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剪辑有什么特别之处?

电子文化影响下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世界方式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电子媒介对文化的影响:一是电影、电视、电脑的出现对哲学和审美观念的冲击;二是电影、电视、电脑对思维方式的影响;三是计算机网络对人类活动和行为模式的影响。总之,网络正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有必要对电子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调整和提高科技的人文性。

关键词:电子媒体;哲学;审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

电影、电视、电脑和哲学/美学的演变。

自电子媒介出现以来,电影、电视和电脑这三种与视听图像相关的重要电子媒介,一方面对全球美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也成为美学、哲学和文化历史变迁的标志。

(一)电影及其概念体系

电影的出现符合美学理论从模仿到表现的转折,标志着从反映世界的现实主义到表现世界的现代主义的转折,符合古典哲学到现代哲学的演变。

历史可以用许多方式来划分,也可以用许多类型的物体来表现。如果从媒介变迁的角度来看历史演变,那么西方现代性的发生大致与印刷文化的产生同步。基于印刷文化并因这一技术条件而繁荣起来的小说也在此时应运而生。自西方进入现代性以来,小说成为最重要的审美形式。作家独创的小说生产模式和小说欣赏模式(读者独读一室)都符合西方的人格文化。赛义德很好地论述了小说的叙事特征与西方全球扩张之间的关系。巴尔扎克和左拉是小说创作模式的代表,体现了作品与现实和历史的密切关系。小说理论的主流是模仿论和典型论。电影创作把编剧的个性变成了集导演、编剧、演员、美术、摄影、剪辑于一体的集体和事业。制作过程以剪辑为最终结果,在编剧、表演、摄影等环节都起着重要作用。

艺术创作和过程中与现实的关系只是初级阶段。现实在场景的拍摄中以艺术的方式进行了分割和重组,在最后的剪辑中发生了质变,蒙太奇成为了影片的精髓。从库里肖夫1920这个经典例子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电影蒙太奇的“神奇”;

1一个年轻人从左边走过来;

一个年轻的女人从右边走来;

3两人见面握手,小伙子用手指点着;

一座白色的大建筑(美国总统的白宫);

5两个人走到台阶上。

其实每个镜头都是在不同的地方拍摄的,白宫镜头是从影片中剪下来的,但是按照上面的顺序分组后,就变成了在同一个地方连续出现。现实要经过变形、变奏、变心才能成为艺术,艺术哲学和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如荒诞、表现、直觉、无意识等,都可以通过电影与现实的关系得到具体而深刻的理解。其他类别的现代艺术,如小说、绘画、音乐等。,有了不同于古典形式的变化,在理解电影之后就很容易解决了。

(B)电视和概念系统

电视的出现和普及不仅在时间上与现代向后现代的过渡保持同步,而且在美学和哲学上支持着现代向后现代的过渡。电影艺术具有审美统一性。电视已经成为一个全方位覆盖世界的电视,它将各个领域的内容整合到自己的节目表和栏目框中。电视的内容表现出后现代的哲学意蕴:无中心,而电视的形式表现出后现代的美学风格:拼贴。电视节目前后,从时政新闻到幽默小品,从历史追忆到电视购物,从经典电影到体育直播,不同的逻辑并置。一个节目不断穿插广告,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电视虽然在现象上不断分解现实世界,但在本质上却执着地构建了一个本体论的世界,就像存在主义、精神分裂的意识与无意识、结构主义的表层现象与深层结构、现象学神学的世界现象与隐藏的上帝等等,电影在深层结构上表现出现代主义的信仰。在电视时代,你经常用遥控器从一个频道切换到另一个频道,这显示了后现代的无中心广播。电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凸显了后现代景观。后现代哲学和美学在电视上得到了具体而生动的体现:平面与深度、碎片与整体、中心与边缘、结构与解构、原意与诠释,都在电视形式中以一种全新的后现代方式呈现出来。

(C)计算机和概念系统

电脑的出现改变了电视主导的美学观,将后现代拼贴深化为一种全球传播,导致后现代哲学美学向全球哲学美学融合的转变。

自西方现代性兴起以来,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历史。在计算机时代,它的丰富性和本质同时以最真实、最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虽然电视呈现的是后现代多元化的碎片结构,但它仍然用一个节目表统治着碎片。然而,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制造了一种后现代的碎片流,这是一种难以有序管理的“无”流:它与电视、电影、报纸等其他媒介的“存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无结构。互联网实现了最彻底的“民主”,互联网改变了经典的时空结构。书报影视都是一个有序的线性结构,在一个整体的控制下仍然可以形成一个中心思想;另一方面,互联网形成了一个没有中心和边界的巨大交织网络,完全抹去了边缘和中心的边界。德里达对本质的追求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被延迟了。

在互联网上,福柯对散射、均匀起源、差异和断裂的论述,詹姆逊和鲍德里亚对后现代美学风格的描述,如戏仿、平面、碎片、拼贴、挪用、戏仿、缺乏深度、历史和反总体性,都有所体现,而且这种体现不再局限于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而是在全球范围内无止境地流动。计算机呈现出新的层次结构:不同于以往的线性逻辑,呈现出循环连接,不同于以往的金字塔控制结构;它还呈现了一种无边界的流动逻辑,与之前的不同。

稳定的逻辑,可以逐层定义主体。可以说,全局交互在计算机中得到了最生动、最直观的体现。因此,在计算机时代,电子文化达到了一个质的高峰,电子文化与印刷文化的质的差异凸显出来。任何在网络上漫游的人都会感受到它的等级结构。你读一篇课文,里面包含了一些你想彻底理解的重要概念。而且这些词有着与文中其他词不同的醒目颜色,也就是说可以点击。点击后,进入文件的第二层。第二层有些莫名其妙的地方,可以再打开,就进入正文第三层了。诸如此类。但这些层次不仅仅是层的进出,而是可以跳出层,甚至可以回到原来的层。因此,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是循环的。一个特定的文档是整个互联网的组成部分,它与整个互联网中的各种文档形成一个相互交流的网络。这种新的安排带来了新的感受方式,会形成新的思维方式。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写作和阅读与阅读是一致的,即从一行到下一行,从一页到下一页。互联网的排列和阅读是有层次的,在层与层之间上窜下跳。所以,阅读文化带来的是时间的线性推理逻辑;互联网文化带来的是空间的并置和互动的循环思维逻辑。在互联网逻辑中,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方面,文本本身是不完整的,另一方面,它与其他文本交流,这使它具有潜在的深度,它可以随时将自己扩展到所有相关的方面,从而具有可变的深度。当你写软件,用电脑把作品的内容按层次排列的时候,你就是在训练自己一种新的逻辑,这种逻辑更符合地球村的概念。

一种新的全球化哲学和全球化美学已经出现并将继续从互联网中出现,并通过互联网的实践被人们所理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媒体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媒体与世界、美学、哲学的新结构和关系,以及全球化新时代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电子文化与新思维逻辑的进化

在电子文化出现之前,印刷品是主导文化。印刷品不仅仅是一种媒介形态,一种载体形态,更是一种思想形态,一种逻辑方式,近代的一种系统逻辑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这是一种观看、切割、分类、几何、立体、线性、理解的逻辑,近代以来的思想体系就是基于这种受印刷品影响的逻辑方式。

电子文化出现后,尤其是其主要形式如电影、电视、电脑等出现后,出现了不同于印刷时代的新的逻辑形式。所以,要理解现代西方思想与现代思想、后现代思想的区别,就要理解印刷文化与电子文化的区别;要理解现代逻辑思维方式与现代逻辑思维方式、后现代逻辑思维方式的区别,还必须理解印刷文化与电子文化的区别。在西方思想中,有近代和现代之分。从媒介的角度来看,这两个时代是印刷时代和电子时代的区别。

电子时代形成了自己新的思维逻辑,不同于印刷时代,而这种新的逻辑思维借助于电影、电视、电脑这三种对文化概念体系产生重要影响的样式,产生了三种思维逻辑。以这种新的逻辑,深刻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思考方式,深刻影响了世界对人的呈现方式,深刻改变了人们在世界上的生活方式。

(一)电影与蒙太奇逻辑

电影制作的组织方式给了世界一种蒙太奇逻辑。蒙太奇是剪辑这个词的法语音译,它的原理就是剪辑原理。是蒙太奇的逻辑构成了电影。在电影制作中,每个镜头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和时间拍摄,但却组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电影制作中,每一个时空的拍摄都是真实的,而剪辑出来的电影是虚构的;在完成的影片中,剪辑过的影片是真实的,其真实性是建立在大量片段的基础上的。电影构图的这一原则使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了真理的命题。在古典小说和绘画中,如何表现现实的真实,就是一个完美复制现实的过程。在电影中,蒙太奇逻辑化整为零,点石成金,给人们呈现的是现实主义的电影,而这样的现实电影让人对类似电影银幕的现实产生质疑。蒙太奇可以创造电影,也可以创造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性的整个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蒙太奇的逻辑过程。历史像电影导演一样,从17世纪开始,把一个分散的世界历史变成了一个统一的世界,各种文化被组织成了整个世界的现代化进程。蒙太奇逻辑让我们以新的方式看待现实,思考现代性的起源,理解世界的组织。

(B)电视和遥控板逻辑

电视的出现和普及使其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看电视会产生一种新的逻辑。这是遥控板的逻辑。如果说电影的蒙太奇逻辑是一种导演的逻辑,是一种从创作者角度组织世界的逻辑,那么电视的遥控板逻辑就是一种观众的逻辑,是一种从观看者角度重组虚拟世界的逻辑。电视也有制造的一面。电视的创作就是面对世界,用不同的频道展现这个多元的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电视和电影一样,都是有中心的。一方面,电视中的频道并置呈现出各种无中心的拼贴;另一方面,它的栏目编辑和频道系统体现了一元化原则。但观众是自由看电视的,观众对栏目的选择是通过遥控板实现的;电视的显示由遥控面板控制。如果说,在电视时代,世界的画面主要是以电视的形式呈现的。

现在,电视的呈现是按照遥控板的逻辑来组织的。如果说电视节目有自己的一致性和系统化,那么在电视播出的过程中,这种一致性和系统化总是被遥控板打乱,以碎片化的方式,以奇怪的组合方式呈现,这是任何人都想不到的。遥控面板的移动融合了不同的文字和画面,产生了真正的后现代效果。遥控板的主导地位显示了电视时代观众的主动性和主导性,也显示了观众的任意性和主观性。最重要的是,它构成了电视画面的呈现逻辑。遥控板的逻辑成为后现代时代人们观看世界的一种主要方式,也影响着人们思考世界的方式和世界的呈现方式:伊拉克战争、印度洋海啸、南美禁毒、巴西狂欢节、香港选美、周杰伦唱歌...一切都在遥控板的逻辑指引下,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由后现代碎片组织起来的世界景观。

(C)计算机和点击逻辑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给了世界一种点击逻辑。通过点击,可以自由畅游各种网站,出入各种关卡,在各种内容中自由跳转;计算机内容的外观是通过点击逻辑来呈现的。如果说电影的蒙太奇逻辑是导演的一种组织原则,电视的遥控逻辑是观众的一种组织原则,那么电脑的点击原则就是两种内容的主体之间的全局互动和对话原则。

就互联网的组织而言,它具有电影蒙太奇逻辑的特征。在空间上,它没有像电影那样浓缩成一件艺术品,而是带入了整个世界网络。从方法论上讲,它运用了蒙太奇的精神,可以把一切,无论是同质的还是异质的,无论是这里还是那里,都纳入自己的整体。正是因为其广阔无限的空间,才形成了与电影完全不同的整体,形成了与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相一致的整体。具体来说就是:第一,这个整体没有固定的部分,随时增加网站,随时撤回网站。网的增减不影响其完整性。第二,整体内部没有固定的关系。网站可以与这些网站或那些网站相关联。全网的内在联系和某个网站的具体内容,可以和各种网站的不同内容进行无限丰富的组合。这尤其表现在网络搜索上:输入一个短语得到一个组合,对这个短语加一个词,减一个词,换一个词,就会得到不同的组合。网络世界与影视世界的本质区别,还在于对印刷品的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脑的出现象征着电子文化对印刷文化的最终胜利。电影的出现并不能让电文化占据主要地位;电视的出现,占据了文化的主导地位,却容不下书籍;然而,计算机网络可以包含所有时代的所有形式和事物(包括印刷时代的事物)。电影电视里看不到,电脑上看得到。到这个时候,电文化才真正成为文化的主流。

网民观看互联网的方式具有电视遥控板的逻辑特征。上网的人可以选择自己想看的网站和网页,在众多网站和网页中来来回回。与电视频道相比,互联网上有数万亿的页面。在这样一个无限的空间里,遥控板的逻辑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种逻辑的本质和作用也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网页越多,上网者的主体性就越突出。无论这些页面在类型、内容、风格和形式上有多么不同,它们都是通过用户的点击来组织的。点击给了冲浪者最大的自由,也给了冲浪者以自我为中心来组织世界的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说,点击只是遥控板的扩展;点击原则的精髓在于互动和对话。这是电脑和影视最大的区别,这是点击逻辑和蒙太奇逻辑和遥控板逻辑最大的区别。在电影院,你不能一边看电影一边和电影说话;看电视的时候不能跟电视说话;然而,在网上冲浪时,冲浪者可以通过点击与网站管理员和任何其他冲浪者进行对话,他们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立即成为网页的组成部分。正是在这种互动和对话中,点击动作成为最能代表全球化时代人类生存方式的行为,点击逻辑也因此成为最能代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逻辑。

三、全球化时代的计算机网络与意识形态

上网已经成为社会运行的必要形式,成为个人生存的必要部分。人们通过互联网与互联网和世界打交道。日复一日,“上网行为”改变着人们的活动模式和社交模式,当然也改变着人们的观念模式。

自电子文化出现以来,网络对意识形态的改变这一主题一直被不断地讨论。电影、广播、电视、电脑的出现,每一次都把哲学的变革引向一个新的高度。如果从媒介的角度来划分时代,那么它的口头、书面、印刷和电子形式构成了人类进化的不同阶段。如果说报纸是印刷时代的最高点(在报纸中,文化中的一切都可以容纳),那么电脑就是电子文化的最高点(在电脑中,一切形式的文化,包括印刷时代的报纸都可以容纳)。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伴随着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的出现,即以电视和电脑为主导的新信息模式引发的信息全球化,以资本跨国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两极世界消失,世界寻求新的政治秩序,全球各种文化力量参与其中的政治全球化,以消费为主导的趣味全球化,以及互联网、电影、电视、视频、歌曲、服装、食品、旅游、广告对文化的形成。因此,计算机网络也成为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变革的粒子。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时空结构的变化和“我在模式”的网络化导致了时空观念的变化。人存在于一定的时间,“我在这里”是古典哲学的出发点,“这里”是时空模式的规定性。在以前的(口头、书面和印刷)时代,人们在空间上与“那里”是分离的,“这里”意味着“现在”;就时间而言,人与“时间”是分离的。在电子文化中,当人们打越洋电话时,“这里”和“那里”突然结合起来;卫星电视直播在两个半球之间重组和享受了昼夜等“现在”和“那时”的时间概念;网络聊天室把天涯海角连接成一个* * *时间* *地理的存在。从电话、广播、电视到网络,电子文化在时空结构的转换中达到了一个新的质点,这就是时间性

空间的差异和距离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意义,新的时空结构形成了新的“我是模式”。网络的视频对话让“我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出现。这是全球化时代的一种我,是以前任何时代都无法想象的。哲学、美学、文化等一系列全球化时代的特征,都是从这种新的“我在模式中”得到理论阐释的。

第二,组织世界模式的转变和“点击原理”网络引起了组织世界模式的转变。基于一定的原则,当世界被组织成一个整体时,人们对世界的定义就完成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世界组织方式,这是一个逻辑体系。这个逻辑贯穿于各个方面:哲学体系、文学结构、艺术形式、建筑风格...在计算机时代,出现了一种新的逻辑方式,就是前面提到的“点击逻辑”。点击已经成为组织世界的一种方式。

第三,意义生成形式的转变和“循线模式”的网络化引起了意义生成模式的转变。在电脑前的时代,意义是由主体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定义的,这个范围无论是在领导的办公室还是在电视的主编那里都是固定的。意义是在提供给公共空间之前定义的。在互联网上,一种思想出现后可能会立即被追随,这种思想对既定的思想进行批判或解构,使一种发表的思想进入讨论和辩论的场所。这使得办公室和编辑室里的人的思想在形成自己的公共思想或形象之前,就已经被屏蔽、被斑点、被变形,以一系列的附件出现;网络的广度使得这些帖子能够来自四面八方,来自各种肤色的人。因此,跟帖的过程使得在线发布想法形成了公共

* * *思想或者公众* * *形象,已经违背了初衷,失去了原有的统一性。在线跟帖模式改变了意义的生成过程,使意义的形成成为一个更容易被讨论和批判的共谋和群体修改完善的过程。由此产生的大众的意识形态和形象,在全球化时代更加妥协化、一体化和全息化。

第四,“众议原则”的舞台形式和模式的变化是由网络的特性决定的,网络构成了全球化时代大众的舞台。这个公共舞台和前计算机时代的公共舞台最大的区别就是网络本身的“意见原则”。前网络时代,任何一种公共言论都是有计划地组织和控制的:报纸、出版社、电视台的编辑对公共言论做最后的把关。这是计算机时代哲学总体性、社会总体性、思想总体性的现实基础,网络上没有主编,每个人都可以上台发言。网络时代的“主体性原则”变成了网络时代的“意见原则”。来自世界四面八方的各种肤色的人,从中上阶层到中下阶层,无论他们的观念、理论、价值观如何不同,都可以发表意见,发表言论。网络的“舆论原则”开辟了一个巨大的公共领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代表性。

全球化的主要特征。面对这种新的演讲方式,其他公共演讲方式也不得不改变它们的结构。

第五,与“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相比,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出现在网络上,可以用假名,就像演员以角色的形式出现在舞台上一样。这就让网络有了另一种功能,成为一种整合人格的方式。精神分析认为,人的人格包括欲望的本我、社会的自我和神圣的超我。在前网络时代,欲望化的本我被社会本我和精神超我压制,进入无意识;这些无意识一旦想要出现,就会受到意识和精神的审视,不得不以梦境或艺术的形式曲折地表现出来,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人的内心有一些东西是人们不愿意以自己的名义说出来的;当舞台上出现一个角色名字时,人们可能会畅所欲言。网络的虚拟世界就像一个公共舞台,每个人都可以作为演员出现。有了这个虚拟的时空,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网络也可以成为一种类似于梦境和艺术的人格整合方式,一方面,网络上的样子不同于梦境和艺术,是现实的,人们知道自己在上网;另一方面是空虚,人意识到别人不知道自己是谁。

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表演的正是网络虚拟世界提供的现实与现实的结合。在这种网络表现中,人格心理学中的本我/自我/超我达到了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虚拟世界给了人们一种人格整合的方式。总之,网络正在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