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民族建筑

侗族人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东寨鼓楼、于风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在贵州和广西的侗族乡,有许多著名的风雨桥,鼓楼和风雨桥。因桥上有廊亭,不仅人行,还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这些兴盛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充满民族气质。整个建筑不需要用其他铁件钉铆,而是用耐用的杉木榫头连接,全长64.4米,宽3.4米,高16米。五个石墩上建有宝塔形、宫殿式的桥亭,错落有致,气势磅礴。侗寨鼓楼造型独特。它的底部大部分是方形的,屋顶是多边形的。楼的楼层都是奇数,比如9,11,13,15,17,楼顶挂着一个象征好运的葫芦。十几层的鼓楼全部用杉木梁或榫头,没有一个铁钉。屋檐下的如意斗拱,飞檐上翘,十分精致。檐板上绘有各种古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或生活风俗画,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整个鼓楼远看雄伟壮丽,近看亲切美丽,精致典雅。过去,鼓楼的作用是在屋顶上鼓,以便村民击鼓报警和商议。如今,鼓楼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功能,成为侗族人民学习文化、开展娱乐活动的场所。

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群居。大寨300到400户,小寨30到50户,单户很少。侗族人民大多居住在“甘兰”建筑中。一般有三栋两层小楼,左右连着“片沙”,也有三层楼的。楼下放着石碑,堆着柴火杂物,养着牲畜。人住楼上,前半部分是走廊,两三米宽,是休息或者体力劳动的地方;走廊中间有一个大厅,里面有一个神龛,左右两边有一个火坑,上面有一个晾粮的炕,是取暖做饭的地方。卧室位于两侧的建筑或三楼。在顶楼,上面挂着粮食和糯米,有的还在村边搭起了晒粮台,方便防火。

融水侗寨很少有鼓楼和于风桥。新年区原有的鼓楼已被大火烧毁,只有重建的何炅鼓楼。

每当夜幕降临,鼓楼灯火通明,夜校学生在这里专心学习文化。每逢节日,村民们都聚集在鼓楼坪庆祝、跳舞,男女载歌载舞,十分热闹。举世闻名的《宋东》经常在这里演唱。广大青年男女把鼓楼当作播撒爱情种子的乐园,在这里“唱唱坐月”,轻歌曼舞,相互倾吐爱意。鼓楼是侗寨的心脏,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形状像多面体的宝塔。一般20多米高,11楼到顶,全部由16杉木立柱支撑。建筑中央宽阔平坦,约10平方米,中间有一个用石头砌成的大火坑,四周有木栏杆,还有长长的木凳供休息。在建筑的塔尖,有一个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着寨子吉祥平安。建筑的房檐突出,倾斜,给人一种精致优雅的感觉,如飞似跳。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侗族村寨所在之处,必有鼓楼。据侗族人介绍,鼓楼被誉为侗寨的“遮荫树”。寨子里没有“遮荫树”,寨子就没有凝聚力,就不会发展繁荣。在侗乡,是侗寨的风雨桥,俗称花桥。侗族聚居的地方,有河必有桥,桥都建在村后的主干道上。大部分是木桥,还有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都有四五米宽。桥墩是青石做的,桥面是杉木铺的。上面是瓦房走廊。长廊两侧有栏杆和长凳,形如游廊,行人可以遮风挡雨,尽情休息。

于风桥富有民族特色,也是侗寨的独特建筑之一。因桥上有廊亭,可供行人通行,遮风挡雨,故称风雨桥。城阳湖位于广西三江的林溪河上,是于风桥的代表。这座桥建于1916。为四孔五墩悬臂式木梁桥,全长76m,宽3.4m,高10.6m..五个青石墩上,以六排周长四五尺的杉木为梁,五个不同屋顶的亭子相互交替,形成一个走廊式的走道桥面。步道两侧设置长椅,供行人避雨休息,亭台楼阁绘有精美的侗纹。五个石墩上各有宝塔形、宫殿形的桥亭,错落有致,气势磅礴。鼓楼是必不可少的结构,不用钉和铆。由于其结构紧密牢固,可以持续数百年。鼓楼,顾名思义,里面有鼓。鼓楼顶层挂着一面长鼓。通常村里有重要的事情,都会有人上楼敲锣打鼓召集村民讨论。侗族历史上,每当有外来官兵骚扰,村里的“领导”就爬上楼梯敲鼓,鼓声响彻村里的山谷,所以能很快聚集起人们。你不能什么都没有就上楼打鼓。从外观上看,侗族鼓楼是一种极具视觉效果的建筑。一座建得很好的鼓楼,屋顶有一系列葫芦形的顶,尖顶如刺,直刺苍穹。中间是层层建筑,形似宝塔。建筑物的屋檐一般是六边形和八边形。六边形俗称“六面倒水”,引水的每个突出部分都有一个角。它的重檐层层叠叠,从上到下,一层比一层大。鼓楼底部,多为方形,四周有大而结实的长凳,供人休息。中间是一个大的方形或圆形壁炉。从基本轮廓和整体形式来看,鼓楼造型最显著的特点是在不偏离杉树原型的基础上,融合了汉族多层宝塔密檐的造型,形成了下大上小的塔形。鼓楼造型的第二个特点是高密度的双檐叠加塔身。鼓楼在重檐数上是单数。侗寨的鼓楼是全村人共同修建的。

鼓楼的用途:第一,它是侗寨的象征。二是侗族的姓氏符号(如肇兴五方民族的五座鼓楼)。第三,侗族人民的休闲场所。第四是年轻人的社交场合。第五是接待客人的地方。第六,集结讨论的重点。第七,传递信息或报警的工具(上楼打鼓)。一句话是侗族人民的希望和精神,是整个村落的政治、文化、娱乐、社交的中心。由于鼓楼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鼓楼的建设成为了建村的第一要务,即必须先建楼。先有村,后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