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小故事

人民网,windows 7旗舰版,天津,21: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记者来到三槐路街道崔老人家中,倾听崔奶奶生活的巨变。

崔今年70岁,河北青县人,30多年前在塘沽饮食服务公司工作。在军队服役20年后,她的丈夫调到了港务局。那时,他们唱着革命歌曲,幸福地生活和工作,但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岁月里,他们为生存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和代价。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三槐路向阳楼社区,听崔奶奶回忆过去那些难忘的岁月,品味今天的精彩生活。

三年前我买了一台缝纫机。

崔奶奶家里最显眼的位置放着一台旧缝纫机,用一块布小心翼翼地遮着灰尘。“这台缝纫机有故事。前几天搬家,孩子让我当废品卖。我强烈反对。我还跟他们争这个事!”

“俗话说:新老大,老三,缝纫老三。为了给孩子们穿得体面些,要是有台缝纫机该多好啊!当时一台缝纫机要100多元!也不能为了买一台缝纫机,耽误一家老小的命。”崔奶奶感慨道,“当时为了方便早班,餐饮公司给每人发了一张早餐定量餐券。当时2分钱可以买一个水果,5分钱可以买一个烤饼,外加粮票。我们部门有六个员工,有时候会聚在一起吃早餐,玩得很开心。有一天我突发奇想,这让我以后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天天吃这钱真可惜!有一天,我和另外两个同事约定,以后早餐自己带馒头,把相应数量的早餐券换成钱,放在单位的一个吊篮里,看能省多少钱。三年后的某一天,我们居然每人存了100多元,这是三年的早餐赚来的!有纪念意义的东西一定要买。后来,我的两个同事用这笔‘额外’的钱买了手表或补贴家用,我也毫不犹豫地用这笔钱买了这台上海牌缝纫机,”崔奶奶自豪地告诉我们。

想吃肉包子肉饺子是奢望。

“上世纪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让整个国家都在为吃饭发愁。当时,每人每月分配的食物量是根据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决定的。所以,粮票,面票,甚至还有糖,鸡蛋,牛奶,肥皂,芝麻酱,糖果,棉花等。必须凭票供应。”

“每个月必须计划开支,粗粮和面粉和大米搭配,现在以稀饭、大蒜和菜花为主,再叫细菜,买点大蒜就算改善生活了。逢年过节,饺子馅里掺粉条、面筋、水果等。,连鸡蛋都舍不得放下。想吃肉包子,肉饺子,简直是奢侈。”

“那时候我最怕家里人来。每个人都饿了。老家的人特别能吃,煮了半锅粥,一家人聚在一起招待客人。想吃一次鱼,或者拿一把瓜子花生,只能等到有货源了,还得排队凭票供应。如果你买的是炒黑的花生和瓜子,你根本不会挑毛病。你只会把它们当宝贝收藏,等着过年。”

最珍贵的是粮票,其次是钱。

“可以说,在粮食极度匮乏的日子里,最珍贵的是粮票,其次才是钱。可以用粮票换钱,但是用钱很难买到粮票。那时候我的孩子也很有见识,从来不关注食物,但是粮票不重。随着体力活动的增加和年龄的增长,他们经常在一锅粥里加更多的水来应对生活。”

“有时候偷偷在自己家里养鸡,给孩子增加营养。现在的生活,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东西我都不喜欢。有一次,我看到在餐馆里吃不完的东西被倒进了污水桶。我很心痛,告诫孩子们尽量多吃菜,千万不要浪费。”说到这里,老人用手整理了一下堆积在床单上的粮票和一些票子,神情激动。老人说,让家里的孩子经常拿出来一起数一数,回忆一下过去的日子,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携带95万元现金买房

采访结束时,陪同他来到三槐路街道向阳楼居委会的韩主任告诉我们一件事:“老人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身体也硬朗了,但有一次差点把我们吓死。那是去年,老人用普通塑料袋,包着95万元拆迁补偿款,独自一人去5公里外的售楼中心买房。当时售楼处的工作人员都很惊讶。老人说,我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这次我一定要把它背在背上,才能有安全感!”老人笑得像个孩子。

过去的岁月转瞬即逝。从1978到200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30年。每个人的生活就像崔老人一样,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