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的历史沿革

解放初期,阜阳如火如荼。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阜阳市建立了百货、石油、纺织、建筑、航运等五大工厂(公司),职工数千人,看病难。于是,1953年3月,由富阳县工会牵头,在富阳市名医杨杰私人诊所的基础上,成立了富阳县工人诊所,为地方国有大型集体事业单位。诊所* * *两层简易楼,10间(1954年底新增9间),员工13人(其中医务人员6人,均为阜阳市名医;护理及行政人员7名),设有内、外科室、注射室、充电室、药房,配有德国进口显微镜及部分简易医疗器械,实行全天候会诊。这项服务仅限于工人及其亲属。这是阜阳第五人民医院的早期雏形。

后来,随着城市各种工厂的蓬勃兴起和迅速发展,工人数量猛增至数千人,工人和病人也相应增加。进一步扩大医疗规模,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已成为职工的迫切要求。在这种情况下,1955年6月,诊所在三里湾富阳地区(荣耀酒店北面)的经办站设立了分支机构,询问了房子的情况,从经办站带走了两名医生。1956,富阳工信部出面协调,富阳县工人诊所转制为富阳国营工厂工人诊所。患者由阜阳市所有国营工厂及其亲属覆盖,工人诊所由阜阳县工会独立领导转变为阜阳工交部和阜阳县工会联合领导。具体管理由地区工信部工业通信司和县工会成立的专门管理委员会进行。为了方便工人就近看病,县工会专管委倡导一些工人较多的工厂,如纺织厂、油厂、电厂、柴油机厂(称铁厂),都已配备了医疗室(1958后,又扩展到糖厂、机械砖窑厂、面粉厂等。),并由工人诊所指定一名医生长期坐诊,受到工人兄弟的欢迎。

大跃进期间,为了增加技术力量,提高医疗质量,职工诊所先后吸收了一批部分复员的军医,很快成为他们的业务骨干。不久后,职工门诊增加了鼓楼门诊,开设了中医科,增加了保温箱、二台显微镜等先进医疗设备。职工诊所的规模、技术和服务水平得到了扩大或提高,其声誉在阜阳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下半年1964,职工门诊更名为阜阳工人医院。

1965是工人医院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当时工人医院为了加快爱心,把原富阳建筑公司的幼儿园改造成病房,28张床位,1医生,1护士,1药房。经省卫生厅批准,工人医院性质由地方集体事业单位改为国有事业单位,定员45人,床位50张,业务正式移交卫生厅统一管理。同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县级富阳镇,工人医院更名为富阳镇人民医院。医院的服务对象扩大到富阳镇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医院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新型综合医院。

“文革”期间,医院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破坏,但在困难中仍保持了一定的发展。1969年,医院通过土地置换搬迁至颍州北路现址,并新建二层门诊楼,另设150床位,老干部床位30张。医院面积增加到5亩左右。

1976“文革”后,医院的发展重新获得了曙光和生机。特别是65438-0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稳步实施和深入,医院工作迅速步入正轨,发展进程加快。1976,县级阜阳市成立,医院更名为阜阳市人民医院。20世纪80年代,医院先后修建门诊楼和病房楼,增设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心电图室、脑电图室和实验室,增设手术显微镜、食管镜、气管镜、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功能图、胃镜、脑地形图等大型医疗设备。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提高,为医院今后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5438年至0996年2月,设立阜阳,分城三区,给医院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年,医院更名为颍泉区人民医院。2000年2月,经阜阳市卫生局、人事局和编办批准,医院正式更名为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从此医院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也是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