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何家角历史

1.上海外白渡桥是第一代桥多少年了?

第一代外白渡桥建于1856,名为“井桥”,为木桥。由“苏州河桥梁公司”(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桥梁建筑公司)出资20人(多为洋行经理或鸦片贩子)建成,其中包括供职于怡和洋行的英国人威尔斯和宝顺洋行的任伟、霍梅。桥长137.25米,宽7.015米,中间为活动甲板,船经过时应吊起。

第二代桥

纯粹以营利为目的建桥的威尔斯等人曾声称,上海道泰特授予其专利,中国人民银行要交“过桥税”,只向中国人收税,外籍人士的车辆和仆从全部免除。随后,上海市民愤怒抗议,广东人詹若愚在今天的山西路口设置了一个驿都,免费接送两岸路过的华人,以示不屈。因为公民不再交钱,所以叫“白渡”。迫于众怒,租界工商所于1876在威尔斯桥附近修建了一座木浮桥,过桥免费。因为毗邻外滩公园,当年英国人管它叫“花园桥”,桥头还刻了一座青铜纪念碑(1949后青铜纪念碑被毁),老百姓则管它叫“外渡口桥”。从此,这里过桥不收费。威尔斯桥被工业部拆除了。这也是第二代桥——“外白渡桥”的由来。随后的几十年,人们口误,发音为“外白渡桥”,于是有了约定俗成的遵循。后来历史走到今天,其中的“包容”已经不仅仅是一座桥的名字。

第三代桥

光绪年间,木桥几经修缮,已不能满足交通发展的需要。工业部决定改建一座新桥。编制时有钢桥和木桥两种设计图纸和预算方案,供工业部参考。两种桥梁宽度相同,设计要求能承受一级城市桥梁通常能承受的荷载。其中独木桥使用年限20年,造价83000两,按造价的4%每年维修费用3320两。钢桥使用寿命50年,造价20万两。每年维护费按成本0.35%计700两。工信部工程师、测量员Charles Main认为,虽然钢桥初期投资大,但外白渡桥位置重要,日交通量大,还需要铺设复线有轨电车轨道,所以建设钢桥可以获得长期收益。同时,英国商业电车公司表示愿意捐赠3500英镑作为钢桥的重建费用。基于拟建的钢桥,木

花园桥

对比大桥的不同造价和50年后按照6%的复利得到的钱,工信部选择了钢结构大桥,并为其打广告。

花园桥

新桥设计和施工招标。在17招标中,Howarth Erskine Ltd以17000的价格中标,钢部件由英国达灵顿的克利夫兰桥梁建设公司制造,威斯敏斯特的帕利和比德公司代表工信部在英国监督加工制造。

光绪三十二年,第一桩打下,次年完成。桥梁上部结构为简支铆接钢桁架,下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桥台,桩基和混凝土空心薄板墩。两孔跨度组合为52.12m,梁底标高为5.75m,桥面铺设有轨电车轨道。这是第三代外白渡桥。新桥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投入使用,比法国埃菲尔铁塔晚十一年。桥宽60英尺(包括车道36英尺,人行道24英尺),长1,71英尺,是当时技术最新的钢结构。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就和科技的发展,18世纪在英国兴起了铁架桥,19世纪在美国兴起了钢架桥。白渡桥是中国第一座全钢桥。它是当时上海市公共租界工商所修建的。所有钢材均从英国进口,由英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完成全桥的设计和结构。当时类似的钢结构桥梁,除了上海以外,还有横跨天津海河的万国桥(现解放桥),建于1902,比外白渡桥的建成时间早了5年,由天津法租界工部修建,所以也被称为“法国桥”。

二、上海石库门的历史是怎样的?上海石库门民居兴起于19的60年代。1860年,忠君李秀成为首的太平军发动东进,攻克了江浙北部的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宁波等城市,迫使数万苏南、浙北难民投靠上海租界。为了接纳难民,租界动员商人投资建房。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这些房子大多被建成石库门巷的排屋。

为了迎合中国传统的家庭居住形式,除了一些西式联排别墅,石库门的布局一般和江南的普通住宅差不多。进门后是天井,后面是客厅(上海叫“客厅”),后面是后天井,再后面是厨房和后门。天井和客厅两侧是左右厢房,二楼布局基本和底层差不多。唯一的厨房是它上面的“亭室”,然后是它上面的露台。其代表建筑有兴仁里,占地1.33公顷,位于河南中路东侧,宁波路与北京路之间,中山南路新码头街道的敦仁里、绵羊里、李吉祥。

本世纪初以后,随着上海居民家庭结构向小家庭的转变,居民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石库门民居的结构和风格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适合小家庭居住的“单进”(即无厢房)和“两进”(一厅一厢房)。其规模较大,巷子宽度约4米,楼层以2~3层为主;楼梯平台处设置凉亭,立面采用阳台;20世纪20年代以后,普遍安装了卫生设备。其代表建筑有南京西路的静安山庄和殷珊路的大陆新村。

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上海住房紧张,一些居民将多余的房间出租给他人,于是大多数石库门改变了最初的设计意图,变成了多户同门居住的房子。

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石库门民居,构成了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交织的弄堂社区。在这个社区里,居民在享受个人空间的同时,更容易培养出更和谐、更亲密的邻里关系。所以我们确切地知道这个家庭今天做什么,那个家庭明天做什么。随着居住密度的不断增加,居民逐渐将家庭活动移至巷内公共空间,强化了原有的邻里亲密关系。在此期间,无论是年轻人之间,还是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摩擦越来越多,而这些摩擦和争吵也不过是“你用我的气多了”“你侵占了我的地盘”等等。

高峰时,石库门有9000多条胡同,一度占上海总居住面积的60%以上。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说,石库门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部分石库门的空间结构已经不适合现代人的居住观念,所以消失是很正常的。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开始了大规模的重建和发展。许多古老的石库门房子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充满乡愁的老房子逐渐消失,人们意识到应该把这些独一无二的“艺术品”留在上海。

第三,上海现存最古老的桥梁,如卢浦大桥和杨浦大桥,要特别介绍一下,这是上海现存最陡最古老的单孔拱石桥——泰安桥。

太安桥,俗称何家桥,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它是一座单孔拱形石桥,位于曹刚河口的著名寺庙元金寺前。又高又陡,是镇上最陡的石拱桥。桥堤上竖立着两根旗杆,用于悬挂路灯,是来往船只的助航标志。桥两侧青石扶手上的“非云石”浮雕古朴敦厚。

建造何家桥的材料是青石,雕刻的桥栏杆浮雕“非云石”与元代相似。桥前的元金殿也是元代修建的,所以造桥专家对这座桥的历史看法不一。

清代名人曾写过一首诗:“夕阳西下,月下池消;听说城池,渔笛在溪东,蒲扇轻轻摇热,蕉衫缺风;傍晚独走,古寺一桥相连。”诗中描写日落黄昏,渔歌晚。炎热的一天过后,人们轻轻地摇着蒲扇,走上桥,享受傍晚的清朗。真是古代暑假的生动写照。这里说“古寺一桥连”,“古寺”是吕远寺,“第一桥”是太安桥。

4.上海城隍庙有多少年了?上海老城隍庙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从明代永乐(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殿建筑数量不断增加。最鼎盛时期,总面积达到49.9亩。作为上海重要的道观,上海城隍庙在文革期间自然遭受了重大打击,雕像被毁,寺庙改作他用。65438年至0994年,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上海城隍庙得到修复,重新成为由正统道士管理的道观。2005年,上海城隍庙正殿前翼使用权归还,二期修复工程随即展开。如今的上海城隍庙包括庙、甲子庙、财神庙、慈航庙、城隍庙、娘娘庙、父母庙、关庙、文昌庙等九大殿堂,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

动词 (verb的缩写)苏州河的历史世界上著名的城市经常有一两条著名的河流穿过。巴黎有塞纳河,伦敦有泰晤士河,蒙特利尔有圣劳伦斯河,纽约有哈德逊河...这些静静流淌的河流,不仅哺育了一座城市,也为它增添了无限风光。

上海也有这样一条属于自己的母亲河——“苏河湾”。一路蜿蜒奔流,孕育了上海的早期繁华,见证了上海的历史变迁。流经闸北乌镇路至浙北路时,苏河湾优雅地划出一条1000米的美丽弧线。

“苏河湾”是上海民族工商业发展的脉络。上世纪初,这里成为全国资本的聚集地和上海重要物资的集散地。金城、中南、盐业、Mainland China、中工、浙江兴业等地有17家银行和仓库,素有“黄金走廊”之称。还有上海第一家中国丝厂和荣氏第一厂,民族工业的先驱——阜新面粉厂,还有著名的“天后宫”。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河湾”,在当时的上海曾被称为“清明上河图”。

6.上海嘉定区徐行镇有什么历史?南宋嘉定十年(1218),从昆山县东界设春申、安亭、临江、平乐等五乡,县以年号命名为“嘉定”,隶属平江府(治今苏州)。

今天的徐行地区属于当时的嘉定县春申乡。第二年,春申乡更名为守信乡。明朝万历年间,明朝名人徐勉在徐航建城,原名徐家兴。

清宣彤元年(1909),更名为旭兴乡。1949年,位于徐行区,下辖1镇和16乡。

许兴人民公社成立于1958,面积64.8平方公里。1959华亭人民公社分析。

王草人民公社成立于1961。1983更名为徐兴乡。

1993年初撤乡建镇。2001 10徐航和王草合并为徐航镇,实行村管体制。

徐行镇现辖小庙、钱桥、徐行、大石坪、胡夫、何桥、红星、王草、劳动、安新等10个村民委员会,以及徐行居委会、王草居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