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是如何阐述他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的?(5)

叔本华曾经说过:任何不了解哲学中的康德的人,都只是一个孩子。康德是一个怎样的人?

伊曼纽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出生于东普鲁士首都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康德来自一个多子女的贫困家庭。他的祖先在17世纪从苏格兰移居到欧洲大陆。1740年,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学习。大学毕业后,康德去了乡下的一个贵族家庭做家庭教师。1755年,康德回到了哥尼斯堡大学。在为15工作后,康德被任命为教授,并于1786年升任哥尼斯堡大学校长。在校期间,先后当选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科恩科学院院士。

以1770为标志,康德的一生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以数学、天文、化学为主。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正负数论和星云理论,在其他学科也颇有造诣。后来主要研究哲学,也涉及宗教、逻辑、人类学。

作为自然科学家,康德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学说相对立的宇宙发展学说,奠定了辩证法的科学基础。1754年,康德发表了《关于地球自诞生以来自转是否发生了一些变化的研究》,提出了地球自转速度因潮汐摩擦而变慢的假说,后来得到了证实。1755年,康德发表《宇宙发展引论》,从自然的历史发展角度提出了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蕴含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挑战了自然不可改变的观点。后来拉普拉斯提出了类似的假说,后来被统称为康德-拉普拉斯假说。尽管康德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但他仍然以哲学家的身份出现在大多数后人的心中,或者说他是以哲学著作的影响铭刻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康德在30多年的研究生涯中,留下了三部划时代的巨著:《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此外,他还写了《任何可以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永久和平》等书。

一位传记作者称赞说:“康德的一生就像最规则的动词。”是的,而且它是一个从不与其他单词匹配的动词。康德一生从未远离故土,也从未有过结婚生子的欲望。他只知道自己日复一日的按照自己的时间表,就像最准确可靠的机器一样。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当老师的一天是这样的:5点钟康德起床,穿着睡衣去书房,先喝两杯淡茶,然后抽一烟斗烟。七点钟,康德去教室上课。下课后,他换上睡衣,回到书房看书。13,康德又换了衣服,和朋友吃午饭。13: 30晚饭后,康德踏上了被后人称为“哲学家之路”的小路,哲学家开始散步。他总是穿着灰色的服装,手里总是拿着一根灰色的拐杖,身后总是跟着一个忠诚的老仆人,总是为他准备一把雨伞。主人和仆人都很守时,市民们在亲切问候的同时,也不忘趁机校正一下手表。

康德的私宅是在学校任教后不久买的,共两层。书房里有两张普通的书桌,墙上挂着一幅卢梭的画像。康德的私人藏书并不多,各种书籍加起来也只有500本。康德就是在这种简单单调的环境中度过了他平凡而刻板的一生。名誉、权力、利益、爱情...世人所渴求的一切,都与他终身无关。海涅甚至断定康德没有生命。1804年,康德逝世,享年80岁,在当时确实是罕见的高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他的制服、保守、节制的生活。只有一次,康德读了卢梭的《爱弥儿》,价值连城,舍不得放。他在家呆了几天,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日程安排。这是个例外,而且是康德广为人知的唯一例外。

康德常被称为“现代西方哲学史上的哥白尼”。正如哥白尼的《地球运动论》推翻了以地球为中心的传统世界观一样,康德的哲学思想也改变了现代西方哲学的面貌,他对宗教和道德的哲学反思极大地影响了后世这方面的讨论。康德死于1804,一个骨瘦如柴的哲学教授,几乎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出生地,活得像钟表一样,但他持续而细致的思想改变了现代西方哲学的整个面貌。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三大批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说《纯粹理性批判》详细阐述了康德的认识论,《判断力批判》主要阐述了他的美学和世界的目的性思想,那么这本书则系统阐述了他的道德哲学。实践理性在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和主导地位。道德高于知识,伦理高于认识论,行为高于知识。只有实践理性在人们头脑中规定的道德法则,才能具有客观的普遍有效性,成为普遍的、必然的道德规范。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提出道德不是以个人或他人的幸福为基础的,而是绝对的,即在人们心中有一个永恒的、普遍适用的道德法则。道德是“绝对命令”,“应该如此”。道德应该符合正义而不是个人幸福。但他也提出,人可以感受到自由意志,长生不老。上帝会永远指引世间万物。上帝是万能的,灵魂不会死亡。有德行的人,最终才能获得最大的幸福。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作为前两种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调和,对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也可视为人类学的杰作。他在书中对当时各种流派的美学观点进行了批判和整合,创造了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美学体系。他指出,艺术源于天才,上帝创造了一切。美应该在自然和人类道德中找到。本书的基本框架分为:审美判断分析论、崇高分析论、审美判断辩证论、目的论判断分析论、目的论判断辩证论等等。