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关金融
1956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财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实现了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奠定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的经济基础,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建设任务。
在财政经济工作的实践中,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时总结* * *生产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和发展了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和财政管理思想。1954年,邓小平提出了财政工作的六项原则,阐述了国家财政必须建立在经常、稳定、可靠的基础上的观点。逐步增强金融后备力量的观点。
1956,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提出,国家要按照农业的重要程度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和国家预算,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管理体制,健全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体制,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的利益,更多地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1956年9月,周恩来提出,在制定财政收入计划时,必须考虑经济因素。
陈云在1957中提出了坚持财政、信贷、物资三大平衡,使经济建设规模与国力相适应,防止经济建设超出国力的危险的观点。这一系列论点和原则成为中国社会主义财政建立的指导思想。
1956 4月3日,毛泽东在听取财政部工作汇报时强调建立研究机构,培养研究人员。当年5月,财政部正式成立财政科学研究所,后来又制定了12年财政科学研究工作规划纲要。在国民经济经历大跃进的挫折,顺利完成国民经济调节任务,纠正失衡,重新走上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轨道的历史实践中,中国金融界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财政在宏观经济中的调节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相对稳定的理论框架,即“本质与功能”
社会主义财政理论的创新与繁荣1976“文革”后,中断了十年的中国财政理论研究逐渐展开。1978年底,中国生产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对正确总结社会主义财经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纠正“左”的思想和错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中国生产党历次会议的决议和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发展生产力,阐述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主要是:
(一)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②社会主义必须把握自己的国情,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观点。
③改革是有意识地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和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的观点。
(4)认为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中国生产党的领导、毛泽东思想的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结合的观点。
⑤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点。
⑥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观点。
⑦中国经济工作40年来最重要的教训,就是脱离国情、超越国力、奋发图强、大起大落等等的科学总结。
在中国* *生产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中国在各个领域的理论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65438-0979中国金融学会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金融理论研究的发展,社会主义金融理论建设的新局面蓬勃兴起。理论研究的深化、创新和繁荣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财政改革理论和方向的研究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基础,为从更高的理论层面讨论财政理论奠定了基础,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财政与政治经济紧密结合的趋势。
关于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从研究金融对经济的反作用到研究金融分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提出从现有生产的角度看经济结构决定分配结构,但从发展变化的角度看,分配结构及其调整决定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金融是分配结构的基本调节器,因而成为调整经济结构的基本手段;在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关系上,总量平衡要以经济结构平衡为基础;调整分配结构,实现经济结构合理化,必须在国力范围内进行。
(3)对财政在国民经济分配中主导地位的研究,由过去侧重于论证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到分析财政在补偿基金、积累基金、消费基金三大基金的形成、分配和使用中的主导作用,从而进一步明确财政制约分配领域和宏观调控中的一切分配杠杆,作用于微观,影响和调节微观经济。
④在财务研究方法上,从过去的定性分析转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现代数学模型在金融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使得理论研究日益涉及和渗透到决策领域,为金融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在综合金融学理论、国债理论、财政投资信用理论、财政效应理论等领域取得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这些都丰富了金融学的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融学及其学科体系。
我国金融界关于社会主义财政的思想流派很多,有国家分配论、货币关系系统论、再生产资金运动论、社会需要论、剩余产品分配论、价值分配论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学校出版了自己的学术专著,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了自己的金融结构和体系,并有了新的特点和进展。
主要表现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与此同时,金融学科体系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按照研究对象分为:
①金融学(包括理论金融学、比较金融学和财务管理学)
②税收
③固定资产投资
④企业财务
⑤财政政策
⑥金融信贷
⑦综合金融
(8)地方财政(包括区域财政、城市财政、民族财政和农村财政)
⑨金融史和金融思想史等等。
根据经济体制背景的不同,“金融”可分为计划经济金融和市场经济金融两种,“金融”也可分为“计划金融”和“市场金融”。
毫无疑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财政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社会主义财政将在不断探索中取得新的进展。在建国前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财政的主要任务是保证革命战争的供给,争取革命的胜利。1934 1毛泽东指出:“通过发展国民经济来增加我们的财政收入,是我们财政政策的基本方针”(《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34页)。
1942至65438+2月,毛泽东总结了革命根据地财政工作的实践经验,具体分析了当时革命战争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经济,保证供给”的财政经济工作总方针,确立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方针,实行合理负担的税收政策和控制赤字,力求收支平衡的财政政策。毛泽东的财政思想和革命根据地的财政政策保障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财政的必要准备,对我国财政理论建设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财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运用财政的分配、调节和监督职能,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巩固和完善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支持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并通过财政体制改革和合作,推动其他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国家面临的任务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在实现这一转变的过程中,一方面,国家财政集中大量资金建设大中型国有企业,增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要根据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不同性质,灵活运用税收和投资政策,促进三大改造的完成。
在农村,通过运用减免税收和稳定税负的政策,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从财政上支持农业和手工业实现合作,并将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在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对不同的行业和产品采取不同的税率,实行“区别对待企业,化繁为简”的税收政策,成功地完成了私营工商业的和平赎买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财政不断深化国有企业预算管理制度、税收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减税让利政策,鼓励技术进步,扩大企业、单位和地方的自主权;改革税制,增强税收的调节作用;我们改进了资金管理方式,逐步完善了全民所有制内部分配关系,有效地推动和配合了价格、工资、财政和计划体制的改革。
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在高度集权的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下,财政收支平衡基本上决定了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可以保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为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提供前提条件。相反,财政赤字表明财政支出形成的社会需求超过了国家集中的社会产品,必然导致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失衡,影响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在统收统支的体制下,银行的信贷收支一般会有一定的赤字,所以信贷资金的平衡主要由财政通过规定银行利润留成和从预算中增加信贷资金来保证。所以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主要是由金融来控制的。
自1979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由于预算外资金的快速增长和人民币收入的不断增加,银行的存贷款规模以远高于财政收支规模的速度增长,银行可以利用衍生存款发放贷款,使得调控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比过去复杂得多。这种复杂性表现在:即使财政收支平衡,如果银行在没有货币购买力物质保障的情况下,通过信贷扩张对国民经济进行投资,也会导致国民收入的过度分配,使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在财政赤字的情况下,从财政的角度来看,当然是一种国民收入超发,但如果银行能相应收紧信贷投放规模,还是能维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如果银行还是按照所有可以调动的资金发放贷款,那么财政赤字就直接转化为财政发放。
因此,财政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调节作用,必须通过财政信贷的统一平衡和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调来充分发挥。
调整产业结构金融对产业结构的安排和调整起着直接的调节作用。在统收统支体制下,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由财政提供,因此预算分配的建设投资在各产业部门的分配比例决定了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改革后,地方部门和企业拥有了一定的投资权和资金来源,国家预算内投资占社会投资总规模的比重大幅下降,财政调整产业结构的手段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主要内容如下:
①调整财政支出中的投资结构,主要用于能源、原材料、交通等重点建设,支持“瓶颈”产业发展;
(2)运用税收手段引导地方部门和企业的投资方向,如开征建筑税、提高长期产品税率等;
(3)以贴息方式支持短板产品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④通过“加速折旧”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⑤通过建立各种流动资金和利用财政融资,支持国家急需发展的产业,支持老企业挖潜,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⑥通过综合财政管理,把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结合起来,促进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合理安排资金投入。
调整各种社会资金的比例,将社会总产品分配为补偿基金、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可持续的宏观要求。财政作为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的主导环节,在调节各种社会资金的形成和资金比例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限制企业的财务分配。企业创造的总产品通过企业财务分配形成补偿基金、职工工资基金和企业净收入。财务通过规定成本支出范围和固定资产折旧率来制约企业补偿基金的形成。
(2)国家财政通过规定流转税税率、所得税税率或利润贡献、企业利润留成率和利润留成的范围和方向,确定企业净收入上缴国家的比例和利润留成企业数的限额,限制企业利润留成的使用。
(3)在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中,财政部门综合规划价格、工资、利息、劳动等再分配杠杆,以支出、税收、补贴等手段完成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的经济过程,形成各种社会资金的比例关系。
财政就是通过调节各种社会资金的形成、分配和使用,正确处理生产与生活、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从而为保障社会事业的正常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发挥重要作用。据财政部网站消息,5438年6月+10月,全国财政收入12136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1693亿元,增长16.2%。其中,中央财政收入5985亿元,同比增长16.9%;地方财政收入(本级)61,51亿元,同比增长15.5%。本月中央财政收入增速进一步回升,主要受经济逐步回升、贸易形势好转、收入一次性上缴国库等特殊因素影响。扣除特殊因素,中央财政收入同比增长约10%。5438+10月份的主要收益项目如下:1。国内增值税2449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中央增值税171.6亿元,增长6.3%,主要受工业增加值增速回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降幅收窄、结构性减税力度加大等因素影响。地方增值税733亿元,增长29.5%,主要是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全部为地方收入因素,其中实施营业税改征的交通运输和现代服务业增值税6543.8+07.5亿元,增加6543.8+03.8亿元。2.国内消费税746543.80+亿元,同比增长7.5%。3.营业税6543.8+0629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受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影响,交通运输业营业税下降70.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税下降3.6%。4.企业所得税3094亿元,同比增长19.5%,扣除一次性国库支付收入等不可比因素,增长约14%,基本适应企业利润增速逐步回升。5.个人所得税452亿元,同比增长17.2%。6.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209亿元,同比增长17.9%;关税222亿元,同比增长18.6%。增速回升主要受上月底一般贸易进口增速回升、人民银行系统升级等因素影响,使得部分收入推迟到本月初入库。7.出口退税684亿元,同比增长1.3%。8.车辆购置税227亿元,同比增长28.9%。9.其他地方税收:契税268亿元,同比增长36.6%;土地增值税229亿元,同比增长8.6%;城镇土地使用税191亿元,同比增长23.3%;耕地占用税6543.8+009亿元,同比增长34.3%。10.非税收入1244亿元,同比增长17.1%。扣除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划转中央公共预算收入65亿元的特殊因素,增长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