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敦煌壁画中的守护神:莫高窟的真正创始人
自敦煌莫高窟开凿第一个洞穴以来,距今已有1600年了。十六国之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有洞穴开凿。有492个比较完整的洞穴,仅洞穴内的壁画就有5万多平方米。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壁画数量最多的洞穴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规模巨大,技艺精湛。特别是有一种壁画叫供养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正是这些壁画中的食客们代代相传,潜心开凿洞窟,建造佛像,绘制壁画,最终创造了灿烂的敦煌文化。1.佛教文化的繁荣催生了洞穴赞助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大乱,众多名门望族、文人墨客来河西避战,促使中西交流要道河西走廊的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相继建立的无梁王朝也集中了大量的人才。中原地区贵族家庭的到来,当地文化水平的提高,大量士子的存在,为该地区接受外来文化提供了知识基础,也使外来文化向中原输送成为可能。汉末魏晋时期,随着中原士绅的到来,佛教很快在敦煌传播开来。当时的政权更迭和战争为佛教在敦煌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西晋时,住在敦煌的岳家和尚朱法虎带领大批弟子在此译经讲经,建庙掘洞。此外,还有大量僧侣从东到西来来往往,不断为敦煌佛教注入活力。现实环境的动荡,正在让人们信佛,追求更好的来世成为可能。北魏五代的直接统治,把中原的佛教文化带到了敦煌地区。一时间,地方和中原权贵在敦煌挖洞。敦煌藏经洞保存了北魏都城魏凤溪抄写的《扎阿毘达磨心经》,还发现了北魏杨光王惠安希望绣制的佛像残片。许多信奉佛教的高级官员曾在敦煌工作,并挖掘了大规模的佛教洞穴,为当地各界人士树立了榜样。他们信奉佛教,挖洞穴成了红极一时的事情。隋朝统一南北后,中国开始走向汉朝以来的鼎盛时期。在统治阶级崇佛浪潮的推动下,敦煌各界人士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仅一个莫高窟就开凿了七八十个洞窟,掀起了一股* * *造窟热潮。唐朝以来,各民族进一步融合,疆域不断扩大,佛教传入中原并兴盛起来,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丰富了敦煌文化的内容。大量宫廷经书从长安运出,进一步将汉传佛教的影响注入佛教圣城敦煌。许多皇帝亲自下令在长安等地修建寺庙,大力弘扬佛教。在这样的背景下,到了唐代,敦煌的显赫家族继续挖掘洞穴。到笃信佛教的武则天当政时,莫高窟已连续开凿了1000多个洞窟,并建造了一座模仿武则天形象的弥勒佛像(第96窟北像)。第二,提供者是莫高窟的真正创始人。当人们惊叹于敦煌莫高窟的数量,精美宏伟的壁画和色彩斑斓的雕像时,他们总是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这些洞穴是谁建造的?他们为什么要建这么多洞穴?其实只要你关注,就能在山洞里找到答案,答案就是壁画上的供养者画像。提供者是这些洞穴的所有者,也是莫高窟的建造者。施主画像是敦煌石窟艺术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所谓供养者,就是功德大师、窟主、施主及其相关成员如家庭、亲属或社会关系等。当然也不代表他们就是挖窑洞的工匠。赞助人是敦煌宗族,地方长官,僧侣,普通下层平民。他们是敦煌历史上的活跃人物,所以这些画像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敦煌石窟大部分洞窟中都有赞助人画像,是研究洞窟建造时间和主人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敦煌服饰的珍贵实物资料。赞助人画像从十六国,北朝到元朝,从小到大,到五代两宋,都是真人大小,都是住在同一个山洞里的同一个家族人物,具有家庙的性质。佛教的传播非常重视雕像,认为信徒如果看到佛菩萨的真面目,就可以致力于供奉佛菩萨的形象。所以佛经中有专门的“造像功德经”,宣传雕塑的好处。对于官员、士绅、富人来说,广泛制作雕像不仅可以享受现在的奢华生活和机会,死后还能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对于普通人来说,佛教也教导他们,只要能“用自己的力量造佛像”,就能从贫穷和悲惨中永远过上富足的生活。所以无论贫富,都来开窟造像、画像。佛教徒为了表示对宗教的虔诚,总是自己供养自己,在佛像下面或周围画上自己的像,手捧香炉或香花,恭恭敬敬地排队或跪在地上礼拜,并张贴姓名和官职。这种为资助洞窟雕像的捐赠者画的功德画,就是捐赠者的画像。三、莫高窟供养人画像的特点很有特点。支持者都是全身,大部分是团体形象;有僧尼,有家人,有百姓,有官僚。这些画像包括各行各业、各民族、各行业的生者和死者,是最广泛的社会人物画像。莫高窟有8000多尊供养人画像,历时1000多年。它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肖像图集。敦煌壁画的资助人大致可以分为六类:一是地方官员。即当时敦煌等地河西走廊的官员,从王公贵族到政府官员及其家属;第二,守卫边境的士兵。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当时河西、敦煌、玉门关、阳关的将军、军长;第三,寺庙僧人。包括桑桐、寺主、法师、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第四,老百姓。如司机、马夫、服务员、警卫、掌扇、棍子、衣服、物件等。5.少数民族的肖像。食客画像多由主仆组成,等级森严,主人画像在前,奴婢画像在后,排列成型。这幅画像有一英尺多高,而这幅画像不到一英寸。一些洞穴里有多达一千幅支持者的画像。早期的画像尺寸很小,内容一般只表现供养者的虔诚和崇敬。唐代供养人画像进入全盛时期,形象真实,个性明显,表情生动,繁荣昌盛。画像从小变大,画在山洞里醒目的地方,有详细的标题。到了五代,出现了大量的刮痧曹氏家族画像,画院有专门的画像师支持。老祖宗三代一个个画出来,就像形象的家谱一样。恩人画像也逐渐从最初的供佛变成了服务于政治功利的宣传资料。四。《恩人画像》是当时敦煌社会现实最真实的反映。由先生首次修复的太原王家祠画像,是敦煌莫高窟现存最大的施主画像。这张画像有12人。第一张图像最大,标题是“大都督太原王夫人,全心全意拥护”。第二和第三具尸体是总督的女儿,最后九具是侍女。据考证,这幅画对面的北墙上画着乐廷郎总司令及其儿子和男仆,两堵墙合在一起就是乐廷郎总司令一家的拜佛图。这幅画的结构和意境突破了前代工整严肃的供养者行列,人物层次分明,自由活泼,特别是在人物背景的设计上,出现了垂柳、宣花、曼德拉草,蜜蜂、蝴蝶飞舞,有一种独特的生活情趣。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的富足。《于阗王李胜天祭祀像》这幅图,深刻揭示了当时于阗国与沙州(敦煌)统治者的关系。尉迟氏于阗,唐朝时姓“李”。五代之后,加持三年,封李胜天为“于阗王”。据史书记载,李胜天是沙州(敦煌)最高统治者曹义进的女婿。加封后,他和妻子曹石在莫高窟曹义金修建的佛教石窟中绘制了他们的祭祀塑像。画像的头部戴着头饰,穿着龙袍,就像汉家的天子一样。据史书记载,郜皋遣使于阗后,记下所见,说“圣天衣冠如华。”和这幅画像一样,反映了于阗和中原王朝在沙洲的密切关系。回鹘公主等人的画像出自莫高窟第61窟,窟主是当时敦煌最高统治者曹义津之子曹。四幅仕女配角画像中,第一幅画像叫“我的母亲”,第二幅画像叫“姐姐”,曹义金的女儿,袁钟的姐姐,嫁给了甘州回鹘,第三幅画像也是袁钟的姐姐,嫁给了于阗的回鹘。画像的排列顺序和婚姻关系反映了当时沙州曹氏政权与甘州、于阗回鹘的交往关系。从于阗的李胜天国王雕像和陇西的李公主雕像不难看出,当时敦煌政权的稳定与其周边的民主政策密切相关。《守护神像》是一座丰富的历史和艺术宝库。在敦煌莫高窟的492个洞窟中,几乎都有守护神的画像,而且大部分都有名单上的铭文。粗略统计,碑文约7000篇,反映了提供者的地位和背景。都是当时真实的人和事的记录,大部分史书都没有记载。是研究敦煌、河西、丝绸之路等地区中西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交流历史的珍贵资料。同时,敦煌壁画中的恩人画像是我国古代人物画像的集大成者。现存的历代食客画像,清晰地展现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发展历程和优良传统。简单的汉儒画像,魏晋官员的雍容华贵,隋唐仕女的瑰丽容颜,习惯世俗生活的五代宋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相同风格的作品。延续千年的敦煌恩人画像,是中国最大的古代画像图集。它的挖掘和利用对现代人物画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可想而知,在佛教兴盛的隋唐时期,不知有多少能工巧匠、画师在为开凿洞窟的活动服务,尤其是那些一流的画师,他们是以怎样的心情,在前世和来生致力于完成修行的境界时,完成了那些富家贵人的世俗面目?佛的世界里,没有贵贱之分,清净者自清,浊者自浊。画家们没有给自己留一张自画像!(来源: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