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历史故宫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北京紫禁城的修建始于永乐四年(1406),以南京紫禁城为基础,至永乐十八年(1420)完工。它是一个长方形的城市,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紫禁城的建筑分为两部分:外院和内院。外院的中心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合称为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的地方。故宫的中心是干青宫、交泰宫和坤宁宫,统称为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主要宫殿。
从古代宫殿学的角度看故宫,不仅认识到故宫古建筑和宫殿文物的重要价值,还看到了宫殿的历史遗存。更重要的是,古建筑、文物、历史遗迹和这里发生过的人和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这种认识是古代宫殿学产生的重要基础,也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故宫的历史文化内涵。
故宫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加深了人们对故宫古建筑价值的认识。故宫代表了一种已经成为历史的文化,它有着宫廷文化的外壳。同时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历史筛选和积累,当然不能简单概括为“封建落后”。故宫和博物馆不是不相关、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原名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宫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间。它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之一。
北京故宫被称为世界五大宫殿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国克里姆林宫)。它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点。191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北京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