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号坦克的发展历史

1936年,首辆3号原型车由戴姆勒-奔驰生产。当时50毫米炮还没准备好,所以临时换成了37毫米炮,但它的炮塔是为重炮设计的。这时,亨舍尔和曼也提供了他们的原型车。从1936到1937,他们的样品被广泛测试,之后,第一辆模型车也是奔驰生产的。克虏伯也提交了他的设计模型——MKA,但最终没有投产。

经过一系列改装,戴姆勒-奔驰于1937年5月生产了第一辆3号坦克Ausf A,到1937年底,生产了15辆。15型只有8辆装备了武器,分别装备到1、2、3装甲师,其余未装备武器的坦克用于进一步试验。1937年,15款Ausf B车型也是奔驰生产的。1937年6月,另一款变型Ausf C投产,到1938年6月底,也生产了15辆。与此同时,Ausf D投产。到1939,生产了55辆D车,其中30辆D车装备了武器,其余25辆进一步用于试验。早期的3号坦克(A/B/C/D IV)是整个系列的原型,不适合量产。他们只参与了有限的战斗。少数D型坦克在丹麦、挪威1940和法国1941/42的战役中加入了PzAbt zbV40坦克。1938 10,装备37mm KwK 35/36 L/46.5炮的Ausf E投产,采用了费迪南德·保时捷在30年代设计的新型悬挂系统,成为日后3号坦克的标配。1939 10个月,大约生产了100辆E坦克。从1940开始,Ausf F投产,更换了马力更大的“迈巴赫”HL120TRM汽油机。65438年8月至0940年8月,37毫米炮的3号E式和F式全部换成50毫米42倍口径KwK38炮和航向机枪。有趣的是,在1942年,美国决定在未来的坦克中采用这种系统,比如M18装甲车、M24、M26等。

早在1934、65438+10、11年,德国古德里安就将坦克分为两种基本型,即携带高初速炮进行反装甲作战的主战坦克和携带大口径炮射击高爆炸药的支援坦克,并将一个坦克连的组合比例规划为三辆主战坦克和一辆支援坦克。根据这一概念,古德里安要求陆军部起草并研制了一种最大重量为24吨(以配合德国公路桥的载重极限)、最大速度为35公里/小时的中型坦克,并打算将其作为德国装甲师的主战坦克来摧毁敌方坦克。在德国,戴姆勒-奔驰、克虏伯、曼、莱茵金属生产实验坦克,分别在1936和1937进行测试,最终使用了戴姆勒-奔驰的产品。第一辆3号坦克于5月完工,1937,其他9辆坦克同年完工。最初的A、B、C和D型号都处于开发阶段,它们只是小规模生产,大多用于测试目的。直到1939出现E型3号坦克才开始正式量产,由几家厂商共同负责量产。在1937到1940的研发期间,德国政府还计划对3号和4号坦克进行标准化,以应对战争。

在此之前,1坦克只是德军装甲部队建立初期的一种尝试。虽然在二战初期因为后续坦克产量不足而参加了大量战斗,但很快就过时了,更适合于训练用途。坦克2是过渡型号,火力和装甲都不够。第三辆坦克最初是为了配合第四辆坦克而设计的。3号坦克装备高速坦克炮,主要用于攻击敌方坦克,4号坦克装备大口径榴弹炮,用于反步兵作战。这也是30年代初坦克发展的一个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