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采购经理指数?
采购经理人指数以百分比表示,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即当该指数高于50%时,被解读为经济扩张的信号。当该指数低于50%,特别是非常接近40%时,就有经济萧条的担忧。它是领先指标中非常重要的辅助指标。除了关注总体指数外,采购经理人指数中支付的价格指数和收取的价格指数也被视为价格指标之一,就业指数更多地用于预测失业率和非农就业人员的表现。
研究和应用
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CFLP-PMI)的研究与应用
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重要评价指标和世界经济变化的晴雨表。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CFLP-PMI)的建立对完善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监测体系具有积极作用。基于对采购经理的调查,PMI数据理论上可以反映市场的变化。对CFLP PMI各分项指标的分析,与宏观经济统计数据的比较,与行业统计数据的比较,都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或一致性。因此,CFLP-PMI可以作为决策参考,在制定国家经济政策、企业管理和金融投资活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采购经理人指数,采购经理人指数,CFLP,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系数,应用研究,经济指标。
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作为国际通行的经济监测指标体系,通常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就业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新屋开工/建设指数(类似于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指数)、汇率、股票指数等并列使用。,并已成为政府、银行、企业和股票的指数。
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的应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应该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他们认为市场主体在市场变化的情况下应该做出有利于企业利益的理性选择。比如他们会根据市场波动和市场预期对下一个生产周期做出最优安排,比如采购原材料、雇佣/裁员等。这些决定需要相关的依据。基于采购经理调查的PMI数据理论上可以反映市场的变化,可以作为决策的参考,前提是数据结果能够准确反映现实。
一、PMI的应用前提
PMI调查数据来源于企业采购经理根据企业经营情况的判断,企业经营的各项指标之间存在逻辑关联。从理论上讲,如果采购经理认真填写问卷,他对不同问题的回答结果应该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PMI数据结果应在以下方面显示相关性或一致性:
1和PMI分项指数之间存在逻辑一致性。
2.与宏观经济统计相比,两者之间存在逻辑关联。
3.对比行业统计,两者之间存在逻辑关联。
此外,产业链中各行业之间存在相互作用,PMI数据可以结合工业生产方式的特点进行分析。
这些相关性和一致性不仅是数据本身的准确标准,也是实际预警应用中的准则和工具。
在前面的分析和工作中,我们可以发现,CFLP-PMI的数据在上述几个方面都能够反映出良好的相关性,并且领先于其他经济指标的变化。
在宏观经济统计方面,结果显示,CFLP PMI与相关工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75%以上。其次,我们从黑色、有色和各种装备制造业中提取了一些数据,并与实际经济统计数据进行了相关和领先分析。我们发现,CFLP-PMI指数已经领先于相关行业的经济指标数月,两个指标的斜相关系数在70%-89%之间。
意义
目前,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建立了PMI体系,相关机构也开始建立全球指数和欧元区指数。PMI指数及其商业报告已成为世界经济运行活动的重要评价指标和世界经济变化的晴雨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的崛起举世瞩目,中国经济的走势和变化也正在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人们对各种经济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多,特别是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客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促进了中国在统计调查和数据发布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CFLP-PMI)的建立是中国市场经济逐步成熟在统计领域的具体体现,对完善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监测体系具有积极作用。
采购经理人指数是通过对采购经理人的月度调查和统计而编制的指数,反映了经济的变化趋势,是经济监测的先行指标。根据美国专家的分析,PMI指数与GDP高度相关,其拐点往往比GDP提前几个月。在过去40年中,美国制造业PMI的峰值大约可以比商业高潮提前6-18个月,比商业低潮提前1-4个月。在中国,CFLP PMI经过一年多的累计数据分析,证实其领先于GDP等相关指标,先于经济高潮到来。
PMI调查来自采购经理对本月生产和财务状况的分析判断,是市场变化的第一手信息。CFLP-PMI中国制造业调查指数和数据报告在每月的第一个工作日发布,远远领先于其他政府部门发布的综合统计数据。
毫无疑问,中国PMI的建立要借鉴国外经验,与国际接轨。一方面要在调查方法、主要指标设计和计算方法上与国外保持一致,具有国际可比性;另一方面,必须考虑中国国情进行研究并不断改进,使CFLP-PMI研究能够更好地预测中国经济走势和行业运行趋势,为中国宏观调控和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与国外相比,CFLP PMI的相关工作起步较晚。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准备,国家统计局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合作,于2004年进行了试点和初步调查,并于2005年6月开始正式调查。同年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CFLP-PMI)正式发布。
由于调查时间较短,CFLP-PMI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有待提高,但其科学性和严谨性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借助相关资料,我们对CFLP PMI的调查过程和数据结果进行了研究,以期使这一科学的指标体系尽快应用于实际政策和投资指导,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保证
正确的结果离不开正确的过程,那么CFLP-PMI的调查过程是如何实施的呢?为了让大家了解这一调查过程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以下是CFLP-PMI调查过程的一些要点。
抽样方法保证抽样方法是决定调查结果科学客观性的重要标准。CFLP PMI调查采用的PPS抽样方法是公认的最困难、最科学的抽样方法。在调查正式开始前,CFLP在多次调查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各行业对制造业增加值的贡献来确定各行业的样本数。在此基础上,考虑地区分布和企业类型进行PPS抽样,最终确定样本企业,使样本数量和分布更加科学,调查结果更加准确。
样本量确保当前CFLP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的样本量为730。样本数量远超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占相应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总额的25%,因此能够准确反映制造业整体情况和各行业经济运行趋势。一旦企业因兼并重组发生变化,统计局立即选择同类型企业参与调查,保证了调查渠道的畅通和完整。
样本参与保证为了保证样本企业参与调查,CFLP和统计局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培训,准确上报率为99.6%,在调查领域是相当高的样本保证率,而美国制造业调查的反馈率一般为70%。因此,CFLP的调查结果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反映了行业、地区和整个经济的发展趋势。
调查质量保证所有参与调查的采购经理都接受过正规的培训,能够正确理解调查指标,回收的问卷通过直接在网上填表来保证质量。
严谨的流程确保了国家统计局和CFLP在对国际PMI指数进行大量研究并与外国专家进行大量交流后,在中国做了充分的准备。一方面借鉴国外经验,另一方面考虑到我国国情,确定了问卷设计、PPS抽样选择方法、指标类别、指标解读等方案。在山东、天津、甘肃、青岛分别开展调研和试点。经过两轮,最终敲定了调查方案。收集了一些数据后,我们再次进行了对比分析,调整了方案和细节,确定了最终的调查分析程序。整个过程严谨而科学。
此外,CFLP-PMI的所有数据均由制造企业采购负责人直接填写;CFLP-PMI的调查与实施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起,负责模型建立、数据汇总分析研究等核心程序,并承担公开发布;国家统计局提供权威成熟的研究渠道支持。这种独立调查也遵循国际惯例,确保数据来源和结果的准确性。
重要意义
——在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宣布,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今天正式发布。以后每个月的第一个工作日就是发布日。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编制。根据双方协商的合作与分工,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负责数据的调查、收集和处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负责数据分析、商业报告撰写和社会发布。目前,采购经理人指数调查已纳入国家统计局官方调查目录。我想就中国建立PMI的背景和意义谈一些看法。
重要意义
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是国际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体系,涵盖生产和流通、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领域,在监测和预测国民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的意义在于:
首先,有利于国际接轨。目前已有美国、英国、新加坡等22个国家制定了PMI指数。中国入世后,日益成为世界采购中心和制造中心。中国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经济形势如何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所以中国需要PMI,世界也需要中国的PMI。中国PMI的建立将在两个方面与国际接轨:一是调查方法和统计方法的融合;第二是数据的可比性。
二是有利于国民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宏观调控和预测。PMI是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反映经济活动的快速及时的先行指标。通过PMI,我们可以及时监测和预测经济和商业活动中的问题和趋势,使政府能够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宏观经济趋势。
第三,有利于指导企业的采购、生产和经营活动。PMI调查涉及生产、采购、库存、销售、价格等环节,反映企业的综合经营活动。PMI和基于PMI的经营报告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使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的战略决策和经营调整有了可靠的依据。
建立特色PMI
国外PMI可分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我们决定先实施制造业PMI,待条件成熟后再实施非制造业PMI。建立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标体系在中国是一项创举,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立PMI的过程中,我们重点解决了以下问题:
1,符合国际标准
如前所述,目前世界上已有22个国家建立了PMI指数,国际上已形成了较为完整和规范的调查体系、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因此,中国的PMI需要在指标和问卷设计、调查方法和计算方法上与国际接轨,并参考国际通行做法。
2、符合中国国情。
国外的PMI指数大多建立在发达国家,国情与中国不同。PMI在中国的建立,一方面要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样方法
PMI监测经济活动的趋势和走向,其结果与抽样方法密切相关。我们采用了一种科学的抽样方法——PPS抽样,根据各行业对制造业增加值的贡献来确定样本数量。在此基础上,考虑地区分布和企业类型,确保调查和统计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在发达国家,PMI主要调查私营企业,但在中国经济中,国有企业仍占很大比重。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的代表性,我们的调查样本以大中型企业为主,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比例分别占35.6%、27.6%、20.5%和12.6%。
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企业占63.6%,中部企业占23.6%,西部企业占12.8%,体现了经济区域的代表性。
根据抽样结果,我们选择了730家企业,并逐一进行了确认。事实上,每月有727家企业提交数据,报告率为99.6%。
(2)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
在PMI问卷设计中,我们采用了先试点后调查的方法:我们采用了两次的方法,即先写好问卷,通过几个省市企业团队让企业试填并提出修改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方案,然后提交企业试填,再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最终方案。这样基本做到了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既能满足宏观需求,又能兼顾企业需求。
联合会和统计局还共同开展了培训工作。去年6月5438+065438+10月培训了各省市负责调查的人员。在此基础上,由各省市分别培训当地采购经理。
3.已经建立了稳定的调查渠道。
一个长期的、每月一次的调查,能否持续下去并取得满意的结果,取决于建立一个调查团队和一个稳定的调查渠道。
在调查的组织上,采用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国家统计局合作的方式,这有三个有利条件:一是有统计方法的保障;第二,企业调整小组有全国性的调查渠道;第三,企调组从1998开始就一直在进行国民经济调查,调查经验丰富,人员素质高。同时采取市和省市企业调整小组两级机构,直接针对企业,持续跟踪调查对象,发生变化时随时调整,保证了数据来源的准确可靠。
4.加强分析的权威性。
在数据分析方面,联合会本身有一批行业专家和权威人士,进行了三年的深入研究;统计局企业调整队还对采购经理指数进行了专题研究。同时,我们还邀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先生作为特邀分析师,使我们的分析更具前瞻性和权威性。
5.采用在线直接报告方法。
在PMI调查中,我们利用高科技手段,让企业管理者直接在线填报,不仅降低了人工输入出错的概率,也加快了填报汇总的时间。
施工过程
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的编制和建设经历了三年多的时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
2002-2004年上半年为研究阶段,重点与国外专家进行了多次交流和讨论,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同时,国家统计局也非常关注采购经理指数的建立,企业调查队专门设立了专题,委托天津、山东、宁夏企业调整队进行调研。
第二阶段
2004年下半年至2004年底,完成了中国制造业PMI提升阶段的准备工作,包括:(1)建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整队的合作模式;完成了调查方案的制定、企业问卷的设计和企业抽样方法的制定与实施;在山东、天津、宁夏三省(市)开展部分企业试点工作;在青岛召开部分省市采购经理指数小型研讨会;召开了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会议,部署了2005年6月5438+10月的调查工作。对采购经理指数、采购经理问卷、网上填报具体事项的特点和应用进行了培训。
第三阶段
2005年6月5438+10月,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调查正式启动。经过半年的运作,取得了三个成果:一是建立了稳定的调查渠道,全国20大行业727家企业的采购经理按月填写了调查问卷。其次,建立制造业PMI数据库,每月由采购经理在线填写。经过数据验证和汇总,建立起丰富完整的中国制造业PMI数据库。再次,根据调查结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整队编制了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撰写了企业报告。根据六个月的指数。2005年4月,我们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得到了相关部委和研究机构专家的高度评价。
目前,我国采购经理指数工作刚刚起步,我们的工作也只是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PMI建立之初,由于时间序列数据不足,没有相关历史数据,如何确定季节调整因素,采用更科学的调整方法;再比如,除了满足国家的宏观需求,还要考虑如何满足企业的需求;采购经理人指数与其他国民经济指标的关系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总之,中国PMI的建立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需要时间和数据的积累,任重而道远。
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工作已经有了很好的开端和坚实的基础。我们相信,通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的密切合作,并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中国的PMI指数体系将会成功建立,并必将在国家宏观经济预测和业务指导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们希望未来有更多的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专家、企业和新闻媒体关注中国采购经理指数体系的建设。欢迎与我们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在此,我要感谢洪丰集团对本工作的大力支持。
2005年7月6日
PMI的简要说明:
1。主要指标的解释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月度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汇总而编制的指数。它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它是国际上常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领先指数之一,具有很强的预测和预警功能。PMI通常以50%作为经济实力的分界点。当PMI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反映制造业经济收缩。
2。调查领域
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65,438+065,438+0)中制造业的365,438+0个行业类别,在全国选取820家样本企业进行调查。
3。调查方法
制造业采购经理采用PPS(概率与规模成比例)抽样方法,以制造业大类为层,行业样本量按其增加值占制造业总增加值的比例进行分配,以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层内样本。
本次调查采用网上直报的方式,每月对企业采购经理进行一次问卷调查。
4。计算方法
制造业采购经理问卷涉及生产量、新订单、出口订单、现有订单、产成品库存、采购量、进口、采购价格、原材料库存、员工、供应商交货期等11个问题。每个问题单独计算扩散指数,即回答肯定的企业百分比加上回答不变的企业百分比的一半。
PMI是一个综合指数,由五个扩散指数(分类指数)加权而成。五个分类指标及其权重是根据其对经济的主导影响来确定的。具体包括:权重为30%的新订单指数;权重为25%的生产指数;员工指数,权重20%;权重为15%的供应商交货时间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权重为10%。其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是一个逆指数,在合成PMI综合指数时进行逆运算。
5。季节性调整
采购经理调查是月度调查,受季节性因素影响,数据波动较大。发布的PMI综合指数和各分项指数均为季节调整数据。
相关报告
2015 1月数据
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与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2065年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1,2015为49.8%,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自2月12以来首次跌破50%的临界点。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PMI)为53.7%,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但高于去年同期。
多方分析显示,6月5438+10月制造业PMI跌破阈值,主要是受元旦和春节以及季节性因素的影响,这也证明制造业面临的下行压力大于整体经济。但考虑到非制造业继续扩张,今年一季度数据应该不会出现整体下滑,经济下行压力应该弱于此前市场预期,也弱于制造业反映的情况。
从制造业PMI的12分项指数来看,与上月相比,除积压订单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外,其他分项指数均有所下降。[2]
2065438+2006年5月数据
国家统计局发布2065438+2006年5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5月PMI为50.1%,与上月持平,连续三个月处于扩张区间[3]。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0.3%,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临界点;中型企业PMI为50.5%,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重回扩张区间;小型企业PMI为48.6%,比上月上升1.7个百分点。虽然低于临界点,但收缩率缩小[3]。
从分类指数来看,构成制造业PMI的五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位于临界点以下[3]。
生产指数为52.3%,比上月小幅上升0.1个百分点,保持在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生产继续平稳增长[3]。
新订单指数为50.7%,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但连续3个月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保持扩张,但增速放缓[3]。
从业人员指数为48.2%,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仍低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有所减少,但降幅有所收窄[3]。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6%,比上月小幅上升0.2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继续减少[3]。
供应商交货时间指数为50.4%,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较上月加快[3]。
参考资料:
[1]?2021.1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 2021-01?[引用日期2021-02-08]
[2]?时隔27个月,制造业PMI再度跌破门槛——中国经济网?[引用日期2015-02-02]
[3]统计局公布5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2016。统计局公布5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2065 438+06-中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