非是“传经子史”或“告官世态”。这种文学是“太少见,常谈”,它提倡的是“好奇求实;搜索不同的神从来都不一样。”他的艺术偏好是:自由孤独的形象有现实基础;主题魔幻诡异,尽量避免类似前辈。就文化传统而言,从明中叶开始,徽州人就以雄厚的财富进入出版领域,擅长编刻。在中国古典小说的编纂和出版方面,成就尤为突出,如王运城、吴大真和曹琛分别撰写的《史燚搜奇》、《严光易辩》和《通华录》。此外,第二版只有一个版本是为了放大署名“王世贞编”和“宜颜编”而编辑的,两者都有很好的出版记录。下到张超,他住在扬州,一个繁荣的文化和商业城市。借鉴前人编辑出版的经验,他决定用“玉初”这个旧瓶子来装时代的新酒,也就是所谓的“玉初选编”...老调重弹”。具体来说,《新知》与以往的《玉初》选本相比,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第一,“多言成就智者”,“很多东西都是现代的”

《玉初新录》的作者都是清初的,今天能考出来的最早的人选似乎是张明碧(1584-1652)。其他人有的是明朝崇祯年间出生的,有的好像和张超同年。这其中,既有被声震一时的文学家、名人,也有前所未见的穷书生、穷儒;还有张的好友(如吴素功、陈鼎、卢慈云等。)和朋友的儿子(王允子言),而且还有所谓的“佚名”,其姓名未考:所以说“入选者,尽可能不详;以后教梓的人要一直认识。”全书约有80位有姓氏的作者,5位“无名”作者,可见张超的编辑视野相当开阔。与“多才多艺”相伴的是“很多东西都是现代的”。本书选取的小说,约三分之一描写明末人事,约三分之二描写清初时事,更有《大铁追传》、《林四娘的故事》、《客窗记》、《樵书》、《邵世美传》、《刘医生实录》、《会》等小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书大胆地融入了反映李朝遗民悲愤的相关文章(如《姜先生传》)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相关文章(如《舒淇》),表现出对主流社会正统思想的背离。此外,还要多注意赞美动物“忠”、“猛”的作品的选择,如《义猴传》、《义虎传》、《义狗传》、《凶狐传》、《义牛传》等。这与明遗民吴肃公的小说《义解》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用意正如张超在《吉翔》一篇文章后的批语:“闻得大象,皆舍清净有礼,三跪九叩;唯一不能的老象,还是一个俯首称臣的汉人。因为这篇文章有记录,所以附在这里。”云虽是“后记”,但主旨明确。

第二,小说的主角,比下层多

作为当时人写的书,编者注意收集一个时代的众生形象,同时有意采用当时非主流的社会人物和下层民众。大部分文章占据中心位置,如《大铁锤》、《王记》、《秦淮健儿》、《雷州大盗》、《名士之盗》、《万富雄》、《侠客》、《你参军了》、《保定名捕》等。嵇一代名家,如董小宛、陈孝廉、刘、王翠翘、陈圆圆、李等。以艺妓为主的艺人,如《秋诗序》口技演员、《汤琵琶传》、《焚传》、《小翁传》、《刘敬亭传》说书人、《吴凤子传》微雕师、《易道人传》医生、记、《九牛八抵剧笔记》等。孤独的陌生人,如徐霞客、圣公公、顾毓川、宋、四世子、吕典、华阴道士、江、耿云子、李义祖、沈复忠、铁路情人、狗皮道士、活死人、彭、张南村等。上厕所的小人物,比如《卖酒人传》里的酒保,《一个饺子传》里的酒客,《卖花老人传》里的卖花人,《乞丐王翁传》里的乞丐,《孝经》和《盖里传》里的乞丐,《郭老夫墓志铭》里的仆人,《哑孝传》里的大胡子樵夫传。对于这些传统小说中很少涉及的文学形象,尤其是很少正面反映的形象,《玉初新录》的作者们慷慨地给予了他们敬业脱俗的赞美,特立独行的欣赏,窃而知行的欣赏,纯情的赞美,对贫穷与困苦的同情,对异端与变态行为的默许,对山水与声音的热爱,对虫雕技艺的推崇。由此不难看出,扬州这块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发达的土地,是一个新的地方。

第三,“收藏多,偶有笔记。”

虽然《玉初新记》中的一些书名取自当时人的笔记,如《黄华录》、《北书奇书》、《客窗笔记》、《文健笔记》、《殳俏笔记》、《湖枝杂记》、《诗词笔记》等。这一突破不仅打通了自身与之前同名作品的联系,也为后来的《玉初》小说集的编纂找到了丰富的脉络。总的来说,作家高超的文学修养和与生俱来的碑志传创作个性,赋予了余楚小说简洁古朴的写作风格和传记小说的叙事风格。这种以选本为主,传播奇篇的尝试,从此成为余楚小说的相同编纂方式。如嘉庆郑卓若编著的《余初续》和民国胡编著的《余初年谱》,分别宣称是“全国著名学者及其事迹文集”或“文集甚多”。在以传说中的“聊斋”体、志怪结合的“岳薇”体、考证与争论为主流的清代小说界,“玉初”体(包括陈石珍的《邱敏选》系列、俞樾的《边辉》系列无“玉初”二字)可以独树一帜,跻身“三大作家”之列7。当然,《玉初新录》之所以能以“多选本”入选,也是符合时代的文学风气的。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曾指出:“文人,与小说不曾有过机缘,对于陌生人,对于儿童,对于奴隶,甚至对于虎、狗、虫、蚁,总是传世而集中的。盖世传奇神韵,明末才真正弥漫天下,直到李朝才改之。”8.所说的非常符合明末清初集子的创作事实。例如,除了徐方的笔记本《诺高广智》之外,他挂在长沙发上的文集包含了一组题为“山外”的词,具体而言,有23篇关于嵇宝的文章,16篇关于嵇羿的文章和9篇关于纪萌的文章。陈禹锡《学文堂文集》第16卷有25篇杂文,大部分都是颇有新意的小说。即使是小说集,也不为过。

第四,序言和后记批语,“解释和赞美”

虽然作家的创作是阅读欣赏的前提,但编辑出版也是作者与读者之间必要的桥梁。尤其是像散见于个人收藏中的零星作品。是否有专门的人按照一定的标准、视野和方法去聚集和删除它们,其社会影响力肯定是不一样的;然而,一部优秀作品集的水平和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者而非作者。编辑对该书的整体设计和对多部小说的审美评价,会赋予该书独特的审美个性。张潮编纂《玉初新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不仅通过序跋表明自己的选材要求、艺术水准和审美感受即编辑思想,如“其作现代,文笔睿智;事物是奇特而有核的,文隽作品,生动地刻画了它们,并模仿毕晓。诚然,古无所需,古无所需,理无所需,故为物之主;读书无端欢喜,无端尴尬,无端想哭,而且是真的,不只是喜欢。”而借助于文末的批语,我可以随时宣扬我的人生态度、文学观念、小说观念,即所谓“醒目,文末寥寥数语;阿谀奉承,突然给画面的其余部分加上多余的话;或评论它慷慨激昂,或赞叹它的文章,吟唱叹息。“从序跋中可以看出,张朝祥有“喜探奇事,尤考异事”的天性。在康熙十三年(1674)和康熙三十八年(1699)遭遇家庭困难后,他又萌生了“因穷而著书”的想法,从而强化了“好奇而有情”这一主观倾向,借助于相关序跋、文末注释和选文的兼容性,也使得很多人写的文章同时具有相同的* * *性, 这使得该书具有很强的整体感,显示了编辑的整体构思、内容选择和审美好恶。 张超对小说批评理论的创造,还通过文末的序跋和评论表现出来,特别是他与“奇而核”主题的辩证关系,以“传神刻画、摹仿主教”为标准的人物塑造的美学原则,以“开心放神”为导向的小说欣赏的愉悦功能, 眉飞色舞”虽然汤显祖续《余初之》时已在书末作了几处简评,但正是张潮通过序跋批评,明确了批语与普通例中各篇的关系,强化了书的整体特色和意识。 可以说,张超把编辑自写文章末尾的批语定型为“余处”式。

第五,整理记录,详细准备完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玉初新录》在体例上是评价的,该书很少批判,其文学意识在今天仍值得借鉴。明中叶以来,商业观念的膨胀,导致图书编辑业泛滥,成书杂书,各地抄东西,冒充名人,乱点批判。就小说集的编纂出版而言,明显的缺点是选文不注重出处,以补新内容。张超打算突破这种11的“明人”格局。他尽量在卷前注明目录中所选文章的出处,如17卷中的6篇,分别标注为:《盛远遇仙记》、《高松文超》、《闵孝子传》、《退祖》、《人物》。这种记录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即在本卷的基础上,由上元吴晋所作的《退居庙堂稿》(似乎没有流传下来);《续》是康熙四十一年(1702)的序。《名捕传》出处不详:或有助于了解清代文集的存在,或有助于考证《新知》的编撰出版过程,或有助于探究《名捕传》作者(作者姚是周亮公的朋友,全文见《疏影》卷八)。从其注释来看,《玉初新记》有四个来源:选自本书(即文章标题与书相同,多夹杂注释),选自一般藏书(如金文、古今图),选自其他藏书(此类数量最大),选自“邮稿”或“手抄本”(正面和普通)其次,文体好。比如第七卷,同一作者名下,并列三篇,《虎的故事》、《狗的故事》、《怪女传》,分别写成“张羽徐方”、“姜云徐方”、“建昌徐方”12;在字体大小的描述上,张超也有意扩大信息量。如第十五卷有三篇,如《书亭女子封前》等,由各部门写成“周亮公”、“周亮公橡园”、“周亮公建斋”,对周的字、号作了充分的解释。此外,好的风格还表现在通过《范范十例》对内容特点、编辑思路、出版方法的详细介绍,让读者在浏览之初就对该书的风格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玉初新知》的编纂出版之所以持续了20多年,是因为有一个“实地评点”、实地选刻、补充印刷的过程。由于缺乏史料,很难描述他最后出版或选定的版本的详细特征。考虑到张潮晚年家财已涨,康熙四十五年(1706)成书的《Xi保存金》已经“沉寂”了13年,也就没有必要再进行“信之”的初编,向世人展示“自立”的代价了。就现有文献来看,我们只知道今天所谓的“清康熙刻本”并不是原版出版:肯定是雍正以后,从王世贞开始写正本;根据方苞的评论,金(1718—约1789)应该出自乾隆初年(见邓长风文章)。但“秋”字并不忌讳,雍正三年后似乎也不是什么东西。乾隆以后,钱虽被“摘抄版”所毁,但仍兴盛于世,代人再版。到嘉庆初年,已经达到14。很快就传到了日本,用刻本代代相传(有六年日本政府的首都都门刻本[1823])。同时,续作从嘉庆一直延续到民国,成为“虞初”小说系列的一大景观。至于创始人张超,不知何时悄然离世。他说是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15。然而,与许多已经陷入贫困的旧时代文人相比,张潮还是很幸运的。不仅《新斋谈福记》、《游随笔》、《杂剧散曲笔歌集》等十余种个人著述流传至今,他编撰的书籍也久负盛名,其中《余初新知》至今仍为清代喜爱和研究文言小说的人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